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三维金属构架的方法及其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858958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这里叙述三维金属构架的装配方法及其装配机,其特征有以下工序:a)制备一系列由纵向丝(34)组成的钢丝网(36).b)把钢丝网排列在支承架(81)上.c)把钢丝网对齐排好在标记组件上.d)把钢丝网排列在第一层排好的组件上.e)至少把一根横穿丝(37)放在横跨纵向丝(34)或支承丝(35)处.f)至少有一个焊接装置能到达钢丝网横跨横穿丝(37)处.g)在横跨区内对钢丝进行焊接.h)钢丝网相对于焊接装置移动.i)重复工序f)到h),对下一根横穿丝进行焊接.(*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三维金属构架的一种方法,这些构架是供诸如建筑物的壁板或天花板等预制件用的。本专利技术还阐述按此方法操作的机器以及用此方法所得到的构架。众所周知,三维钢丝构架是由一系列平面钢丝网组成的,每一钢丝网至少有一对纵向丝和一对支撑丝,各钢丝网都有预定的相互间距,这是由一系列焊到丝网和支撑丝上的横穿丝的位置决定的,这种构架形成了相应尺寸加长构件体的支撑平面,构件体是由轻质隔音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放置于该构架内。制造这样的构架要求各个组件要有严格的公差,且在各焊接工序中各件要小心对齐,为满足这一要求,需要采用手工操作,把焊接装置带到放置待焊钢丝的横跨区域内,且要使各件保持对齐,这样一种方法不可避免地会是昂贵的,此外,要把各个构架部分同一平面内的支撑丝在同一时间内对齐也是很困难的,在制造这种构架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焊接的可靠性以及构架对静、动应力是否具有高抗力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方法解决这些技术问题,这种方法既简单又相当便宜,可用于装配具有高应力抗力的、精度很高的三维钢丝网,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操作程序如下a)制备一系列平面钢丝网,包括把纵向丝和支撑丝焊在一起。b)根据横向间距排列好钢丝网。c)把各钢丝网的支撑丝放在同一平面内,使各钢丝网对齐。d)至少从钢丝网的一边对齐纵向丝,以确定构架相应的对齐面。e)在钢丝网分别横穿纵向丝和支撑丝的不同区域,在钢丝横穿纵向丝或支撑丝处,至少放置一根横穿丝。f)至少有一个焊接装置能到达钢丝网横跨支撑丝处,这样,焊接装置的电极就能在相应的横穿区域对着横穿丝放置。g)在横穿区域内,横穿丝与电极接合在一起进行钢丝焊接。h)移动钢丝网,相对于焊接装置移过一段等于横穿丝间距的距离,此时支撑丝仍保持在同一平面内。i)对新的横穿丝和在新的横跨区域内,重复从f)到h)的工序,直至把横穿丝焊到构架丝网的纵向丝和支撑丝上为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特征,组成三维构架的钢丝网装配包括以下工序a)制备直钢丝,把来自卷筒的钢丝进行矫直,并同时将它拧转。b)把一组纵向丝放在对齐架内,使这些钢丝彼此平行。c)在各交叉点处,把纵向丝焊到支撑丝上,使纵向丝与支撑丝大体上处于同一平面内。d)把纵向丝相对于对齐架送进,越过等于支撑丝间距的距离,规定另一个标记段,此标记段与上一标记段大致相等。e)把第二根支撑丝横跨纵向丝,并靠近对齐纵向丝的另一标记段,使此支撑丝与前一支撑丝隔开一精确规定的距离。f)在相应的横跨区内,把此支撑丝焊到纵向丝上。g)重复从d)到f)的工序,直至整个丝网焊完为止。根据本专利技术方法造出的三维构架,由于钢丝经拧转,且焊接精度高,故有明显的抗应力性能。该构架的另一特点是各支撑丝精确保持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由构架制成的延长构件体之间的空隙很小,此外,用这种方法装配出来的构架尺寸精度很高,当建造楼房时,保证壁板的排列情况最佳。下面,以不受限制的实例,参看相应的图,更清楚地对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细节和特性进行阐述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方法使用的装配机简略总图。图2是图1所示装配机的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部分的机器平面图。图4是图3所示机器当处于工作状态时的侧视图。图5是图2所示机器的细部正视图。图6表示图5各部件在一个操作工序中的情况。图7是图2所示机器部件的侧视图。图8表示图7各部件在一个操作工序中的情况。图9是图4沿Ⅸ-Ⅸ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0是图2所示机器部件的视图。图11是图2所示机器的另一部件剖视图。图12是图2所示机器的一个部件变动后的平面图。图13是图12所示变动情况的侧视图。图14表示图12所示部件的一个操作工序。图15是图2所示机器的操作流程图。图16是图2所示机器的整个原理图。图17是图1所示另一台机器的平面图。图18是图17所示机器的侧视图。图19是图17所示机器的一组原理图。图2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方法确定的总操作原理图。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装配方法是用于制造如图2所示的三维金属构架30(但不仅仅用于此),这种构架已在1982年9月29日公布的欧洲专利申请号82102021中有所阐述。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用横穿丝37装配的平面钢丝网36,并可提供良好地装配三维构架的机器40。钢丝网36由纵向丝34和支撑丝35组成,先由平焊机38(图1)把它们焊好,然后才能进行装配三维构架的工序。装配机40(图2)由以下部件组成一个支承钢丝网36用的支架41;一个供料器42,横穿丝37从这里取出,焊接到钢丝网36上;一组焊接装置43;一个在装配过程中,对构架30作送进的机构45;以及一个收容装置50(图1)。在机器内,还有高频加热组57(图10),以供连续控制各项装配和焊接工序用;一个控制面板58;一个供执行面板58指令用的空气装置59;以及供冷却装配机38和40内焊接电极用的液压装置60。下面叙述有关支架结构的情况。支架41包括有直立支杆79,在支杆的固定间距处,固定有一组成对装配的横梁80,在横梁80上,依次支承着一组水平叠装的支承平板81,平板81之间的间距彼此相等,此间距限定了构架30的平面丝网的横向间距平板81为伸长的矩形板,其上带有两个左、右侧边82和83如图3所示,平板上支承着相应的平面钢丝网36。一个含有矩形截面突出部分的控制元件83固紧在82的每一边,其上带有控制表面85,该表面可与钢丝网36上支撑丝35的两端配合如图中左边所示。各个平板81的控制元件83上的表面85都放置在同一平面内,并用以限定三维构架30的垂直标记表面。另一个也含有矩形截面突出部分的控制元件86可以调节地固定到每一平板81的侧边83处,元件86上带有控制表面87,该表面可与钢丝网36上支撑丝35的两端配合如图中右边所示。控制元件86的表面87置于同一平面内,并用以限定三维构架30的另一垂直标记面,此面与由表面85所限定的垂直面相平行。上述两标记面可把纵向丝34带进各钢丝网36同一边上的同一平面内,此外,这些钢丝也可垂直于该丝网36的平面放置。从图3的前面部分可见,在控制元件85和86的一端,固定有导向件92和93,通过凸出在平板81外边的导向件U形截面突出部分形成导向。导向件与支撑丝35的两端和平面钢丝网36的纵向丝34相配合,精确地限定构架30的垂直标记面,防止钢丝网36在导向件92和93的出口端即邻近焊接装置43处发生歪斜。控制元件87和导向件93通过丝杆94可相对于侧边83运动,这样,表面87的标记面和导向件92之间的间距可相对于表面85的标记面,或相对于导向件93进行改变,以便精确地限定由不同宽度的钢丝网36制成的构架30的垂直标记面。在支架的后面是供料器,该供料器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装料斗101(图11),其中放有横穿丝37,这些横穿丝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出口槽102(图11),这一动作通过偏心装置103很容易实现。装置104使钢丝37一个接一个地下落,然后钢丝37由斜杆105导引,通过凸肩106使之止于杆105的底部。靠着凸肩106的钢丝37由电磁传感器107检测,传感器以电信号把有关信息传送到控制装置57。在支架41和装料斗101之间(图3)装有两个抓臂111,每一抓臂都是用平行六面体形杆制成的,臂的一端有支承点,并带有一根空气驱动器113的输出轴112。驱动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装配三维金属构架的方法包括以下工序:a)制备一系列平面钢丝网(36),钢丝网(36)是由纵向丝(34)的按预定的精确相互间距焊于其上的支撑丝(35)组成。b)把钢丝网就位于托架(81)上,各钢丝网的相互间距由给定的横向间距而定。c) 把钢丝网排列对齐在标记组件上,使各钢丝网相应的支撑丝(35)在同一平面内,以确定钢丝网各支承面。d)把钢丝网排列在第一次排好的各件上,使同一平面内的纵向丝(34)至少在钢丝网的一边对齐,以确定构架的相应对齐面。e)在钢丝网相应的横跨 区内,至少安排一横穿丝(37)于横穿纵向丝(34)或支撑丝(35)处,并使之分别靠近该两钢丝。f)在钢丝网跨接横穿丝(37)处,至少有一焊接装置能到达,这样,焊接装置的电极可在该横跨区内对准横穿丝。g)把横穿丝和电极接合在一起,在横 跨区内进行焊接。h)相对移动钢丝网的焊接装置之间位置,移动距离等于横穿丝(37)的间距,而此时支撑丝(35)保持在同一平面内。i)重复f)到h)的工序,把新的横穿丝放入新的跨接区内,直到所有横穿丝均焊到该构架钢丝网的纵向丝和支撑丝上 为止。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三维金属构架的方法包括以下工序a)制备一系列平面钢丝网(36),钢丝网(36)是由纵向丝(34)的按预定的精确相互间距焊于其上的支撑丝(35)组成。b)把钢丝网就位于托架(81)上,各钢丝网的相互间距由给定的横向间距而定。c)把钢丝网排列对齐在标记组件上,使各钢丝网相应的支撑丝(35)在同一平面内,以确定钢丝网各支承面。d)把钢丝网排列在第一次排好的各件上,使同一平面内的纵向丝(34)至少在钢丝网的一边对齐,以确定构架的相应对齐面。e)在钢丝网相应的横跨区内,至少安排一横穿丝(37)于横穿纵向丝(34)或支撑丝(35)处,并使之分别靠近该两钢丝。f)在钢丝网跨接横穿丝(37)处,至少有一焊接装置能到达,这样,焊接装置的电极可在该横跨区内对准横穿丝。g)把横穿丝和电极接合在一起,在横跨区内进行焊接。h)相对移动钢丝网的焊接装置之间位置,移动距离等于横穿丝(37)的间距,而此时支撑丝(35)保持在同一平面内。i)重复f)到h)的工序,把新的横穿丝放入新的跨接区内,直到所有横穿丝均焊到该构架钢丝网的纵向丝和支撑丝上为止。2.按权项1所规定的装配方法,制造钢丝网有以下工序a)把一组纵向丝(34)按预定的精确间距互相平行排列。b)在基准位置内把支撑丝(35)沿垂直于该组纵向丝的方向布置。c)在各个跨接点处,把纵向丝(34)焊到支撑丝(35)上。d)移动纵向丝(34),使其行程等于支承面(81)的间距。e)在基准位置内,把第二根支撑丝(35)沿垂直于纵向丝(34)的方向放置,并把支撑丝(35)焊到纵向丝(34)上。f)重复b)到e)的工序,直到钢丝网全部焊完为止。3.按权项2所规定的方法,还附加一道工序,就是把支撑丝(35)伸到纵向丝(34)外面的端头切除,以精确地限定钢丝网的宽度。4.按权项1到3所规定的任一方法,钢丝网在排列的组件上对齐,使钢丝网两边的纵向丝大体上平行与共面。5.按权项3和4所规定的任一方法,第一排和第二排组件均切除钢丝网横跨钢丝(35)的端头。6.按权项1到5所规定的任一方法,支承架是沿水平面排列的,而横穿丝在焊接操作时,大体上是按垂直面排列。7.按权项1到6所规定的任一方法,钢丝网与横穿丝焊接后,经送进移过相当于横穿丝间距的距离,此距离由作用在支撑丝(35)上的检测元件测出。8.按权项1到7所规定的任一方法,焊接装置的电极对中至少有一个电极沿与构架对齐面平行的方向运动,使电极在横跨区内对准纵向丝(34)与横穿丝(37)焊接,在焊接以后,把焊接装置的电极从横跨区移开,以便钢丝网送进。9.按权项1到8所规定的任一方法,通过排列在钢丝网两旁的若干对焊接装置,把一对横穿丝(37)大致相互平行地焊到钢丝网的纵向丝(34)上。10.按权项9所规定的方法,构架可以成对制造,此时把两对横穿丝平行地与两组钢丝网连接并进行焊接。11.装配由一组纵向丝(34)和横跨焊于其上的横穿丝(35)组成的三维金属构架的方法有以下工序a)在排列好的支承架内安排一组纵向丝(34),该钢丝至少在标记区内按精确的间距大致彼此平行放置,且在纵向丝的编织面上大体共面。b)把支撑丝(35)按以下方法排列,即把它横跨纵向丝(34)在标记区内与该组纵向丝靠近或接合。c)在纵向丝(34)和支撑丝(35)的各个交叉点上进行焊接,使纵向丝和支撑丝大致置于同一平面内。c)把纵向丝相对于排列的支承架迭迸,移过一个等于横穿丝间距的距离,再限定另一标记区,其范围与上一标记区相等。e)排列第二根支撑丝(35),使它横跨纵向丝,与纵向丝的另一标记段靠近或接合,此支撑丝与上一根支撑丝保持精确的预定间距。f)在各横跨区内,把其他支撑丝(35)焊到纵向丝(34)上。g)重复从d)到f)的工序,直至焊烷所有钢丝网为止。12.按权项11所规定的方法,切除焊接处支撑丝(35)伸在纵向丝(34)外面的端头,这样,精确地限定了钢丝网的宽度。13.按权项11和12所规定的任一方法,根据钢丝网的纵向尺寸,把纵向丝(34)按预定长度切断。14.按权项11和12中所规定的任一方法,可把来自相应卷筒的钢丝制成各种长度不受限制的钢丝网。15.按权项11到14所规定的任一方法,钢丝网至少可成对制造,由支撑丝连接在一起,随后通过切断工序,把支撑丝伸在纵向丝外面的端头切断,使两者分开。16.用于装配由一系列平面钢丝网(其上有纵向丝34和支撑丝(35)和焊于其上的横穿丝(37)组成的三维构架的装配机由以下各部分组成a)一组支承架(81),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德舒特安德鲁卡萨拉廷纳西尔维诺
申请(专利权)人:国际西斯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BE[比利时]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