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池组(1)经由连结构件(7)将在列方向配置多个单体的电池(11)而成的第1电池堆叠体(3)和第2电池堆叠体(5)结合起来。连结构件(7)沿正交方向自第1电池堆叠体(3)延伸至第2电池堆叠体(5),并且其通过重复将第1连结部(13)和第2连结部(15)连接起来而构成,该第1连结部(13)在一个端部(13b)支承第1电池堆叠体(3)且在另一端部(13a)支承第2电池堆叠体(5),该第2连结部(15)在俯视时相对于上述正交方向倾斜的方向自该第1连结部(13)的靠第1电池堆叠体(3)一侧的端部(13b)朝向第2电池堆叠体(5)延伸。由此,能够谋求防止电池组(1)的电池堆叠体(3、5)彼此间的干涉、防止单体的电池(11)彼此间的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于电动汽车等的电池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列方向(电池的厚度方向)配置多个单体的电池来构成电池堆叠体的电池组为人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电池组中,在与上述列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隔有规定间隔地并列设置多列电池堆叠体,并且利用俯视呈X字状的连结托架将在上述正交方向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彼此结合起来。借助该连结托架,能够将在上述正交方向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彼此的间隔保持为恒定。现有技术文献_4]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191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池组中,利用俯视呈X字状的连结托架将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彼此结合起来。因此,在使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彼此靠近的正交方向向上述电池组施加载荷的情况下,连结于连结托架的单体的电池彼此有可能在列方向移动并干涉,导致电池破损。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保持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彼此的间隔的同时,在与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加载荷的情况下,抑制电池堆叠体中的单体的电池彼此的干涉。本专利技术是如下的电池组:在列方向配置多个单体的电池来构成电池堆叠体,沿与上述列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配置多列该电池堆叠体来构成电池堆叠体群,经由连结构件将这些电池堆叠体中的规定的电池堆叠体和与该规定的电池堆叠体相邻的另一电池堆叠体结合起来。上述连结构件包括第I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上述第I连结部设置有多个,其沿正交方向自上述规定的电池堆叠体延伸至上述相邻的另一电池堆叠体,并且该第I连结部在一个端部支承上述规定的电池堆叠体,在另一个端部支承上述相邻的电池堆叠体。上述第2连结部在上述多个第I连结部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第I连结部之间连结一个上述第I连结部的靠上述规定的电池堆叠体一侧的端部和另一个上述第I连结部的靠上述相邻的另一电池堆叠体一侧的端部。由此,保持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彼此间的间隔的同时,在与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电池堆叠体中的单体的电池彼此间的干涉。具体而言,对电池组施加有朝向正交方向的内侧的载荷的情况下,在连结构件的第I连结部产生朝向正交方向的外侧的反作用力。因此,通过抑制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彼此在正交方向接近,从而能够防止电 池堆叠体彼此间的干涉。并且,对电池组施加有朝向列方向的内侧的载荷的情况下,在连结构件的第2连结部产生朝向长度方向外侧的反作用力。因此,通过抑制单体的电池彼此在列方向接近,从而能够防止电池彼此间的干涉。而且,在同时施加有朝向列方向和正交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既能够谋求防止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彼此间的干涉,还能够谋求防止单体的电池彼此间的干涉。附图说明图1是自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俯视图。图2是放大图1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连结构件的俯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图1的连结构件的立体图。图5是图3的A-A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支承托架和连结构件之间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放大支承托架的上端部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对电池组施加载荷的情况下的连结构件的反作用力的概略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与附图一起详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I包括:电池堆叠体群6,其包括配置成两列的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 ;连结构件7,其结合该电池堆叠体群6的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 ;框体9,其收容被上述连结构件7结合起来的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另外,框体9的盖省略图示。并且,构成电池堆叠体群6的电池堆叠体不限定为两列,也可以为三列以上。上述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通过将形成为板状的单体的电池11在该电池11的厚度方向(列方向)配置多列而构成。并且,沿与上述列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电池11的面方向),隔有规定间隔地配置多个上述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有配置在图1中右侧的第I电池堆叠体3 (规定的电池堆叠体3)和在该第I电池堆叠体3的左侧相邻地配置的第2电池堆叠体5 (相邻的电池堆叠体5)。如图2 图4所示,上述连结构件7使多个俯视呈Z字状的连结部在长度方向连接起来而形成为一体。具体而言,如图2、图3所示,重复将第I连结部13和第2连结部15连接为一体,从而构成连结构件7,该第I连结部13沿正交方向自第I电池堆叠体3侧延伸至第2电池堆叠体5侧,该第2连结部15沿相对于上述正交方向倾斜的方向自该第I连结部13的靠第I电池堆叠体3 —侧的端部朝向第2电池堆叠体5延伸。因此,第2连结部15的靠第2电池堆叠体5 —侧的端部15a与第I连结部13的靠第2电池堆叠体5 —侧的端部13a位置一致(重合)。并且,由第I连结部13、与该第I连结部13相连的第2连结部15、与该第2连结部15相连的另一第I连结部13构成俯视呈Z字状的连结部。特别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7中,上述第2连结部15设于多个第I连结部13中的所有相邻的第I连结部13、13之间,在俯视中,上述第2连结部15全部在相对于上述正交方向的相同倾斜方向上延伸。S卩,第2连结部15的延伸方向B和上述正交方向以角度Θ相交。该角度Θ设定为小于90°。并且,如图4所示,在连结构件7的第I连结部13的左右两端部13a、13b形成有支承孔17、17,支承托架19的支承销21插入该支承孔17、17,使用未图示的紧固构件将连结构件7固定于支承托架19。而且,如图4、图5所示,在连结构件7的第2连结部15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3,第2连结部15的长度方向剖面因该突出部23而形成为帽状。另外,在上述突出部23形成有沿连结构件7的长度方向(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的列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椭圆状的贯通孔25。并且,如图2所示,上述支承托架19被夹持在单体的电池11、11之间,从而利用支承托架19来支承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另外,电池11的顶端设有端子12。如图6、图7所示,支承托架19由被夹持在电池11、11彼此之间的主体部27、自该主体部27的上端向正交方向延伸的连接部29、自该连接部29的下端向列方向弯曲地延伸的支承部31—体地形成。另外,在上述支承部31设有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销21。如上所述,该支承销21插入连结构件7的支承孔17并与其紧固连结。如图7所示,在支承托架19的连接部29的连接根部11的下侧,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圆弧状的缺口 35。连接根部33因该缺口 35而变得脆弱,如双点划线所示,连结部29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7在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并且,支承部31自连结部29的下端向列方向弯曲地延伸,如双点划线所示,该下端形成为弯曲部37。而且,以上述弯曲部37为分界,支承部31能够相对于连结部29在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接下来,使用图8,说明向电池组I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的连结构件7的反作用力。首先,如图1的箭头所示,对电池组I施加朝向正交方向的内侧的载荷f I时,左右的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彼此以互相稍微靠近的方式移动。于是,支承电池堆叠体3、电池堆叠体5的支承托架19和支承销21也沿正交方向移动,支承销21推压连结构件7的支承孔17的周缘(参照图2)。由此,如图8所示,由于连结构件7的第I连结部13自正交方向的两端部被压缩,因此,反抗该压缩力地产生朝向正交方向的外侧的反作用力Fl (参照图8的箭头)。另一方面,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0.15 JP 2010-232324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堆叠体群,其沿与列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配置多列电池堆叠体而成,该电池堆叠体通过在上述列方向配置多个单体的电池而成;和 连结构件,其将上述电池堆叠体群的规定的电池堆叠体和与该规定的电池堆叠体相邻的电池堆叠体结合起来, 上述连结构件具有: 多个第I连结部,该第I连结部沿正交方向自上述规定的电池堆叠体延伸至上述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并且在一个端部支承上述规定的电池堆叠体,在另一端部支承上述相邻的电池堆叠体;和 第2连结部,其在上述多个第I连结部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第I连结部之间连结一个上述第I连结部的靠上述规定的电池堆叠体一侧的端部和另一个上述第I连结部的靠上述相邻的电池堆叠体一侧的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连结部设于上述多个第I连结部中的所有相邻的第I连结部之间, 在俯视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敬,吉永知文,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