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LDMOS器件实现的电流采样电路。
技术介绍
LDMOS器件为一种高耐压场效应管,能用于形成电流采样电路。如图1所示,是现有用LDMOS器件实现的电流采样电路的示意图。现有用LDMOS器件实现的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电流采样用LDMOS器件I和电流对比用LDMOS器件2,电流采样用LDMOS器件I和电流对比用LDMOS器件2的栅极3共接、漏端4共接、源端5A、5B分开接出。从图1中可以看出,电流采样用LDMOS器件I和电流对比用LDMOS器件2的衬底之间还有一个寄生衬底串联电阻10。如图2所示,是现有用LDMOS器件实现的电流采样电路的版图结构示意图。虚线方框6所示区域为电流对比用LDMOS器件2的形成区域,虚线方框7所示区域为电流采样用LDMOS器件I的形成区域。所述电流采样用LDMOS器件I的源区9和所述电流对比用LDMOS器件2的源区8都形成于所述栅极13的外侧。所述电流采样用LDMOS器件I和电流对比用LDMOS器件2的漏区漂移区11和漏区12是共用的。所述漏区漂移区11由多根条形结构并行排列并首尾相连组成,且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LDMOS器件实现的电流采样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电流采样用的第一LDMOS器件和电流对比用的第二LDMOS器件,所述第一LDMOS器件和所述第二LDMOS器件的栅极共接、漏端共接、源端分开接出;在P型硅衬底上形成有一第一N型注入区,所述第一N型注入区的将所述第一LDMOS器件的第一P型阱和所述第二LDMOS器件的第二P型阱都包围起来,使所述第一P型阱和所述第二P型阱互相由PN结完全隔离开;在所述第一P型阱中形成有所述第一LDMOS器件的源区;所述第一P型阱上覆盖有所述第一LDMOS器件的栅极,所述第一P型阱的被该栅极覆盖区域为形成所述第一LDMOS器件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LDMOS器件实现的电流采样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电流采样用的第一 LDMOS器件和电流对比用的第二 LDMOS器件,所述第一 LDMOS器件和所述第二LDMOS器件的栅极共接、漏端共接、源端分开接出; 在P型硅衬底上 形成有一第一 N型注入区,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的将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第一 P型阱和所述第二 LDMOS器件的第二 P型阱都包围起来,使所述第一 P型阱和所述第二 P型阱互相由PN结完全隔离开; 在所述第一 P型阱中形成有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源区;所述第一 P型阱上覆盖有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栅极,所述第一 P型阱的被该栅极覆盖区域为形成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沟道的区域;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漏区形成于第二 N型注入区中,位于所述第一 P型阱和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漏区间的所述第二 N型注入区组成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漏区漂移区; 在所述第二 P型阱中形成有所述第二 LDMOS器件的源区;所述第二 P型阱上覆盖有所述第二 LDMOS器件的栅极,所述第二 P型阱的被该栅极覆盖区域为形成所述第二 LDMOS器件的沟道的区域;所述第二 LDMOS器件的漏区形成于所述第二 N型注入区中,位于所述第二P型阱和所述第二 LDMOS器件的漏区间的所述第二 N型注入区组成所述第二 LDMOS器件的漏区漂移区; 在俯视平面上,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的版图结构为: 所述第一 LDMOS器件位于中间位置,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源区被一首尾相连的呈闭合图形结构的栅极围绕在中间,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漏区漂移区呈条形结构、且所述第一LDMOS器件的栅极和源区都处于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漏区漂移区中,在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漏区漂移区的两侧为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两根呈条形结构的漏区; 所述第二 LDMOS器件由多根条形单元并联连接形成,各所述条形单元的源区、漏区漂移区、漏区都为相同的条形结构,最内侧的两个所述条形单元的漏区分别和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两个条形漏区共用;从所述第一 LDMOS器件的两个条形漏区开始往外,各所述条形单元按照:漏区、漏区漂移区、源区、漏区漂移区、漏区的排列方式依次往外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锋,朱丽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