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腔控制式串联气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54022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21:42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容积腔控制式串联气路装置,包括压气机、发动机、涡轮、连接管、贯穿管、容积腔、移动体和弹簧,移动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强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均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的右壁面相连通,移动体的右壁面通过弹簧与容积腔的右壁面相连接。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低时,移动体向右移动,两个增压器串联工作;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高时,移动体向左移动,仅第一个增压器工作。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控制策略简单,适用于各种气缸数的涡轮增压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
的涡轮增压系统,特别是一种可以实现涡轮增压器串联工作的容积腔控制式串联气路装置
技术介绍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和能源危机,提高功率密度,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成为内燃机发展的主要方向。涡轮增压不仅是强化内燃机的最有效手段,而且同时实现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的目的,已经成为现代内燃机技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但是,受涡轮增压器压气机流动特性的影响,对于传统的单涡单压系统,压气机只能在比较窄的高效率区工作,限制了涡轮增压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如果发动机需要运行高压比工况,单级涡轮增压系统也很难满足要求,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两级增压系统来实现。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0510025774. 0,专利名称大小涡轮增压器串并联可调高增压系统,该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方案中,通过多个控制阀的开关控制,可以实现两个增压器的串并联可调;但是此专利技术由于用到多个控制阀,结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容积腔控制式串联气路装置,可以实现一个增压器的单级工作和两个增压器的串联工作。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容积腔控制式串联气路装置,包括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第一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第一涡轮(6)、第一涡轮排气管(7)和第一连接轴(8),第一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一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第一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压气机(2)与第一涡轮(6)通过第一连接轴(8)同轴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容积腔控制式串联气路装置,包括第一压气机进气管(I)、第一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第一润轮(6)、第一润轮排气管(7)和第一连接轴(8),第一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一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第一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压气机(2)与第一涡轮(6)通过第一连接轴(8)同轴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1)、第四连接管(12)、第五连接管(13)、第一贯穿管(14)、第二贯穿管(15)、容积腔(16)、移动体(17)、弹簧(18)、第二压气机进气管(19)、第二压气机(20)、第二压气机排气管(21)、第二涡轮进气管(22)、第二涡轮(23)、第二涡轮排气管(24)和第二连接轴(25),第一压气机进气管(I)的进气口、第一连接管(9)的进气口、第一涡轮排气管(7)的出气口、第二连接管(10 )的出气口均与容积腔(16 )的上壁面连通,第四连接管(12 )的出气口、第二压气机排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振张开强叶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