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22614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5 04: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包括设置于井场的电缆槽体,所述电缆槽体内部收纳有线缆,所述井场设置有至少两个井口列,各井口列均沿纵向分布有若干个井口,所述线缆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上,所述电缆槽体设置于相邻两个井口列之间,采用这样的结构,当钻机沿纵向完成其中一个井口列中各井位的钻井作业以后,只需要在移动钻机前从钻机上拆除线缆、并将钻机移动至下一个井口列以后,再将线缆重新接上即可,电缆槽体本身无需反复拆装、移动,作业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钻机线缆槽,尤其是一种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
技术介绍
双排丛式井包括两排沿纵向延伸的A排井位和B排井位,其井位布置如图1所示,对于这样的井位,常用的方式是采用步进式平移钻机、列车式平移钻机逐排钻井,具体工作方式如下 步进式钻机在平移至下一排井位时,需要在完成该排井位后,将钻机主体部分进行解体搬家,再另行移至下一排井位组装后钻井,钻机的解体、组装和搬家耗时长、操作繁琐;列车式钻机使用液缸推动钻机进行平移,与步进式钻机不同的是,列车式钻机在平移时要将动力系统,固控系统等一起移动,但其也只能在同一直线上平移,如果要将钻机移至另一排井,则需要将钻机全部进行解体,搬家至下一口井位再进行安装,而且列车式钻机还多了庞大的平移导轨系统,列车式钻机搬家和解体的时间甚至比步进式钻机还多。在上述两种方式中,钻机电缆槽均是设置于钻机的底部,通过电缆槽本体的伸出和回缩来适应不同远近距离的井位,以将从控制柜中出来的电缆布置到钻机上的绞车、液压站、转盘驱动装置等设备上,对于上述常规的丛式井钻机电缆槽,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电缆槽布置于各排井位的直线方向上伸展、回缩,当需要进行下一排井位的作业时,电缆槽需要拆卸、并移动至下一排井位的直线方向上,再重新组装,操作过程繁琐,且反复安装、拆卸耗时长。2、电缆槽的延伸、回缩是通过电缆槽本体的移动来实现,平移机构复杂且笨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当需要移至下一排井位作业时,无需将电缆槽反复拆装、移运的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尤其适用于双排丛式井的施工作业。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包括设置于井场的电缆槽体,所述电缆槽体内部收纳有线缆,所述井场设置有至少两个井口列,各井口列均沿纵向分布有若干个井口,所述线缆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上,所述电缆槽体设置于相邻两个井口列之间。采用这样的结构,当钻机沿纵向完成其中一个井口列中各井位的钻井作业以后,只需要在移动钻机前从钻机上拆除线缆、并将钻机移动至下一个井口列以后,再将线缆重新接上即可,电缆槽体本身无需反复拆装、移动,作业效率高。优选的,所述电缆槽体沿纵向延伸,所述电缆槽体上沿纵向设置有若干个活动的鞍座,所述鞍座能够相对于电缆槽体沿纵向移动,所述线缆搭设于鞍座上,当首、尾两个鞍座的距离增大时,所述线缆沿纵向展开,当首、尾两个鞍座的距离减小时,所述线缆沿纵向堆叠。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若干个活动的鞍座承载线缆,来适应不同远近距离的井位,线缆在电缆槽体内部储存方便、储量大,并且易于伸展和回缩,移动定位方便。优选的,相邻两个鞍座之间设置有柔性拉索。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柔性拉索带动鞍座沿纵向铺展开来,带动电缆槽体内的线缆伸展延长,方便快捷地带动线缆延长至所需的长度。优选的,所述电缆槽体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与电缆槽体同向延伸,所述鞍座上设置有滚轮,所述鞍座通过滚轮与导轨相互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鞍座在电缆槽体上相对移动的导向性更好。优选的,所述鞍座设置有用于承载线缆的拱形台,所述线缆通过拱形台的上端面搭接于鞍座上。采用这样的结构,线缆能够稳定可靠地贴合与拱形台上,在堆叠回收时整体呈波浪线型,即易于收展、同时亦可避免了线缆因弯折过度而损坏;在需要展开时,将折叠的线缆展平即可,收展速度快,效率高。优选的,所述鞍座的两侧各设置有两个滚轮,所述电缆槽体的两侧各设置有ー个导轨。优选的,所述鞍座上设置有防倾翻卡柱,所述导轨的侧面设置有能够容纳防倾翻卡柱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导轨同向延伸,所述防倾翻卡柱由导轨侧面插接于导向槽内。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防倾翻卡柱限制限制鞍座与电缆槽体的相对偏角,避免鞍座倾翻。优选的,所述井场上设置有两个井口列,所述电缆槽体设置于两个井口列之间的对称轴线上。采用这样的结构,电缆槽体与两个井口列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线缆的转接容易、便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钻机沿纵向完成其中ー个井口列中各井位的钻井作业以后,只需要在移动钻机前从钻机上拆除线缆、并将钻机移动至下ー个井ロ列以后,再将线缆重新接上即可,电缆槽体本身无需反复拆装、移动,作业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双排丛式井井位在井场布置的示意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 图5为图2的侧视半剖示意 图6为图5中两端连接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标记如下电缆槽体一I ;线缆一2 ;井口列一3 ;钻机一4 ;鞍座一5 ;柔性拉索一6 ;导轨ー7 ;滚轮ー8 ;拱形台一9 ;防倾翻卡柱一 10 ;导向槽一 11。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g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包括设置于井场的电缆槽体1,电缆槽体I内部收纳有线缆2,在井场上井眼的布置方式请参阅图1,井场设置有两个井口列3,各井口列3均沿纵向分布有若干个井口,本实施例中,电缆槽体I内部收纳的线缆2是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4上,当钻机4处于工作状态时,线缆2与钻机4相接,当钻机4搬家时,将线缆2从上面拆离,使得线缆2以及电缆槽体I能够不随钻机4同步搬运移动,当钻机4沿纵向完成其中一个井口列3中各井位的钻井作业以后,只需要在移动钻机4前从钻机4上拆除线缆2、并将钻机4移动至下一个井口列3以后,再将线缆2重新接上即可,电缆槽体I本身无需反复拆装、移动,作业效率高。在其余实施方式中,井场上设置有三列、或者更多井口列3,电缆槽体I与井口列3均沿纵向延伸,电缆槽体I大致设置于井场横向中部的位置,以便于其中的线缆2与各井口列3上作业的钻机4相连。电缆槽体I设置于相邻两个井口列3之间,最优的,电缆槽体I设置于两个井口列3之间的对称轴线上,电缆槽体I上沿纵向设置有若干个活动的鞍座5,鞍座5设置有用于承载线缆2的拱形台9,线缆2通过拱形台9的上端面搭接于鞍座5上,以静摩擦的方式与拱形台9相互接触,鞍座5能够相对于电缆槽体I沿纵向移动,若干个鞍座5能够在电缆槽体I上沿纵向聚拢、或是展开,线缆2搭设于鞍座5上,若干个活动的鞍座5承载线缆2,当首、尾两个鞍座5的距离增大时,线缆2在鞍座5的带动下沿纵向展开,当首、尾两个鞍座5的距离减小时,线缆2沿纵向堆叠收拢,伸展和回缩,移动定位方便,来适应不同远近距离的井位。相邻两个鞍座5之间设置有柔性拉索6,通过柔性拉索6带动鞍座5沿纵向铺展,电缆槽体I上设置有导轨7,导轨7与电缆槽体I同向延伸,鞍座5上设置有滚轮8,鞍座5通过滚轮8与导轨7相互配合,具体的,鞍座5的两侧各设置有两个滚轮8,电缆槽体I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导轨7,鞍座5上设置有防倾翻卡柱10,导轨7的侧面设置有能够容纳防倾翻卡柱10的导向槽11,导向槽11与导轨7同向延伸,防倾翻卡柱10由导轨7侧面插接于导向槽11内。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了详细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包括设置于井场的电缆槽体,所述电缆槽体内部收纳有线缆,所述井场设置有至少两个井口列,各井口列均沿纵向分布有若干个井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上,所述电缆槽体设置于相邻两个井口列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包括设置于井场的电缆槽体,所述电缆槽体内部收纳有线缆,所述井场设置有至少两个井口列,各井口列均沿纵向分布有若干个井口,其特征在干所述线缆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上,所述电缆槽体设置于相邻两个井口列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槽体沿纵向延伸,所述电缆槽体上沿纵向设置有若干个活动的鞍座,所述鞍座能够相对于电缆槽体沿纵向移动,所述线缆搭设于鞍座上,当首、尾两个鞍座的距离增大时,所述线缆沿纵向展开;当首、尾两个鞍座的距离减小时,所述线缆沿纵向堆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鞍座之间设置有柔性拉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丛式井快速移运钻机电缆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槽体上设置有导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力廖玉华王树森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