冷却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7620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7:25
一种冷却风扇,包括:轴套部(12),该轴套部(12)与旋转驱动源连接;多个叶片(13),这些叶片(13)从所述轴套部朝径向外侧突出;以及筒状的环构件(14),该环构件(14)将多个所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连接成环状。从轴套部(12)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叶片(13)在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被圆筒状的环构件(14)连接。在环构件(14)的空气吸入侧的轴向的端部设置有空气流入槽(16)。空气流入槽(16)配置在环构件(14)上的所有叶片(13)的旋转方向的前部区域与相邻的叶片(13)的旋转方向的前部区域之间。从外周侧流入的空气经过环构件(14)的空气流入槽(16),缓缓地改变方向,而被吸入叶片(13)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汽车的散热器等中的冷却风扇。本申请基于2010年8月5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0 — 176430号要求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这种冷却风扇的基本结构大多是在与发动机或电动马达等旋转驱动源连接的轴套部上设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叶片,并利用旋转驱动源的动カ来使叶片回旋,以将空气送至冷却对象物。然而,在这种冷却风扇中,虽然已知只要减薄叶片的壁厚,就能提高风扇效率,因而是有利的,但是,若减薄叶片的壁厚,在旋转时叶片会发生挠曲而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作为同时实现抑制偏差和叶片的薄壁化的冷却风扇,提出了ー种利用圆筒状的环构件来将多个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连接的冷却风扇(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07251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这种现有的冷却风扇中,由于利用环构件将多个叶片的端部附近相互连接,因此,从外周侧流入的空气越过环构件而被吸入至叶片间的空间内。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冷却风扇的情况下,由于将多个叶片连接的环构件呈与叶片大致相同高度的圆筒形状,因此,从外周侧被吸入至叶片间的空间内的空气在环构件的空气吸入侧的端部处迂回后,朝风扇的轴向急速回旋。此外,一旦从外周侧流入的空气在环构件的端部处急速回旋,则空气的流速在该部分处局部提高,这也容易成为出现噪声的原因。此外,在现有的冷却风扇中,由于从外周侧流入的空气如上所述在环构件的空气吸入侧的端部处迂回而被吸入至叶片间的空间内,因此,流路便会增长与空气在端部处迂回的部分相应的长度量,风扇效率也容易相应地降低。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ー种冷却风扇,该冷却风扇能将空气从外周侧顺畅地导入至叶片间,从而能实现抑制噪声产生和提高风扇效率。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冷却风扇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以下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冷却风扇包括:轴套部,该轴套部与旋转驱动源连接;多个叶片,这些叶片从上述轴套部朝径向外侧突出;以及筒状的环构件,该环构件将多个上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连接成环状,在上述环构件的空气吸入侧的轴向的端部设置有空气流入槽。藉此,从外周侧流入的空气经过环构件的空气流入槽,而被吸入叶片间的空间内。由于空气流入槽相对于环构件的空气吸入侧的轴向的端部的基准面凹陷,因此,从外周侧吸入叶片间的空间的空气不会急速回旋而是朝风扇的轴向缓缓地改变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冷却风扇的基础上,上述空气流入槽配置在上述环构件上的所有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前部区域与相邻的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前部区域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冷却风扇的基础上,在上述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以与上述空气流入槽在圆周方向上错开的方式设置有挖空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冷却风扇的基础上,将上述空气流入槽与上述挖空槽的深度设定为相同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冷却风扇的基础上,将上述空气流入槽的深度与上述环构件的轴向的壁厚的比例设定为0.10 0.40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在上述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与上述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后部区域相对应的部位处设置有壁部,该壁部从上述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的基准面朝轴向外侧伸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在将从上述挖空槽至上述环构件的空气吸入侧的轴向的端部的基准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时,将从上述空气流入槽至上述壁部的前端为止的高度设定为1.2h 1.3h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上述壁部以上述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的基准面为基点弯曲伸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面,将上述环构件与上述壁部间的角度设定为15度 30度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面,上述壁部设置在上述环构件上的所有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后部区域与形成在和各后部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上的上述挖空槽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一方面,包括:轴套部,该轴套部与旋转驱动源连接;多个叶片,这些叶片与上述轴套部一体地且朝向径向外侧形成;以及筒状的环构件,该环构件将多个上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成环状,在上述环构件的空气吸入侧的轴向的端部设置有空气流入槽。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环构件的空气吸入侧的轴向的端部设有空气流入槽,从外周侧流入的空气经过环构件的空气流入槽不会急速回旋而是朝轴向改变方向而被吸入叶片间的空间内,因此,能抑制因空气急速回旋引起的空气流速的増大,能事先防止噪声的产生。此夕卜,根据本专利技术,从外周侧流入的空气不会在环构件的轴向的端部处大幅迂回,而是经过空气流入槽被吸入叶片间,因此,能可靠地提高风扇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由于空气流入槽配置在环构件上的所有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前部区域与相邻的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前部区域之间,因此,不仅能将空气从环构件的外周侧高效率且均匀地吸入,而且能使圆周方向的重量平衡变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由于在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以与空气流入槽在圆周方向上错开的方式设置有挖空槽,因此,能进ー步提高圆周方向的重量平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由于将空气流入槽与挖空槽的深度设定为相同深度,因此,能更进一歩提高圆周方向的重量平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不仅能可靠地防止噪声的产生,而且能防止风扇效率的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在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与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后部区域相对应的部位处设置有壁部,因此,即便在空气经过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的端部之后,也能抑制空气流出至环构件的外側。因此,能更可靠地降低风扇的噪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通过限制壁部的轴向高度,能有效地降低风扇的噪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通过使壁部以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的基准面为基点弯曲伸出,从而能在不降低风扇效率的情况下,可靠地降低风扇的噪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面,通过限制壁部的角度,能有效地降低风扇的噪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面,由于将壁部设置在环构件上的所有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后部区域与形成在和各后部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上的挖空槽之间,因此,即便是设定有挖空槽的环构件,也能同时设置壁部。因此,不仅能提高设计自由度,而且能降低风扇的噪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十一方面,能抑制因空气急速回旋而导致空气流速的増大,能事先防止噪声的产生。此外,能可靠地提高风扇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风扇主体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对应于图1的A — A截面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风扇主体的示意侧视图。图5是表示改变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空气流入槽的深度来研究风扇效率和风扇噪声的结果的图表。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风扇主体的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风扇主体的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风扇主体的示意侧视图。图9是表示改变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壁部的高度来研究风扇噪声的结果的图表。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的风扇主体的立体图。图11是沿图10的B — B线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空气朝向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风扇主体流动的说明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05 JP 2010-1764301.一种冷却风扇,包括: 轴套部,该轴套部与旋转驱动源连接; 多个叶片,这些叶片从所述轴套部朝径向外侧突出;以及 筒状的环构件,该环构件将多个所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连接成环状, 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环构件的空气吸入侧的轴向的端部设置有空气流入槽。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入槽配置在所述环构件上的所有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前部区域与相邻的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前部区域之间。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风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以与所述空气流入槽在圆周方向上错开的方式设置有挖空槽。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风扇,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空气流入槽与所述挖空槽的深度设定为相同深度。5.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风扇,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空气流入槽的深度与所述环构件的轴向的壁厚的比例设定为0.10 0.40的范围内。6.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风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构件的空气排出侧的轴向的端部、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太田秀岳横山大志大沢幸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美姿把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