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靖朗专利>正文

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73898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4 16: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充气装置包含气瓶及充气调节器,其中充气调节器包括气缸与进气组件,气缸具有侧壁面、第一气流道、气室及开口,第一气流道贯穿侧壁面且与气室连通,开口与气室连通;进气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气流道及进气口,容置槽容置气缸,且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第二气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进气口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控制流量且方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气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手动充气的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使用机车或自行车作为代步的交通工具。一般来说,机车或自行车需配置有充气装置。当机车或自行车的轮胎因长时间使用或是意外而导致轮胎内的气体漏气时,使用者可利用充气装置对轮胎进行充气,当轮胎内的气压达到正常使用状态时,机车或自行车又可正常使用。现有的充气装置,从结构上可区分为手动式与气瓶式两种。手动式的充气装置具有气缸与活塞。气缸具有彼此相对的充气孔以及进气孔。活塞以可活动的方式配置于气缸内。活塞具有圆盘以及直柱。活塞的圆盘略与活塞的口径相同,直柱自进气孔突出至气缸外。当欲对轮胎充气时,充气孔连接轮胎的气嘴或是藉由连接件连接气嘴(例如一气针或一传输管)。接着使用者推动直柱自进气朝向充气孔移动,以使圆盘强迫推动气缸内的气体自缸内朝向充气孔外流动,气体即可进入轮胎内。如此,使用者重复以往复的方式推拉活塞于气缸内相对移动,轮胎即可完成充气。但是,由于手动式充气装置系由人工方式进行充气,若轮胎需要大量充气时,使用者需要大量地付出劳力进行充气,这将造成充气上的不便,同时充气速度较为缓慢。现有的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所述气缸(30)具有侧壁面(32)、第一气流道(31)、气室(33)及开口(34),所述第一气流道(31)贯穿侧壁面(32)且与气室(33)连通,所述开口(34)与气室(33)连通;所述进气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气流道(42)及进气口(43),所述容置槽(41)容置气缸(30),且所述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气流道(42)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32)、进气口(43)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31)与第二气流道(42)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6.22 TW 1012121181.一种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 所述气缸(30)具有侧壁面(32)、第一气流道(31)、气室(33)及开口(34),所述第一气流道(31)贯穿侧壁面(32)且与气室(33)连通,所述开口(34)与气室(33)连通; 所述进气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气流道(42)及进气口(43),所述容置槽(41)容置气缸(30),且所述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气流道(42)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32)、进气口(43)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31)与第二气流道(42)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调节器(20)还包括弹性件(50),所述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通过弹性件(50)相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组件(40)包括按压部(44),所述弹性件(50)的一端设置于按压部(4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0)包括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所述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分别枢设于气缸(30)的相对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0)包含单向阀(37),所述单向阀(37)设置于开口(34)与气室(33)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包含至少一个环形垫圈(38),所述容置槽(41)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美芳
申请(专利权)人:林靖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