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连结结构及转向装置,在轴连结结构的下侧万向节叉(5)形成从开口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狭缝(7),在输入轴(13)上贯穿安装能够一体旋转的引导罩体(30)。引导罩体(30)包括从输入轴(13)朝径向外侧突出而能够与下侧万向节叉(5)的狭缝(7)卡合的引导部(31)、和覆盖阀壳体(16)的开口部并被输入轴(13)贯穿的罩部32,引导部(31)与罩部(32)一体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连结结构以及具有轴连结结构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的转向装置中,方向盘的转向操纵力经由齿条小齿轮机构传递给齿条轴。转向轴包括与进行转向操纵的方向盘连接的转向柱轴、顶侧万向联轴器、中间轴、底侧万向联轴器和小齿轮轴。日本特开2010-084893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底侧万向联轴器与小齿轮轴通过将小齿轮轴的上端部嵌合于底侧万向联轴器的下侧的万向节叉而连接在一起。日本特开2010-084893号公报所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小齿轮轴的上端部相对于底侧万向联轴器的下侧万向节叉在轴的周向上被定位。在底侧万向联轴器的下侧万向节叉上,设置有在内壁形成细齿的连接孔,并且形成有用于定位的狭缝。在小齿轮轴的上端部形成有细齿,并且设置有可插入到底侧万向联轴器的狭缝中的突出片。在底侧万向联轴器的下侧万向节叉设置有供螺栓沿与轴垂直的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另外,在小齿轮轴的上端部的突出片形成缺口凹部,当小齿轮轴的上端部嵌合于底侧万向联轴器的下侧的万向节叉时,该缺口凹部位置与上述贯通孔一致。在小齿轮轴的上端部嵌合于底侧万向联轴器的下侧万向节叉的状态下将螺栓插入到贯通孔中,从而使两者紧固固定。另外,作为现有技术,如图5所示,还存在以液压作为驱动源而设置辅助齿条轴的移动的液压式动力转向的转向装置101。在这样的转向装置101中,在小齿轮轴111的上端侧设置回转阀112。回转阀112的输入轴113以上端部突出的状态被回转阀112的阀壳体116包覆。阀壳体116连接于齿条壳体120,该齿条壳体120收纳包括齿条轴118与小齿轮轴111的齿条小齿轮机构117。在输入轴113与阀壳体116的上端开口部之间装配有防止灰尘侵入的防尘罩125。在输入轴113的上端装配有引导片126,该引导片126成为相对于底侧万向联轴器的下侧万向节叉的狭缝进行定位的部件。引导片126具有被插入到狭缝中的引导部127和被插入到形成于输入轴113的上端外周的细齿123的环状部128。引导片126通过其环状部128的下表面与防尘罩125的上表面接触而在轴向上实现定位。在上述的转向装置中,在向车辆的安装过程中,谋求装置小型化,尤其期望缩短小齿轮轴111 (输入轴113)的轴向长度。此外,不仅局限于具有回转阀112的转向装置101,对于收纳于齿条壳体120的小齿轮轴111直接嵌合于底侧万向联轴器的下侧万向节叉的转向装置而言,也存在同样的课题。另外,并不局限于转向装置,对于通过进行周向上的对位使被收纳于壳体内且一端从壳体突出的轴部件与万向联轴器的万向节叉嵌合从而实现连结的连结结构而言,也存在同样的课题。因此谋求能够缩短轴向的长度的连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缩短轴向的长度的连结结构和具有连结结构的转向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具备罩部与引导部一体形成且以能够与轴部件一起旋转的方式被贯穿的引导罩体。因此针对现有技术能够缩短轴向的长度。另外由于削减了部件的件数,因此能够改善组装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当将轴部件嵌合于筒状部件时,筒状部件的开口端部抵接于在引导罩体的上表面形成的台阶部,由此能够进行筒状部件相对于轴部件的定位,能够容易地实现轴部件与筒状部件的组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由于引导罩体被压入到轴部件,因此能够防止轴部件与引导罩体脱离,能够提高密闭度。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前述的和其它的对象、特点和优点得以进一步明确。其中,附图标记用于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转向装置的底侧万向联轴器与小齿轮轴的连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设置有小齿轮轴的回转阀和齿条小齿轮机构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装配于小齿轮轴的上端的引导罩体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引导罩体的立体图。图5是食醋设置有小齿轮轴的回转阀和齿条小齿轮机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车辆的转向装置I具备与齿条轴啮合的小齿轮轴11 ;连接于小齿轮轴11的底侧万向联轴器3 ;连接于底侧万向联轴器3的中间轴2。小齿轮轴11经由相当于筒状部件的下侧万向节叉5而连接于底侧万向联轴器3。在底侧万向联轴器3的上侧经由上侧万向节叉4而连接有中间轴2。如图2所示,在转向装置I设置有回转阀12。在小齿轮轴11的上端侧经由扭杆14而安装有回转阀12的输入轴13。该输入轴13以输入轴13的上端突出的状态被回转阀12的阀壳体16包覆。阀壳体16被组装于收纳齿条小齿轮机构17的齿条壳体20。小齿轮轴11借助设置在齿条壳体20的轴承21a、21b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输入轴13相当于轴部件,构成小齿轮轴11的一部分。在阀壳体16的上端侧的内部,设置有防止水浸入阀壳体16内的密封部件22。并且在阀壳体16的上端开口部装配有引导罩体30,该引导罩体30防止灰尘的侵入,并且进行输入轴13与底侧万向联轴器3的周向的定位。如图1所示,在底侧万向联轴器3的下侧万向节叉5设置有在内壁形成细齿的连接孔6,并且形成有狭缝7。在输入轴13的上端部形成有与形成在连接孔6的细齿卡合的细齿23。在细齿23的轴向的中央形成有遍及整周的槽24。在下侧万向节叉5设置有供螺栓9沿与输入轴13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贯通的贯通孔8。如图3及图4所示,引导罩体30由覆盖阀壳体16的上端开口部的罩部32、和插入到下侧万向节叉5的狭缝7而进行卡合的板状的引导部31 —体形成。在引导部32的中央形成有贯穿安装输入轴13的孔,与形成于输入轴13的上端部的细齿23卡合的细齿35形成于内壁。输入轴13的细齿23被压入到该细齿35。引导部31朝输入轴13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轴向延伸而与输入轴13的外周接触。在引导部31形成有供螺栓9贯通的缺口凹部33。另外,在罩部32的上表面形成有台阶部34,当下侧万向节叉5连接于输入轴13时,下侧万向节叉5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台阶部34。由于下侧万向节叉5的下表面抵接于该台阶部34,因此能够实现下侧万向节叉5相对于输入轴13的轴向的定位。接着,对于如上所述构成的转向装置I的组装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当将下侧万向节叉5连接于输入轴13时,需要在将周向上的位置对准后进行连接。因此使下侧万向节叉5的狭缝7与装配于输入轴13的引导罩体30的引导部31 —致并将输入轴13嵌合于下侧万向节叉5的连接孔6。此时,输入轴13的细齿23与连接孔6的细齿卡合,输入轴13与下侧万向节叉5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另外,将下侧万向节叉5的下端抵接于引导罩体30的台阶部34的上表面,由此实现输入轴13相对于下侧万向节叉5的轴向上的定位。进而,使螺栓9贯穿贯通孔8和引导部31的缺口凹部33而进行紧固,由此使得输入轴13与下侧万向节叉5、乃至底侧万向联轴器3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由起到覆盖阀壳体16的上端开口部的罩体的作用的罩部32、和被插入到下侧万向节叉5的狭缝7中的引导部31—体成型的引导罩体30,将其装配于输入轴13的上端。并且在罩部32的中央的孔形成与输入轴13的细齿23卡合的细齿35,由此实现能够一体旋转的装配。因此,使罩部32具有现有技术中起到嵌合装配于转轴的环状部的作用,省略了环状部,由此能够缩短输入轴13的轴向上的长度。根据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连结结构,该轴连结结构包括轴部件和筒状部件,所述轴部件被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壳体内,且一端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突出,所述筒状部件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一端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连结,所述轴连结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有从开口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狭缝,在所述轴部件贯穿安装有能够一体旋转的引导罩体,所述引导罩体包括引导部和罩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轴部件向径向外侧突出,且能够与所述筒状部件的狭缝卡合,所述罩部覆盖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并且被所述轴部件贯穿,所述引导部与所述罩部一体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8.24 JP 2011-1827811.一种轴连结结构,该轴连结结构包括轴部件和筒状部件,所述轴部件被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壳体内,且一端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突出,所述筒状部件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一端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连结, 所述轴连结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有从开口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狭缝, 在所述轴部件贯穿安装有能够一体旋转的引导罩体, 所述引导罩体包括引导部和罩部, 所述引导部从所述轴部件向径向外侧突出,且能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谷拓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