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高分子量木质素磺酸钠聚合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7947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高分子量木质素磺酸钠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是将木质素磺酸钠固体粉末加入到pH为4.0~7.0的缓冲溶液中,配制成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0~40%的木质素磺酸钠溶液,温度保持在20~40℃,先加入木聚糖酶对木质素磺酸钠进行活化处理,反应0.5~1小时,再加入过氧化物酶,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启动酶催化反应,保温1~6小时,得到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钠溶液;该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钠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0Da~100000Da,在固体颗粒表面的吸附量显著增加,对固体颗粒悬浮体系的分散性能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木质素磺酸钠聚合物,特别是涉及一种。更具体地讲,本专利技术涉及以造纸制浆废液回收的副产物木质素磺酸钠为主要原料,采用木聚糖酶进行活化处理,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高分子量木质素磺酸钠,属于木质素生物催化改性

技术介绍
工业木质素来源于制浆造纸工业,主要包括来自亚硫酸法制浆红液的木质素磺酸盐和碱法制浆黑液的碱木质素,碱木质素可以通过磺化或磺甲基化转变成木质素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的分子结构中除了含有木质素本身具有的C3-C6疏水骨架外,在改性过程中还引入了大量的亲水基团,如磺酸基、羧基、酚羟基等,是一种具有良好水溶性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此,木质素磺酸盐可广泛用于多种领域,如作为油田用表面活性剂、混凝土添加剂,农用化学品、工业粘合剂等。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木质素磺酸盐的结构复杂且分子量偏低,严重限制了其应用性能的提高,如酸法制浆废液回收的木质素磺酸盐的重均分子量约为5000Da,而由碱木质素经磺化得到的木质素磺酸盐的重均分子量小于3000Da。增加木质素磺酸盐的分子量可以显著提高其在固体表面的吸附性能及其对悬浮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能。为得到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盐,常用的改性方法主要有分离提纯法以及化学缩聚法。分离提纯法主要以膜分离技术如超滤法去除低分子量组分,但是产率低且费时,对应用性能的提高非常有限;木质素磺酸盐苯环上的游离基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在苯环上和侧链上均可发生功能化化学反应,使用合成单体与其进行接枝共聚可提高其分子量。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1575418A公开了一种高磺化度高分子量的木质素基高效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与二羟基酮反应在木质素上引入支链然后再加入缩合剂,合成了重均分子量大于IOOOODa的木质素基高效减水剂。中国发 明专利CN102294199A公开了木质素磺酸盐接枝共聚物分散剂及其制备工艺和应用,接枝共聚产物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Da lOOOODa,数均分子量为2500Da 50000Da,可用作混凝土外加剂、陶瓷生产减水剂、染料分散剂、涂料分散剂、水煤浆添加剂和油泥分散剂。木质素的化学改性优点是反应时间短,工艺成熟,缺点在于需要加入大量的化学试剂,尤其是为了提高其分子量需要加入较多的醛类物作为缩合剂,反应副产物较多,分子量提高有限。生物催化法的优势在于反应条件温和,无需添加大量的化学试剂,避免了化学合成中的醛类物污染,绿色环保等,这将是未来木质素改性的方向。过氧化物酶是一种可以产生活性自由基的酶促聚合催化剂,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芳香胺类物质的聚合,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催化效率高等优点。目前,过氧化物酶及其相应的固定化酶主要用于酚类、芳香胺类废水的处理以及有机合成领域。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2328988A公开了一种辣根过氧化物酶对酰胺农药废水原位处理的方法,催化废水中的苯胺中间体形成油状聚合物,絮凝农药废水中的酰胺农药及其它合成中间体,降低农药原药、农药中间体及其他有机物的浓度,无其他污染物的加入,无二次污染,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废水处理方法。还有一些工作是将过氧化物酶用于有机合成领域,如中国专利CN101109016A,2008年I月23日公开了一种酶催化烯烃环氧化的方法,其采用溴过氧化物酶为生物催化齐U,以双氧水或氧气为氧源,将烯烃氧化成为环氧化合物。专利CN101870990A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为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将对氨基苯磺酸和2,3- 二羟基萘-6-磺酸钠溶于去离子水中,用碳酸氢钠溶液调节体系的PH,共聚得到复鞣染色助剂。专利CN101353677A公开了一种硝基芳香胺类化合物的酶催化合成方法,该方法以过氧化物酶为催化剂,在过氧化氢和亚硝酸盐的存在下,将芳香胺硝化成为硝基芳香胺,其中过氧化物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大豆过氧化物酶,微过氧化物酶中的任意一种。专利CN1087920A公开了一种酚及芳香胺类高分子聚合物的酶 促合成方法,利用过氧化物酶系能够催化酚类及芳香胺类化合物聚合的性质,采用含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作为反应介质,选择不同种类的有机溶剂及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并使有机溶剂与水溶液均匀混合,从而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量的分子量分布较窄的高分子聚合物。所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范围在500-7000Da之内,产物的收率为40-80%。除了酚类和芳香胺类的聚合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采用过氧化物酶催化木质素与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的聚合反应,如文献(刘均洪等.过氧化物酶催化木素与酚共聚反应的分子量调控,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 (3) =83-86.)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木质素与酚在反相微乳液系统中进行了共聚反应,反应速率很快,共聚物的热性能有较大改善,然而在所述反相微乳液中能溶解的木质素只是小分子量的木质素,并不能溶解全部木质素;文献(汪学军,王广建.木质素-对甲酚共聚物的制备与分析,青岛大学学报,1999,14(1):17 20)在反相微乳液体系(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异辛烷\水)中,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木质素-对甲酚共聚物,证实了反应的可行性,然而产物中仍然存在不溶大分子量木质素,可溶于微乳液的木质素的重均分子量仅为1151Da,且反应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有机溶剂,后续处理相对复杂且污染环境。木质素磺酸钠来源于造纸废液,其中还含有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分子相联结,影响其反应活性,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化学氧化法对其进行活化预处理,但存在氧化反应常引起木质素磺酸钠分子降解的缺点,会影响后续的缩合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木质素磺酸钠分子量较低、反应活性低及对固体颗粒悬浮体系分散稳定性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绿色无污染,步骤简单的采用过氧化物酶催化法合成高分子量木质素磺酸钠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木聚糖酶先对木质素磺酸钠进行活化处理,使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分子联结键断开,同时增加反应活性,然后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下,在水溶液中将木质素磺酸钠催化合成一种高分子量木质素磺酸钠,以进一步提高其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及其对粗悬浮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能。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操作简单安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将木质素磺酸钠固体粉末加入到pH为4.0 7.0的缓冲溶液中,配制成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0 40%的木质素磺酸钠溶液,温度保持在20 40°C,先加入木聚糖酶对木质素磺酸钠进行活化处理,反应0.5 I小时,再加入过氧化物酶,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0 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启动酶催化反应,保温I 6小时,得到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钠溶液;所述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钠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0Da IOOOOODa ;以重量份数计,原料的用量如下:木质素磺酸钠100份木聚糖酶0.05 I份过氧化物酶0.5 10份过氧化氬溶液0.2 10份 所述过氧化物酶为植物过氧化物酶、动物过氧化物酶或真菌过氧化物酶。为进一步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所述植物过氧化物酶优选为辣根过氧化物酶、大豆过氧化物酶或花生过氧化物酶。所述动物过氧化物酶优选为微过氧化物酶。所述真菌过氧化物酶优选为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或氯过氧化物酶。所述木质素磺酸钠是酸法制浆红液或碱法制浆黑液经磺化/磺甲基化反应得到的木质素磺酸钠中的一种;所述酸法制浆或碱法制浆的浆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高分子量木质素磺酸钠聚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木质素磺酸钠固体粉末加入到pH为4.0~7.0的缓冲溶液中,配制成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0~40%的木质素磺酸钠溶液,温度保持在20~40℃,先加入木聚糖酶对木质素磺酸钠进行活化处理,反应0.5~1小时,再加入过氧化物酶,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启动酶催化反应,保温1~6小时,得到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钠溶液;所述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钠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0Da~100000Da;以重量份数计,原料的用量如下:所述过氧化物酶为植物过氧化物酶、动物过氧化物酶或真菌过氧化物酶。FDA00002759988700011.tif

【技术特征摘要】
1.氧化物酶催化合成高分子量木质素磺酸钠聚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木质素磺酸钠固体粉末加入到pH为4.0 7.0的缓冲溶液中,配制成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0 40 %的木质素磺酸钠溶液,温度保持在20 40°C,先加入木聚糖酶对木质素磺酸钠进行活化处理,反应0.5 I小时,再加入过氧化物酶,并滴加质量浓度为10 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启动酶催化反应,保温I 6小时,得到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钠溶液;所述高分子量的木质素磺酸钠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0Da IOOOOODa ; 以重量份数计,原料的用量如下:木质素磺酸钠IOO份木聚糖酶0.05 I份过氧化物酶0.5 10份过氧化氢溶液0.2 10份 所述过氧化物酶为植物过氧化物酶、动物过氧化物酶或真菌过氧化物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高分子量木质素磺酸钠聚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过氧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学青杨东杰周海峰楼宏铭庞煜霞欧阳新平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