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47246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4:11
一种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插孔模块,所述插孔模块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插套,所述上壳体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且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共同围合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插套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上壳体上对应于所述插套设置有插孔,所述上壳体通过滑装卡扣结构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提高生产组装的灵活性及自动化效率,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批量及自动化生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输出装置,特别是一种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用于电源插座或转换器的防触电保护装置一般是分体结构,不具有组装的灵活性及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或者是复杂零件组成的整体式结构,但其组装工艺也相对复杂,无法提高生产效率;或是虽然为整体式结构,且结构也简单,但是由上、下壳的四个或多个弹性卡扣连接在一起组成整体,但卡扣为易损坏结构,一但局部卡扣失效或损坏,会造成触电的危险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生产组装的灵活性及自动化效率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一种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插孔模块,所述插孔模块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插套,所述上壳体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且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共同围合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插套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上壳体上对应于所述插套设置有插孔,其中,所述上壳体通过滑装卡扣结构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滑装卡扣结构包括一凹凸定位结构,所述凹凸定位结构包括互相卡合的凸台和凹槽,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凹槽对应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或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凹槽对应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 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端部且平行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连接表面向内延伸,所述凸台与所述连接表面之间形成一连接槽,所述凹槽对应于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的端部,所述凹槽的下边缘延伸出一与所述连接槽适配的连接台。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滑装卡扣结构还包括用于保证滑装到位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定位筋台和定位凸台,所述定位筋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内部且平行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连接表面,所述定位凸台对应于所述定位筋台设置在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的内部。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凸台及所述定位凸台均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凹槽及所述定位筋台均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或所述凸台及所述定位凸台均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凹槽及所述定位筋台均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滑装卡扣结构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滑装到位后脱落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或所述下壳体上。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限位机构互相适配的限位孔和限位卡扣,所述限位孔相对于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另一端,所述限位卡扣对应于所述限位孔设置在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上。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限位孔为矩形孔,所述限位卡扣为与所述矩形孔适配的矩形凸台。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矩形孔为两个,所述两个矩形孔对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一端侧面。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插孔模块还包括保护门和用于推抵所述保护门的弹性部件,所述保护门对应于所述插孔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弹性部件分别抵靠在所述保护门的一端和所述上壳体的一端内侧。上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中,所述插孔为英标孔型插孔、国标孔型插孔、美标孔型插孔或组合插孔。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I)能有效提高生产组装的灵活性及自动化效率,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批量及自动化生产;2)上下壳非弹性塑件结构的联接强度大于常见的上下卡扣结构形式,塑件整体结构可变换安装方式,从而实现了连接强度的提高,避免了因局部卡扣易损坏而造成危险的现象发生;3)此结构还可扩展应用于其他有类似需要的产品。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插孔模块爆炸图;图4为图3的插孔模块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插孔模块滑装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插孔模块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插孔模块另一方向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上壳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与图8适配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I插孔模块11上壳体111 插孔12下壳体13 插套14滑装卡扣结构141凹凸定位结构1411 凸台1412 凹槽1413 连接槽1414 连接台1415卡合凹槽1416卡合凸台142卡扣结构1421定位筋台1422定位凸台·143限位机构1431 限位孔1432限位卡扣15保护门16弹性部件2控制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参见图1 图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插孔模块1,图1及图2所示均为多个插孔模块I的组合结构,还可以包括控制开关2以方便使用。因该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的其他部分结构及功用以及插孔模块I的个数及组合形式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下面仅就本技术的插孔模块I予以详细说明。参见图3 图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插孔模块爆炸图,图4为图3的插孔模块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插孔模块滑装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插孔模块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插孔模块另一方向剖视图。所述插孔模块I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2和插套13,所述上壳体11扣合在所述下壳体12上且所述上壳体11与所述下壳体12共同围合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插套13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上壳体11上对应于所述插套13设置有插孔111,所述上壳体11通过滑装卡扣结构14扣合在所述下壳体1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孔模块I还可包括保护门15和用于推抵所述保护门15的弹性部件16,所述保护门15对应于所述插孔111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弹性部件16分别抵靠在所述保护门15的一端和所述上壳体11的一端内侧。所述插孔111可为英标孔型插孔、国标孔型插孔、美标孔型插孔或组合插孔,对此不做限制。参见图8 图9,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上壳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与图8适配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滑装卡扣结构14包括一凹凸定位结构141,所述凹凸定位结构141包括互相卡合的凸台1411和凹槽1412,所述凸台1411设置在所述下壳体12上,所述凹槽1412对应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上,或所述凸台1411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上,所述凹槽1412对应设置在所述下壳体1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台1411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或所述下壳体12的端部且平行于所述上壳体11或所述下壳体12的连接表面向内延伸,所述凸台1411与所述连接表面之间形成一连接槽1413,所述凹槽1412对应于所述凸台1411设置在所述下壳体12或所述上壳体11的端部,所述凹槽1412的下边缘延伸出一与所述连接槽1413适配的连接台1414。所述凸台1411的内侧面还可设置有卡合凹槽1416以更好地实现滑装时的定位和配合,所述上壳体11的侧壁上对应于该卡合凸台1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插孔模块,所述插孔模块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插套,所述上壳体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且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共同围合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插套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上壳体上对应于所述插套设置有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通过滑装卡扣结构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插孔模块,所述插孔模块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插套,所述上壳体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且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共同围合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插套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上壳体上对应于所述插套设置有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通过滑装卡扣结构扣合在所述下壳体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装卡扣结构包括一凹凸定位结构,所述凹凸定位结构包括互相卡合的凸台和凹槽,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凹槽对应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或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凹槽对应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端部且平行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连接表面向内延伸,所述凸台与所述连接表面之间形成一连接槽,所述凹槽对应于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的端部,所述凹槽的下边缘延伸出一与所述连接槽适配的连接台。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装卡扣结构还包括用于保证滑装到位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定位筋台和定位凸台,所述定位筋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内部且平行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连接表面,所述定位凸台对应于所述定位筋台设置在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的内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及所述定位凸台均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凹槽及所述定位筋台均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或所述凸台及所述定位凸台均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凹槽及所述定位筋台均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装卡扣结构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滑装到位后脱落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或所述下壳体上。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装卡扣结构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滑装到位后脱落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或所述下壳体上。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互相适配的限位孔和限位卡扣,所述限位孔相对于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另一端,所述限位卡扣对应于所述限位孔设置在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上。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互相适配的限位孔和限位卡扣,所述限位孔相对于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的另一端,所述限位卡扣对应于所述限位孔设置在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上。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体式防触电末端电源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为矩形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海青丁瑞军李建国林海峰张明晶朱松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突破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