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其能够使阻风门机构整体紧凑,缩短阻风门阀的开闭时间,并实现燃料消耗效率的提升。该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具有:致动器(13),其根据温度变化而直线地伸缩;连接杆(16),其一端连接于旋转轴,该连接杆受所述致动器的推力而转动;阻风挺杆(15),其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受旋转力的传递;以及阀轴(12),其在一端固定安装有阻风门阀(11),在另一端具备接受来自阻风挺杆的旋转力的传递的阀轴杆(17),所述阻风挺杆(15)为覆盖阀轴杆的外周的有底筒形状,阀轴贯通所述阻风挺杆的底部并设置成能够自如旋转,连接杆与阻风挺杆的连接机构设置成比阻风挺杆的筒形状的外缘靠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控制阻风门阀的开度的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
技术介绍
为了发动机在起动时临时提高空气燃料比,使用了阻风门机构。在以前,通过手动来进行阻风门阀的开闭,但最近,为了谋求预热运转的稳定化和低燃料消耗性的提升,使设于化油器的阻风门阀的开度与发动机温度的变化相对应的自动阻风门形式的阻风门机构增加(例如,专利文献I)。图7是表示专利文献I中所示的以往的阻风门机构的侧视图。再者,图8是图7的剖视图,图8的(a)表示A-A截面,图8的(b)表示B-B截面。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阻风门机构是这样的结构阻风门阀31的阀轴31a从进气通道30a的中心线向一侧偏移地配置,阻风门阀31为这样的结构在其全关闭状态下,阻风门阀31以其较大侧比其较小侧靠近进气通道30a的下游侧的方式相对于进气通道30a的中心线倾斜。从阀轴31a的化油器主体30向外侧突出地安装有阻风挺杆33,该阻风挺杆33由有底圆筒状部分33a和杆臂33b构成,所述有底圆筒状部分33a能够旋转地与阀轴31a配合,所述杆臂33b突出设置在所述有底圆筒状部分33a的外侧,并与其成为一体。在有底圆筒状部分33a的内侧,形成有在其周向隔开一定间隔地并列的一对挡块突起34、34’,阀轴杆35以阀轴31a仅能够在这些挡块突起34、34’间旋转的方式固定安装于阀轴31a。而且,阀轴弹簧36设于阻风挺杆33和阀轴杆35之间,所述阀轴弹簧36对所述阀轴杆35施力使其与位于阻风门阀31的关闭侧的一个挡块突起34抵接。在阻风挺杆33的下部外周形成有在周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一对挡壁37、37’,位于这些挡壁37、37’间的挡销38是设置于化油器主体30的突起。而且,通过一个挡壁37与挡销38的抵接,来规定使阻风门阀31全关闭的阻风挺杆33的关闭位置C,通过另一个挡壁37’与挡销38的抵接,来规定使阻风门阀31全打开的阻风挺杆33的打开位置O。自动阻风门形式的阻风门阀31的开闭是通过使用与发动机温度的变化对应地伸缩的致动器来进行的。但是,像专利文献I那样的阻风门机构,当阻风门阀31为全关闭或者小开度时,若发动机的进气负压超过一定值,作用于阻风门阀31的较大侧的进气负压产生的旋转转矩、与作用于阻风门阀31的较小侧的进气负压产生的旋转转矩之差大于阀轴弹簧36产生的旋转转矩,从而能够使阻风门阀31的开度增加。即,阻风门阀31成为虽被向全关闭侧施力,但当进气负压增大时,能够不依靠致动器而打开的结构。另外,阻风门阀31的开度通过阀轴杆35与另一挡块突起34’的抵接而被限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29244号在此,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阻风门机构中,在有底圆筒状部分33a的外侧具有杆臂33b,因此,使阻风挺杆33转动所需的旋转半径(臂长)必然增大,随之必须增大致动器的行程。于是,阻风门机构整体的结构不得不变大,行程大,因此,打开阻风门阀31花费时间长,导致燃料消耗效率的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所述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虽为自动阻风门形式,但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缩短使阻风门阀31转动的阻风挺杆的臂长,使阻风门机构整体紧凑,并缩短阻风门阀的开闭时间。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具有致动器,其能够根据温度变化而直线地伸缩;连接杆,其一端与旋转轴连接,该连接杆受所述致动器的推力而转动;阻风挺杆,其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来接受旋转力的传递;以及阀轴,其接受来自所述阻风挺杆的旋转力的传递,在该阀轴固定安装有阻风门阀,所述阻风挺杆为覆盖所述阀轴的外周的有底筒形状,所述阀轴贯通所述阻风挺杆的底部,所述阻风挺杆设置成能够以所述阀轴为中心自如旋转,所述连接杆和所述阻风挺杆的连接机构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比所述阻风挺杆的筒形状的外缘靠内侧处。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所述阀轴构成为在一端侧具有阀轴杆,借助于所述阀轴杆将所述阻风挺杆的旋转力传递至阀轴,或者,设有帽,该帽覆盖阻风挺杆的筒形状的开口并与阻风挺杆一起转动,在所述帽的上表面设有连接杆与阻风挺杆的连接机构,或者,连接机构通过将销插入槽而构成,所述槽和销的任一方设于帽,槽和销的另一方设于连接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起到如下效果能够使整体的结构紧凑,能够以小的行程控制阻风门阀的开度,能够更有效地、且短时间地驱动发动机起动后的阻风门阀。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的图,C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图2为说明阻风挺杆和连接杆的关系的图,Ca)为连接部分的俯视图,(b)为用于说明的示意图。图3为说明臂长的剖视图。图4为在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帽设置有连接机构的图,Ca)为设有连接槽的例子,(b)为设置有连接板的例子。图5为在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帽安装有连接机构的图,Ca)为安装有连接槽的例子,(b)为安装有连接板的例子。图6为不利用帽的连接机构的实施例。图7为表示以往的阻风门机构的侧视图。图8为图7的剖视图,(a)表示A-A截面,(b)表示B-B截面。标号说明10:阻风门机构11:阻风门阀12:阀轴12a:阀轴弹簧13 :致动器(电气式热源致动器)13a :末端部15:阻风挺杆15a:阻风挺杆弹簧16:连接杆16a :连接杆弹簧16b :连接销17:阀轴杆20 :帽21 :连接槽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的图,C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所述阻风门机构10的驱动源为电气式热源致动器13。该电气式热源致动器13为这样的结构在内部具备未图示的发热元件,当该发热元件的温度上升时内部的石蜡膨胀,由此,末端部13a前进。之后,当停止向发热元的通电、元件的温度下降时,末端部13a再返回原来的位置。电气式热源致动器13的末端部13a与连接杆16抵接来传递动力。连接杆16为一端与旋转轴连接、另一端与阻风挺杆15连接的结构。在连接杆16设有连接杆弹簧16b,由于连接杆16被向电气式热源致动器13的末端部13a施力,因此连接杆16成为始终承受来自电气式热源致动器13的推力的状态。而且,借助于来自电气式热源致动器13的推力,连接杆16进行旋转运动。在连接杆16的端部附近设有连接销16a,在阻风挺杆15的帽20的上表面设有连接槽21,连接杆16和阻风挺杆15通过将该连接销16a插入连接槽21而连接。另外,相反地,也可以是将连接销16a设于帽20的上表面、将连接槽21设于连接杆16的结构。在上述的结构中,由连接槽21和连接杆16构成连接机构。而且,该连接机构的结构至少有一部分在比筒形状的阻风挺杆15的外缘靠内侧处。帽20原本是为了使灰尘和水不会进入筒形状的阻风挺杆15内而安装的防尘帽。当仅以防尘帽的用途使用时,由于只是覆盖了阻风挺杆15的开口部,因此防尘帽相对于阻风挺杆15只要能够嵌入即可,允许其自如旋转。但是,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防尘帽20需要将来自连接杆16的力传递向阻风挺杆15,因此,帽20和阻风挺杆15必须借助于销等以相互无法旋转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也可以是借助于帽20和阻风挺杆15的形状来使其相互无法旋转。若通过这样的连接结构连接,当致动器的末端13a进退时,连接杆16转动,连接销16a在连接槽21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具备:致动器,其根据温度变化而直线地伸缩;连接杆,其受到所述致动器的推力而转动;阻风挺杆,其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受旋转力的传递;以及阀轴,在该阀轴固定安装有阻风门阀,该阀轴接受来自所述阻风挺杆的旋转力的传递而转动,所述阻风挺杆为覆盖所述阀轴的外周的有底筒形状,所述阀轴贯通所述阻风挺杆的底部,所述阻风挺杆设置成能够以所述阀轴为中心自如旋转,所述连接杆和所述阻风挺杆的连接机构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比所述阻风挺杆的筒形状的外缘靠内侧处。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6 JP 2011-2346051.一种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具备: 致动器,其根据温度变化而直线地伸缩; 连接杆,其受到所述致动器的推力而转动; 阻风挺杆,其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受旋转力的传递;以及阀轴,在该阀轴固定安装有阻风门阀,该阀轴接受来自所述阻风挺杆的旋转力的传递而转动, 所述阻风挺杆为覆盖所述阀轴的外周的有底筒形状,所述阀轴贯通所述阻风挺杆的底部,所述阻风挺杆设置成能够以所述阀轴为中心自如旋转, 所述连接杆和所述阻风挺杆的连接机构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比所述阻风挺杆的筒形状的外缘靠内侧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的阻风门机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智玲,杉崎明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三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