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下纵梁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挂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78639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预应力下纵梁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挂篮,可解决现腹板下纵梁间距小,材料用量大和经济性能差的问题,包括走形系统、主桁架、吊装系统、模板系统以及锚固系统,吊装系统的腹板下纵梁的底部两端分别固定有钢垫板,钢垫板内侧面固定有斜拉板,斜拉板的顶面固定在腹板下纵梁上,腹板下纵梁底部中间部分固定有钢板,钢板中间部分有一圆孔,圆孔中固定有钢管,钢管内有穿过钢垫板和斜拉板的下拉杆,下拉杆的两端经螺母固定在钢垫板的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独特新颖,结实耐用,安全系数高,经济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设备,特别是一种预应力下纵梁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挂篮
技术介绍
桥梁悬臂浇筑混凝土一般采用挂篮进行施工,桥梁荷载通过底板模板传递至下纵梁,下纵梁荷载传递至前下横梁和后下横梁,通过吊带、主桁架、后锚系统,从而传递至前一个浇筑的混凝土 ;而随着桥梁跨度的加长,浇筑块体也越来越长、越重,由于桥梁的腹板及底板厚度不同,荷载差异非常大,且桥梁的腹板及底板处下纵梁支点处型钢等高度,为了保证杆件结构受力安全要求,桥梁腹板处下纵梁间距非常小,材料用量大;而底板处下纵梁不能发挥其力学性能,导致挂篮的经济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预应力下纵梁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挂篮,可有效解决现下纵梁间距小,材料用量大和经济性能差等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走形系统、主桁架、吊装系统、模板系统以及锚固系统,走行系统包括已成梁体外侧的外滑梁、梁体内侧的内滑梁和走行轨道,外滑梁经吊带吊设于梁体翼缘板的下面,内滑梁吊设于梁体内,走行轨道竖直固定于梁体上表面,走行轨道与梁体之间有垫片;主桁架包括上横梁、上纵梁、立柱,上纵梁通过反挂轮与走行轨道连接,上纵梁中间部分固定有立柱,立柱的另一端与两个斜拉杆的一端相连,两斜拉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上纵梁的两端相连构成等腰三角形桁架,两三角形桁架之间经平联机构连接构成主桁架,主桁架前后分别固定有前后上横梁,主桁架整体放置在走行轨道上并通过锚固系统固定在梁体上;吊装系统包括前下横梁和后下横梁,前下横梁经吊带吊接在前上横梁上,后下横梁两端经吊带吊装在后上横梁上,后下横梁的中间部分经吊带吊装在梁体上,前后横梁之间有多根下纵梁,与梁体底板相对应的为底板下纵梁,与梁体腹板相对应的为腹板下纵梁,腹板下纵梁的底部两端分别固定有钢垫板,钢垫板内侧面固定有斜拉板,斜拉板的顶面固定在腹板下纵梁上,腹板下纵梁底部中间部分固定有钢板,钢板中间部分有一圆孔,圆孔中固定有钢管,钢管内有穿过钢垫板和斜拉板的下拉杆,下拉杆的两端经螺母固定在钢垫板的外侧;模板系统包括底模板、外模板、内模板和端模,底模板经下纵梁固定在前后下横梁上,外模板上端固定在外滑梁上,下端固定在前后下横梁上,内膜板固定在内滑梁上,端模固定在内膜板和外模板组成的开口处。本专利技术结构独特新颖,结实耐用,安全系数高,经济性能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侧视图,其中左半部分为对应墩顶处的视图,右半部分为对应跨中处的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腹板底纵梁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3给出,本专利技术包括走形系统、主桁架、吊装系统、模板系统以及锚固系统12,走行系统包括已成梁体I外侧的外滑梁2、梁体I内侧的内滑梁3和走行轨道4,外滑梁2经吊带15吊设于梁体I翼缘板的下面,内滑梁3吊设于梁体I内,走行轨道4竖直固定于梁体I上表面,走行轨道4与梁体I之间有垫片5 ;主桁架包括上横梁6、上纵梁7、立柱8,上纵梁7通过反挂轮9与走行轨道4连接,上纵梁7中间部分固定有立柱8,立柱8的另一端与两个斜拉杆10的一端相连,两斜拉杆10的另一端分别与上纵梁7的两端相连构成等腰三角形桁架,两三角形桁架之间经平联机构11连接构成主桁架,主桁架前后分别固定有前后上横梁6,主桁架整体放置在走行轨道4上并通过锚固系统12固定在梁体I上;吊装系统包括前下横梁13和后下横梁14,前下横梁13经吊带15吊接在前上横梁上,后下横梁14两端经吊带吊装在后上横梁上,后下横梁14的中间部分经吊带15吊装在梁体I上,前后横梁之间有多根下纵梁,与梁体I底板相对应的为底板下纵梁16,与梁体I腹板相对应的为腹板下纵梁17,腹板下纵梁17的底部两端分别固定有钢垫板21,钢垫板21内侧面固定有斜拉板22,斜拉板22的顶面固定在腹板下纵梁17上,腹板下纵梁17底部中间部分固定有钢板23,钢板23中间部分有一圆孔,圆孔中固定有钢管24,钢管24内有穿过钢垫板21和斜拉板22的下拉杆25,下拉杆25的两端经螺母26固定在钢垫板21的外侧;模板系统包括底模板18、外模板19、内模板20和端模,底模板18经下纵梁固定在前后下横梁上,夕卜模板19上端固定在外滑梁2上,下端固定在前后下横梁上,内膜板20固定在内滑梁3上,端模固定在内膜板20和外模板19组成的开口处。所说的下拉杆25为精轧螺纹钢。本专利技术在桥梁腹板对应的腹板下纵梁17下固定下拉杆25,旋拧下拉杆25两端的螺母26,使下拉杆25给腹板下纵梁17施加预应力,提高腹板下纵梁10的整体刚度及强度,大大提高了腹板下纵梁17的承载力,在保证杆件受力安全的基础上,可减少腹板下纵梁17的重量及扩大之间的间距,从而减轻挂篮重量,施工成本也进一步得到了降低,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结构独特新颖,结实耐用,安全系数高,经济性能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应力下纵梁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挂篮,包括走形系统、主桁架、吊装系统、模板系统以及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走行系统包括已成梁体(1)外侧的外滑梁(2)、梁体(1)内侧的内滑梁(3)和走行轨道(4),外滑梁(2)经吊带(15)吊设于梁体(1)翼缘板的下面,内滑梁(3)吊设于梁体(1)内,走行轨道(4)竖直固定于梁体(1)上表面,走行轨道(4)与梁体(1)之间有垫片(5);主桁架包括上横梁(6)、上纵梁(7)、立柱(8),上纵梁(7)通过反挂轮(9)与走行轨道(4)连接,上纵梁(7)中间部分固定有立柱(8),立柱(8)的另一端与两个斜拉杆(10)的一端相连,两斜拉杆(10)的另一端分别与上纵梁(7)的两端相连构成等腰三角形桁架,两三角形桁架之间经平联机构(11)连接构成主桁架,主桁架前后分别固定有前、后上横梁(6),主桁架整体放置在走行轨道(4)上并通过锚固系统(12)固定在梁体(1)上;吊装系统包括前下横梁(13)和后下横梁(14),前下横梁(13)经吊带(15)吊接在前上横梁上,后下横梁(14)两端经吊带吊装在后上横梁上,后下横梁(14)的中间部分经吊带(15)吊装在梁体(1)上,前后横梁之间有多根下纵梁,与梁体(1)底板相对应的为底板下纵梁(16),与梁体(1)腹板相对应的为腹板下纵梁(17),腹板下纵梁(17)的底部两端分别固定有钢垫板(21),钢垫板(21)内侧面固定有斜拉板(22),斜拉板(22)的顶面固定在腹板下纵梁(17)上,腹板下纵梁(17)底部中间部分固定有钢板(23),钢板(23)中间部分有一圆孔,圆孔中固定有钢管(24),钢管(24)内有穿过钢垫板(21)和斜拉板(22)的下拉杆(25),下拉杆(25)的两端经螺母(26)固定在钢垫板(21)的外侧;模板系统包括底模板(18)、外模板(19)、内模板(20)和端模,底模板(18)经下纵梁固定在前后下横梁上,外模板(19)上端固定在外滑梁(2)上,下端固定在前后下横梁上,内膜板(20)固定在内滑梁(3)上,端模固定在内膜板(20)和外模板(19)组成的开口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下纵梁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挂篮,包括走形系统、主桁架、吊装系统、模板系统以及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走行系统包括已成梁体(I)外侧的外滑梁(2)、梁体(I)内侧的内滑梁(3)和走行轨道(4),外滑梁(2)经吊带(15)吊设于梁体(I)翼缘板的下面,内滑梁(3)吊设于梁体(I)内,走行轨道(4)竖直固定于梁体(I)上表面,走行轨道(4)与梁体(I)之间有垫片(5);主桁架包括上横梁(6)、上纵梁(7)、立柱(8),上纵梁(7)通过反挂轮(9)与走行轨道(4)连接,上纵梁(7)中间部分固定有立柱(8),立柱(8)的另一端与两个斜拉杆(10)的一端相连,两斜拉杆(10)的另一端分别与上纵梁(7)的两端相连构成等腰三角形桁架,两三角形桁架之间经平联机构(11)连接构成主桁架,主桁架前后分别固定有前、后上横梁(6),主桁架整体放置在走行轨道(4)上并通过锚固系统(12)固定在梁体(I)上;吊装系统包括前下横梁(13)和后下横梁(14),前下横梁(13)经吊带(15)吊接在前上横梁上,后下横梁(14)两端经吊带吊装在后上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凤新毋存粮顾军胡惠龙井维东丁西焘宋康邓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