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折线板支撑的矩形缩放管管束换热器及强化传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54680 阅读:3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2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折线板支撑的矩形缩放管管束换热器及强化传热方法,所述换热器包括筒体、置于筒体内矩形缩放管管束、置于缩放管管束间的折线板支撑物、置于矩形缩放管管束两端的管板、与管板相连的上封头和下封头及换热器管程与壳程的入出口接口,矩形缩放管管束沿筒体轴向在相邻两矩形缩放管间的所述凹槽处设置折线板,作为矩形缩放管管束的管间支持物。强化传热方法是依靠矩形缩放管的周期性折线状缩放肋面对流体的扰动与折线板产生的管间流速均化作用使流体在管间狭缝流道处传热边界层的流速与湍流度得到有效的提高,显著强化流体的对流传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可在工业的常压气体换热中普遍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在工业中普遍使用的两大类换热器,一是管壳式换热器,其具有密封性好与操作弹性大的优点,但传热效率较差,金属材料消耗量大,设备材料成本较高,二是板式换热器,其优点是材料消耗量可比管壳式换热器大幅降低(仅约其1/3 1/4),传热效率高,但缺点是设备的密封性难保证,容易泄漏,操作弹性较差。采用旋流片支撑的矩形缩放管管束换热器及其强化传热方法(中国专利:ZL200710029118.7)可以较好地融合管壳式换热器机械密封性好与板式换热器金属消耗量少的优点,操作弹性好,传热效率高,但板面的承压能力较弱,之后进一步改进采用自支撑的矩形缩放管管束换热器及其强化传热方法(ZL200910215974.0),通过采用管内自支撑的方式改善其板面支撑强度,使得矩形缩放管板面的承压能力显著提高,但采用旋流片作为管间支撑在对管间流体流速的均化上作用较弱,不能有效均化提高管间狭缝处流体的流速,因此使得管间的流体传热膜系数较低,传热性能欠佳,为此,专利技术人进一步采用折线板作为矩形缩放管的管间支撑物,由于折线板产生的管间流速均化作用使流体在管间狭缝流道处传热边界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采用折线板支撑的矩形缩放管管束换热器,包括筒体(5)、置于筒体(5)内矩形缩放管管束(4)、置于矩形缩放管管束间的折线板(8)、置于矩形缩放管管束(4)两端的管板(2)、与管板(2)相连的下封头(1)和上封头(9)及换热器管程与壳程的入出口接口(10、12、3、11),管程的入出口接口(10、12)与上下封头(9、1)连接,壳程的入出口接口(3、11)与筒体(5)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缩放管管束(4)由多个相互平行且沿筒体(5)轴向排列的矩形缩放管组成;所述矩形缩放管由两块平行的缩放肋板面在流道的两侧封闭构成,两块平行缩放肋板面上均压制有若干条沿横向间隔分置的轴向凹槽(13),两板面上的凹...

【技术特征摘要】
1.采用折线板支撑的矩形缩放管管束换热器,包括筒体(5)、置于筒体(5)内矩形缩放管管束(4)、置于矩形缩放管管束间的折线板(8)、置于矩形缩放管管束(4)两端的管板(2)、与管板(2)相连的下封头(I)和上封头(9)及换热器管程与壳程的入出口接口(10、12、3、11),管程的入出口接口(10、12)与上下封头(9、I)连接,壳程的入出口接口(3、11)与筒体(5)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缩放管管束(4)由多个相互平行且沿筒体(5)轴向排列的矩形缩放管组成;所述矩形缩放管由两块平行的缩放肋板面在流道的两侧封闭构成,两块平行缩放肋板面上均压制有若干条沿横向间隔分置的轴向凹槽(13),两板面上的凹槽(13)底端朝向相反且相互接触,形成管内自支撑结构;沿筒体(5)轴向在相邻两矩形缩放管间的所述凹槽(13)处设置折线板(8),作为矩形缩放管管束(4)的管间支持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线板(8)的纵向中心线线与矩形缩放管的轴心线方向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体(5)横向上且位于相邻矩形缩放管之间的所述折线板(8)用薄扁钢(7)连接构成一组横向折线板组,相邻矩形缩放管之间的多组横向折线板组用定位拉杆(6)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缩放管的同一板面上的相邻两凹槽(13)之间的间距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矩形缩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先和焦凤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