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流变抛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9062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电流变抛光机,该抛光机是利用多个同心但是不同半径圆筒交叉连通电源正负极,使筒壁间形成电场,从而当工具端部浸入电流变液时,在工具端部的电流变液的表观黏度也发生变化,随着同心多圆筒电极的旋转发生旋转运动,实现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该抛光装置在使用时不仅体积较小,便于携带,而且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涉及一种新型智能材料的应用,属于光整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电流变是一种智能材料,电流变液在通常条件下是一种悬浮液,它在电场的作用下可发生液体-固体的转变,当外加电场强度大大低于某个临界值时,电流变液呈液态;当电场强度大大高于这个临界值时,它就变成固态;在电场强度的临界值附近,这种悬浮液的粘滞性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变大,这种现象称为电流变效应。利用这种现象,电流变液有广泛的用途。如离合器,减震器,阻尼器等等。电流变还可以用于抛光加工领域。抛光复杂面型,微小工件,以及工件的微小区域,一直是光整加工领域的一个难题。普通的抛光方式很难达到要求。利用电流变液的电流变效应,可以将磨粒聚集于抛光区域形成微小磨头,且具有磨头硬度可调磨粒自锐,面型贴合好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复杂面型及微小工件的抛光。基于此,专利技术了便携式电流变抛光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便携式电流变抛光装置,解决现有光整加工领域的难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工具系统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由多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筒组成同心多圆筒电极6,交叉连通正负极,使不同圆筒间形成电场。当工具端部浸入电流变液时,在工具端部的电流变液的表观黏度也发生变化,随着同心多圆筒电极6的旋转发生旋转运动,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工具端部为平形结构,有保持电流变抛光液的作用。工具的旋转运动由直流电机I提供。直流电机与同心多圆筒电极之间由连轴器2连接。联轴器通过滚动轴承3固定。对于旋转运动的同心多圆环电极6的供电,米用电刷供电的方式,电极棒两端连在电刷上,电刷与镶嵌于外壳中的两铜环4相连。铜环4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同心多圆筒电极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正电极棒10通过弹簧9与碳刷8相连导电,正电极棒10通过导体材料12与奇数圆筒16相连导通,放置绝缘材料13与偶数圆筒17隔绝;负电极棒11通过弹簧18与碳刷19相连导电,负电极棒10通过导体材料15与偶数圆筒17相连导通,放置绝缘材料14与奇数圆筒16隔绝;从而交叉连通正负极,形成电场。同心圆环电极用专用的高压电源供电,直流电机用普通的市电供电。在外壳上,有两个液晶显示屏,可以分别显示直流电机I的转速和同心多圆环电极6的供电电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多个同心但是不同半径圆筒交叉连通电源正负极,使筒壁间形成电场,从而当工具端部浸入电流变液时,在工具端部的电流变液的表观黏度也发生变化,随着同心多圆筒电极的旋转发生旋转运动,实现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该抛光装置在使用时不仅体积较小,便于携带,而且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工具系统内部结构。图2是同心多圆筒电极的内部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连通电源,多圆筒同心电极6交叉连通正负极,使不同圆筒间形成电场。当工具端部浸入电流变液时,在工具端部的电流变液的表观黏度也发生变化,由直流电极带着同心多圆筒电极的旋转发生旋转运动,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在外壳上,有两个液晶显示屏,可以分别显示直流电机I的转速和同心多圆环电极6的供电电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便携式电流变抛光机,其特征在于:包含直流电机(1)、连轴器(2)、滚动轴承(3)、同心多圆筒电极(6);同心多圆筒电极(6)由多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筒组成,交叉连通正负极,使不同圆筒间形成电场;工具端部为平形结构,有保持电流变抛光液的作用;工具的旋转运动由直流电机(1)提供;直流电机与同心多圆筒电极之间由连轴器(2)连接;联轴器通过滚动轴承(3)固定;对于旋转运动的同心多圆环电极(6)的供电,采用电刷供电的方式,电极棒两端连在电刷上,电刷与镶嵌于外壳中的两铜环(4)相连;铜环(4)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正电极棒(10)通过弹簧(9)与碳刷(8)相连导电,正电极棒(10)通过导体材料(12)与奇数圆筒(16)相连导通,放置绝缘材料(13)与偶数圆筒(17)隔绝;负电极棒(11)通过弹簧(18)与碳刷(19)相连导电,负电极棒(10)通过导体材料(15)与偶数圆筒(17)相连导通,放置绝缘材料(14)与奇数圆筒(16)隔绝,从而交叉连通正负极,形成电场。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携式电流变抛光机,其特征在于包含直流电机(I)、连轴器(2)、滚动轴承(3)、同心多圆筒电极(6);同心多圆筒电极(6)由多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筒组成,交叉连通正负极,使不同圆筒间形成电场;工具端部为平形结构,有保持电流变抛光液的作用;工具的旋转运动由直流电机(I)提供;直流电机与同心多圆筒电极之间由连轴器(2)连接;联轴器通过滚动轴承(3)固定;对于旋转运动的同心多圆环电极(6)的供电,采用电刷供电的方式,电极棒两端连在电刷上,电刷与镶嵌于外壳中的两铜环(4)相连;铜环(4)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正电极棒(10)通过弹簧(9)与碳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芳胜高春甫谢楚雄荆宝德贺新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师范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