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园的保护性栽培方法,属园艺植物栽培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于5月在茶园实施作物秸秆死覆盖、作物活覆盖或作物秸秆死覆盖与作物活覆盖结合的覆盖,实施覆盖之前在茶树行中间开沟施由农家肥、农业用硫酸钾、普通过磷酸钙和尿素混合而成的底肥;于次年5月,在茶树旁穴施尿素1次。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在茶园实施3个月即快速地提高了土壤表层土的有机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调节了土壤酸性,改善了土壤环境,土壤含水量得到较大提高,减少了水土流失,茶叶品质得到提高,改变了茶园土壤结构,既使茶鲜叶产量比对照提高11.3%~15.6%、增加了收入,又达到了对茶园的保护性栽培和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园艺植物栽培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40多个国家如法国、中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日本等都对保护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重点以水稻、玉米、小麦、豆类、马铃薯、甘蔗、油菜等作物为主,大多集中于粮食作物,在茶园生产中开展较少。主要关键技术难题在于覆盖材料和物种的选择与搭配,配套施肥技术,茶园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无法兼顾等。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养分贫瘠,茶树生长瘦弱,产量低。茶园水土流失的成因陡坡建茶园、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园内植被较少,茶园空隙和茶树长期处于裸露状态。茶园分布在山区,并且大多建立在坡地上,其中25度以上的陡坡茶园约占1/5左右。坡度越陡,土地利用率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受农谤“七挖金八挖银”的影响,茶农每年有2次以上深翻茶园土壤的栽培习惯,虽然建园时开了梯台,由于对梯台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耕作管理不当,梯台逐渐消失,变成斜坡。园内植被较少。由于建园时大量砍伐树木,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后期又未能及时补植,园内除了茶树,别无它物,生态系统脆弱。地面长期处于裸 露状态,茶区普遍没有在茶园内对地面进行覆盖的栽培习惯,地面得不到有效保护,在雨水的直接打击下形成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茶园生产采用一年多次耕作翻动土壤、地面裸露栽培管理的方式,导致常年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使用量和次数增加,养分贫瘠,茶树生长瘦弱,产量低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一种能有效地减少茶园水土流失,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利用,茶树生长旺盛,茶叶产量增加、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降低对环境污染,节省成本及劳动投入,引领茶产业向低碳、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茶园保护性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结合茶园的生产实际所提出的茶园保护性栽培方法,是指生产系统中除播种或施肥外,不再翻动土壤或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的松动,对茶园实行免耕,采用秸杆死覆盖或植物活覆盖或者秸杆死覆盖与植物活覆盖结合覆盖的模式保护表土的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包括于5月在茶园实施作物秸杆死覆盖、作物活覆盖或作物秸杆死覆盖与作物活覆盖结合的覆盖,实施覆盖之前按如下方式施底肥:铲除茶园杂草,在茶树行中间开沟施底肥后覆土,所述的底肥由农家肥22.5-30吨/ha、农业用硫酸钾150kg/ha、普通过磷酸韩750kg/ha和尿素225kg/ha混合而成;实施覆盖的次年5月,在距离茶树一侧根部5cm 7cm处,穴施尿素I次,尿素的施用量为150kg/ha ;所述的农业用硫酸钾中K2O含量> 50%,普通过磷酸钙中P2O5含量> 12% ;所述的尿素中N含量>46%,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所述的作物秸杆死覆盖是施底肥后在茶树行间的土壤表面全覆盖作物秸杆,作物稻杆的长度为4cm 5cm,作物稻杆的用量为4500 6000kg/ha。所述的作物活覆盖是选用平托花生、大豆或花生作为活覆盖作物,于施底肥后,在茶树行间进行活覆盖作物播种或扦插;平托花生采用剪蔓插条扦插,每条插条长18 cm 22cm, 3 cm 5 Cm入土,株距为10 Cm,行距为20 Cm,在距离茶树根莖40 Cm 42 Cm的茶树行间扦插;花生或大豆活覆盖是在茶树行中间点播一行花生或大豆种子,大豆种子用量为23kg/ha,花生种子用量为24kg/ha,花生或大豆的株距均为30 Cm。所述的作物秸杆死覆盖与作物活覆盖结合的覆盖是于施底肥后,在茶树行中间穴播一行大豆或花生,大豆种子用量为23kg/ha,花生种子用量为24kg/ha,每穴播种3 4粒,穴距30cm,播后覆土 2 3 Cm,每公顷茶园保苗22.5万株,然后,在茶树行间的土壤表面全覆盖作物稻杆,作物稻杆的用量为5000kg/ha。所述的作物秸杆为稻草或玉米秸杆。 活覆盖作物收获后,还可以将其作物残茬直接覆盖在茶树行间的土壤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方法通过对茶园的覆盖作物秸杆和或种植覆盖作物,合理的施肥措施的保护性栽培,在茶园实施本专利技术保护性栽培在短时间(3个月)即可快速地提高土壤表层土的有机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有机质提高6.39%-14.53%、土壤碱解氮提高3.36%-25.90%、有效磷提高10.8%_27.7%、有效钾提高10.93%_54.95%),调节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环境,土壤含水量得到较大提高(提高9%-30%),整个茶园的茶树营养环境得到快速的极大改善,茶树的树闻、树幅、主莖等生长快,提闻了茶叶品质(茶多酌、氣基酸、水浸出物的含量分别提高2.11%-5.21%、1.15%-5.75%,0.91% -1.66%),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既增加了茶园的经济效益,又减少了对茶园的耕作2 4次,对茶园实行了免耕、少耕,改变了茶园土壤结构,茶鲜叶产量比对照提高11.3% 15.6%、增加纯收入2862元/ha 5640元/ha,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减少了水土流失,达到了对茶园的保护性栽培。2、本专利技术茶园保护性栽培方法加速了培育茶园土壤碳库,减少了对环境污染,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茶园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可持续农业,对引领茶产业向低碳、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本专利技术方法除使茶叶增加收入外,活覆盖作物还可使茶园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以覆盖花生为例,每公顷茶园收获花生鲜果即可增加4050元以上,经济效益也特别显著。4、本专利技术方法易操作、效益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茶园作物秸杆死覆盖布局示意图。图2为茶园托平花生活覆盖布局示意图。图3为茶园花生或大豆作物活覆盖布局示意图。图4为茶园作物秸杆死覆盖与作物活覆盖结合的覆盖布局示意图。图中各标记依次表示:1-茶树、2-作物秸杆死覆盖、3-托平花生、4-花生或大豆、H表示茶树行间、L表示与茶树根茎相距40 cm 42 cm的距离,K表示距离茶树根茎40 cm 42 cm的茶树行间。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1、各实施例所用的覆盖材料及覆盖作物的种子,肥料均可通过商业渠道购到。所用的肥料,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2、各实施例的施肥方式如下:①底肥的施肥方式:作物秸杆死覆盖、作物活覆盖或作物秸杆死覆盖与作物活覆盖结合的覆盖均分别于2011年5月实施,实施覆盖之前,铲除茶园杂草,在茶树行中间开沟施底肥后覆土,所述的底肥由农家肥22.5-30吨/公顷、农业用硫酸钾150kg/公顷、普通过磷酸钙750kg/公顷和尿素225kg/公顷混合而成。②追肥方式于覆盖后次年5月份 ,在距离茶树一侧根部5cm 7cm处,穴施尿素I次,尿素的施用量为150kg/ha。所述的农业用硫酸钾中K2O含量> 50%,普通过磷酸钙中P2O5含量> 12% ;所述的尿素中N含量>46%,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3、各实施例的茶树生物量调查方式以下茶树生物量的调查时间均在实施覆盖措施3个月后,即2011年9月进行调查。活覆盖作物的产量于该作物收获时测产。①茶树的树高、树幅、主茎直径调查:在实施各覆盖处理前(包括对照)对茶树的树高、树幅、主茎直径调查一次(处理前调查),作物秸杆死覆盖后3个月即9月调查茶树的树高、树幅、主茎直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园的保护性栽培方法,包括于5月在茶园实施作物秸秆死覆盖、作物活覆盖或作物秸秆死覆盖与作物活覆盖结合的覆盖,实施覆盖之前按如下方式施底肥:铲除茶园杂草,在茶树行中间开沟施底肥后覆土,所述的底肥由农家肥22.5?30吨/ha、农业用硫酸钾150kg/ha、普通过磷酸钙750kg/ha和尿素225kg/ha混合而成;实施覆盖的次年5月,在距离茶树一侧根部5cm~7cm处,穴施尿素1次,尿素的施用量为150kg/ha;所述的农业用硫酸钾中K20含量≥50%,普通过磷酸钙中P2O5含量≥12%;尿素中N含量≥46%,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
【技术特征摘要】
1.种茶园的保护性栽培方法,包括于5月在茶园实施作物秸杆死覆盖、作物活覆盖或作物秸杆死覆盖与作物活覆盖结合的覆盖,实施覆盖之前按如下方式施底肥:铲除茶园杂草,在茶树行中间开沟施底肥后覆土,所述的底肥由农家肥22.5-30吨/ha、农业用硫酸钾150kg/ha、普通过磷酸I丐750kg/ha和尿素225kg/ha混合而成;实施覆盖的次年5月,在距离茶树一侧根部5cm 7cm处,穴施尿素I次,尿素的施用量为150kg/ha ;所述的农业用硫酸钾中K2O含量≥50%,普通过磷酸钙中P2O5含量≥12% ;尿素中N含量≥46%,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2.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茶园的保护性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物秸杆死覆盖是施底肥后在茶树行间的土壤表面全覆盖作物秸杆,作物秸杆的长度为4cm 5cm,作物秸杆的用量为4500 6000kg/ha。3.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茶园的保护性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物活覆盖是选用平托花生、大豆或花生作为活覆盖作物,于施底肥后,在茶树行间进行活覆盖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宝坤,朱红业,王应学,刘德和,潘艳华,殷丽琼,续勇波,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