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水解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7831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循环水解反应器,包括由内向外排列的中心筒、导流筒和外筒,污水从中心筒快速穿过后经导流筒进入外筒,形成升流式的流态,完成污水、污泥的同步水解以及固液分离过程,污泥水解区的污泥由回流缝进入中心筒,实现泥水均匀混合以及泥砂分离。该反应器及工艺集碳源开发、污泥减量、除砂等功能于一体,广泛适用于中低浓度污水的预处理过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循环水解反应器
技术介绍
我国城镇污水具有无机悬浮固体含量高和碳氮比偏低的水质特点,据统计美国城镇污水的ss/bod5比值约为1. 1,而我国城镇污水SS/B0D5比值高于1.1的污水处理厂数量却高达78%。此外美国的城镇污水B0D5/TN的比值一般在5. O以上,而我国城镇污水BOD5/TN比值小于3. O的污水处理厂所占比例高达40%,这就导致污水在后续的脱氮过程中缺少足够的碳源,总氮的去除率较低,通常在50-80%之间,出水总氮很难稳定达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发出可有效分离无机悬浮固体和促进污水内部碳源利用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成为了当前城镇污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文献CN101982430A公开了一种新型同心圆折流水解反应器,如图1所示,该水解反应器包括同心圆池体、圆形穿孔管布水器、导流板、高效厌氧生物填料、进水口、出水口、上清液回流泵、搅拌装置等。该水解反应器在使用时,废水泵入穿孔管布水器后再进入预反应区,同时与上清液回流液混合,在预反应区设置有用于强化布水并且增强泥水混合效果的低速搅拌装置;预反应区的出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循环水解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筒(5),所述反应器外筒(5)的上部为一个圆筒,在所述圆筒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3);在所述圆筒的下方且与所述圆筒的下边缘连接设置有外圆台形筒(17),所述外圆台形筒(17)与所述圆筒同轴设置且沿轴向方向由上向下逐渐向内收缩,在所述外圆台形筒(17)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泥口(15)和进水口(2);在所述外圆台形筒(17)的底面上设置有排砂管(1);中心筒,所述中心筒设置在所述反应器外筒(5)内,所述中心筒由同轴设置的上中心筒(6)、下中心筒(8)和内圆台形筒(7)组成,所述上中心筒(6)和下中心筒(8)为圆柱形筒体,所述下中心筒(8)的直径大于所述上中心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水解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筒(5),所述反应器外筒(5)的上部为一个圆筒,在所述圆筒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3);在所述圆筒的下方且与所述圆筒的下边缘连接设置有外圆台形筒(17),所述外圆台形筒(17)与所述圆筒同轴设置且沿轴向方向由上向下逐渐向内收缩,在所述外圆台形筒(17)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泥口(15)和进水口(2);在所述外圆台形筒(17)的底面上设置有排砂管(I);中心筒,所述中心筒设置在所述反应器外筒(5)内,所述中心筒由同轴设置的上中心筒(6)、下中心筒(8)和内圆台形筒(7)组成,所述上中心筒(6)和下中心筒(8)为圆柱形筒体, 所述下中心筒(8)的直径大于所述上中心筒(6),所述上中心筒(6)和下中心筒(8)通过所述内圆台形筒(7)连接,所述内圆台形筒(7)的上边缘与所述上中心筒(6)的下边缘连接, 所述内圆台形筒(7)的下边缘与所述下中心筒(8)的上边缘连接,所述下中心筒(8)的下边缘与所述外圆台形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回流缝隙(18);导流筒(9),设置在所述中心筒的外部且与所述中心筒同轴设置,所述导流筒(9)的上边缘高于所述中心筒的上边缘,所述导流筒(9 )的内壁和所述中心筒的外壁之间形成液体通道,所述导流筒(9)的外壁和所述反应器外筒(5)之间由下向上依次形成污泥水解区 (13)和固液分尚区(14);低速搅拌器(11),所述低速搅拌器(11)设置在所述下中心筒(8 )的进水口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心筒的内部还设置有高速推进器(12),所述高速推进器(12)设置在所述上中心筒(6)与内圆台形筒的交界处。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娅徐晶宋英豪朱民林秀军梁康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