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包括自动送料部、输送部、压紧部和工作部;输送部设置在自动送料部与工作部之间,包括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压紧部设置在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的末端且与工作部相邻接,压紧部沿工作部径向方向移动,压紧部具有与工作部相配合的压紧位置和与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相配合的接料位置。通过采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以解决效率低、成本高且装配工艺落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制造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连杆自动装配系统。
技术介绍
分体挂壁式空调器为双导风板结构产品,上、下导风板运转通过连杆机构进行控制、导向。目前,生产过程连杆机构采用人工涂硅脂油进行装配,人工涂油一致性难以控制,效率低;其次,连杆转轴端面处为过盈配合,装配过程存在装配困难、员工劳动强度大,人工装配效率约12S/件,折合300件/H,效率低、成本高,装配工艺落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杆自动装配系统,以解决效率低、成本高且装配工艺落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包括自动送料部、输送部、压紧部和工作部;输送部设置在自动送料部与工作部之间,包括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压紧部设置在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的末端且与工作部相邻接,压紧部沿工作部径向方向移动,压紧部具有与工作部相配合的压紧位置和与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相配合的接料位置。进一步地,输送部还包括第三输送部,工作部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三输送部的末端,工作部上设置有沿外圆周均匀地的容纳槽,容纳槽与第三输送部相邻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涂油部,涂油部设置在第一输送部的末端与工作部之间以及第二输送部的末端与工作部之间。进一步地,压紧部上还设置有排油管,排油管设置在压紧部与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相连接的另一方向。进一步地,压紧部上远离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的一侧还设置有排油管。进一步地,压紧部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第一定位凹槽与第一输送部的末端相邻接,第二定位凹槽与第二输送部末端相邻接进一步地,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并排设置。进一步地,压紧部的动力装置为气缸,气缸设置在压紧部的下部。进一步地,自动送料部包括第一送料部、第二送料部和第三送料部,输送部还包括第三输送部,第一输送部设置在第一送料部与工作部之间;第二输送部设置在第二送料部与工作部之间,第三输送部设置在第三送料部与工作部之间。进一步地,第一送料部包括可转动的第一震动盘,第一输送部设置在第一震动盘与工作部之间;第二送料部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震动盘,第二输送部设置在第二震动盘与工作部之间,第三送料部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三震动盘,第三输送部设置在第三震动盘与工作部之间。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以解决效率低、成本高且装配工艺落后的技术问题。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杆自动装配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杆自动装配系统的侧视图;以及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连杆自动装配系统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1至图4,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包括自动送料部10、输送部20、压紧部40和工作部30 ;输送部20设置在自动送料部10与工作部30之间,包括第一输送部21和第二输送部22 ;压紧部40设置在第一输送部21和第二输送部22的末端且与工作部30相邻接,压紧部40沿工作部30径向方向移动,压紧部40具有与工作部30相配合的压紧位置和与第一输送部21和第二输送部22相配合的接料位置。通过用自动送料部10自动筛选零件,用输送部20自动将零件运到压紧部40处,再通过压紧部40使零件在工作部30上装配,这样通过采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以解决效率低、成本高且装配工艺落后的技术问题。参见图2,工作部30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三输送部23的末端,工作部30上设置有沿外圆周均匀地的容纳槽32,容纳槽32与第三输送部23相邻接。容纳槽32将第三输送部23输送来的零件固定在工作部30上,使其在装配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和状态。参见图1,连杆自动装配系统还包括涂油部,涂油部设置在第一输送部21的末端与工作部30之间以及第二输送部22的末端与工作部30之间。压紧部40上远离第一输送部21和第二输送部22的一侧还设置有排油管41。所述涂油部将润滑油分别注入第一输送部21和第二输送部22输送来的零件安装孔内。保证装配后零件转动的灵活性,同时也更加方便安装。参见图3,工作部30上设置有夹紧固定装置31,夹紧固定装置31设置在工作部30的一侧。夹紧固定装置31保证零件在容纳槽32中随工作部30转动时不会脱离容纳槽32。参见图2,压紧部4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43和第二定位凹槽,第一定位凹槽43与第一输送部21的末端相邻接,第二定位凹槽与第二输送部22末端相邻接。第一定位凹槽43和第二定位凹槽的设定是为了保证安装时第一输送部21和第二输送部22输送来零件的位置能够准确无误地与容纳槽32中的零件相配合,达到更好的装配效果。参见图1和图4,第一输送部21与第二输送部22并排设置是为了能够保证其输送的零件能够准确的进入第一定位凹槽43和第二定位凹槽中,保证正常装配。参见图1和图3,压紧部40的动力装置为气缸42,气缸42设置在压紧部40的下部。压紧部40采用气缸42作为动力,克服了人工装配过程中存在装配困难、员工劳动强度大,人工装配效率低的问题。参见图1和图4,自动送料部10包括第一送料部11、第二送料部12和第三送料部13,输送部20还包括第三输送部23,第一输送部21设置在第一送料部11与工作部30之间;第二输送部22设置在第二送料部12与工作部30之间,第三输送部23设置在第三送料部13与工作部30之间。自动送料的设置克服了人工装配过程中人工填料的过程,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参见图1和图4,第一送料部11包括可转动的第一震动盘,第一输送部21设置在第一震动盘与工作部30之间;第二送料部12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震动盘,第二输送部22设置在第二震动盘与工作部30之间,第三送料部13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三震动盘,第三输送部23设置在第三震动盘与工作部30之间。震动盘能够将零件按照需要的摆放方式输送到输送部20上,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采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以解决效率低、成本高且装配工艺落后的技术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送料部(10)、输送部(20)、压紧部(40)和工作部(30);所述输送部(20)设置在所述自动送料部(10)与所述工作部(30)之间,包括第一输送部(21)、第二输送部(22);所述压紧部(40)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部(21)和所述第二输送部(22)的末端且与所述工作部(30)相邻接,所述压紧部(40)沿所述工作部(30)径向方向移动,所述压紧部(40)具有与所述工作部(30)相配合的装配位置和与所述第一输送部(21)和所述第二输送部(22)相配合的接料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动送料部(10)、输送部(20)、压紧部(40)和工作部(30); 所述输送部(20)设置在所述自动送料部(10)与所述工作部(30)之间,包括第一输送部(21)、第二输送部(22); 所述压紧部(40)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部(21)和所述第二输送部(22)的末端且与所述工作部(30)相邻接,所述压紧部(40)沿所述工作部(30)径向方向移动,所述压紧部(40)具有与所述工作部(30)相配合的装配位置和与所述第一输送部(21)和所述第二输送部(22)相配合的接料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20)还包括第三输送部(23),所述工作部(3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输送部(23)的末端,所述工作部(30)上设置有沿外圆周均匀分布的容纳槽(32),所述容纳槽(32)与所述第三输送部(23)相邻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涂油部,所述涂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部(21)的末端与所述工作部(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输送部(22)的末端与所述工作部(3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部(40)上远离所述第一输送部(21)和所述第二输送部(22)的一侧还设置有排油管(4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杆自动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部(30)上设置有夹紧固定装置(31),所述夹紧固定装置(31)设置在所述工作部(30)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子文,张德付,张富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