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的汽车尾部护栏,包括用于防撞的面板,所述面板的两端通过两套连接装置与汽车底盘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与汽车底盘固定,连接支架与面板之间通过拉杆和承力板连接,并且连接支架、面板、拉杆和承力板形成四连杆机构,在两个拉杆之间通过横连杆连接,所述横连杆的中部通过抱卡与固定的液压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四连杆机构实现防护面板离地高度的可调性,以和尾部车辆达到最理想化的要求高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度可调的汽车尾部护栏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防护装置,属于汽车安全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高度可 调的汽车尾部护栏。
技术介绍
汽车的专利技术与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整个人类的生 活与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汽车极大地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 的问题,其中汽车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也成为各汽车厂商 在研发新车型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避免汽车碰撞或追尾时造成过大损失,通常在汽车尾部安装有防护装置,来 减小或消除追尾时产生的撞击力。目前,国内市场上大型汽车尾部的防护装置通常是采用 槽钢与板件通过焊接与螺栓连接而成,与车身大梁的连接也是采用螺栓连接,这种装置结 构简单、成本低廉、不需维护或者很少需要维护,且较高的刚度与强度能有效地防止后车追 尾碰撞钻入(防钻),但该装置的缺点是一经安装就不能轻易地调节离地高度,当追尾的小 型车辆速度较大时,小型车辆前保险杠或其它防护装置不能与之匹配到对应高度,将不利 于保护追尾车辆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根据长沙理工大学《曲柄滑块式CST型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研究》,提出 利用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CST)可改变传统的压溃式吸能机理,利用冲剪螺纹过程来吸收 碰撞能量。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装置只是作为被动安全装置在发挥着作用,不能因 车而异,加装在货车尾部时只能对特定的车型进行最佳地保护,数据显示发生碰撞时碰撞 能的70%将由车架吸收,如果防护栏不能与车辆的理想受力部位相接触,将使该设计装置 发挥的作用较小,因此,需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创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汽车尾部护栏,该护栏离地 高度根据后面车辆的具体特征予以自动调节,使离地高度与后方尾随小型车辆的保险杠高 度相匹配,以防发生碰撞时最大限度地防钻并发挥小型车辆吸能保险杠、车身等部件的缓 冲作用,保护驾驶室不受侵害,使小型车辆内的人员得到有效的保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度可调的汽车尾 部护栏,包括用于防撞的面板,所述面板的两端通过两套连接装置与汽车底盘固定,其特征 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与汽车底盘固定,连接支架与面板之间通 过拉杆和承力板连接,并且连接支架、面板、拉杆和承力板形成四连杆机构,在两个拉杆之 间通过横连杆连接,所述横连杆的中部通过抱卡与固定的液压缸连接。对上述结构作进一步限制,所述面板的外表面上布设有LED灯,以作追尾危险信 号警示或其它信息提示用。本技术的设计主要构思是碰撞时利用四连杆机构实现防撞面板的移动。众所周知,四连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具有良好的运动特性。本设计利用了等对臂长的四连杆 机构,当一个杆固定时,相对的杆件不管在任何移动位置都是与固定杆平行的,四连杆机构 的运动可靠性高。面板作为主要的受力变形部件,对于整个机构的功效至关重要,在本技术中, 对面板做了适当的改进,主要集中在(I)改焊接连接为螺栓连接,主要的好处在于拆装的 方便,也防止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由于焊接处应力剧增导致断裂,影响到防撞的效果;(2) 在两端增加圆弧过渡,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发生后侧面碰撞时对后车的保护,避免入侵式的伤害。本设计主要是通过四连杆机构来实现对运动的约束,考虑到成本与实际应用情 况,采用液压缸作为动力源,可节省费用且不影响车辆自重、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等。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技术装置的主要特点,改 以往的防钻入式防护栏为主动的实时可变间隙的防护栏,有效地发挥碰撞车辆自身的碰撞 防护吸能结构的作用。虽然本装置自吸能作用较小,但是它可以充分的发挥了小型车辆的 碰撞吸能作用。所以相比于现有货车的后下部防护栏,防钻作用更为突出;(2)本设计的另 一个特点就是LED警示系统的引入,以往司机在异常情况的时候会打开双闪以警示周围的 车辆,但是这样的做法过于简单,传递的信息过于单一。警示系统的引入,可以根据与后方 车辆的距离,主动地提示后方车辆的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从而可以避免追尾事故的发生。 另外警示系统还可以发布多种信息,可以作为其他车辆的信息获取途径,在保证自身行车 安全的同时也促进了周围车辆的行车安全。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图3是抱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连接支架,2、抱卡,3、拉杆,4、承力板,5、面板,6、液压缸,7、横连杆。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1和2可知,本技术具体为一种高度可调的汽车尾部护栏,包括用于 防撞的面板5,面板5的两端通过两套连接装置与汽车底盘固定,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支架1, 连接支架I与汽车底盘固定,连接支架I与面板5之间通过拉杆3和承力板4连接,并且连 接支架1、面板5、拉杆3和承力板4形成四连杆机构,在左右两个拉杆3之间通过横连杆7 连接,横连杆7的中部通过抱卡2与固定的液压缸6连接。本技术主要是通过四连杆机构实现防护面板离地高度的可调性,以和尾部车 辆的碰撞吸能装置达到最理想化的要求高度相匹配,实现后下部防护装置的主动化,并且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后部LED警示系统,更有利于对于追尾事故的预防。机械部分的设计要 求是以国标为依据的,主要的目的是对传统的后下部防护装置进行改进,使其具有运动的 能力,再与电控系统进行结合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本技术中的电控系统类似于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系统,置于货车尾部的车距探测雷达不间断地对后方进行扫描,并读取本车的车速信息,当后方的车辆车 距小于安全距离时,系统就会在防撞面板警示屏上发出警示信息,同时与后方车辆通信确 定其车辆的型号,在自身的车辆信息库中,读取相应信息以调节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离地高 度,使两车在发生追尾事故时,对后方车辆进行有效的保护。当后方车辆降低车速或者超车 过后恢复到安全距离时,警示提示消失,后下部防护装置自动地匹配到与后方车辆相应的 离地高度后,LED显示系统会独立地工作,起到其它信息提示的作用。液压系统设计方面,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直接驱动来源于液压缸,其类型选用双作 用液压缸,为使液压缸在碰撞受力时满足承受力的要求,在液压缸的左侧采用单向阀,为使 液压缸在正常的工作中自由地运动,在单向阀上并联有溢流阀或辅之以阻尼系统。本技术中的改进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传统货车用后下部防撞装置的改 进,使其可以配合主动安全系统,依据车载电脑或电控单元(ECU)的信号来实时调节离地 高度与后方尾随小型车辆的保险杠高度相匹配,在发生碰撞时最大限度地防钻并发挥小型 车辆的吸能式保险杠、车身等部件的缓冲作用,保护驾驶室不受侵害,使小型车内人员得到 有效地保护;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主动安全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概述,主要包括各车之间的 信息传输系统、尾部LED警示显示系统、车距监测系统等组成。本设计的意义在于将以前的被动型后下部防护装置改进成有预见性的主动安全 系统,能有效地保护货车周边环境的行车安全,这是符合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通信技 术与电控技术的发展也为本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可以说本设计是首先在货车的防 追尾与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度可调的汽车尾部护栏,包括用于防撞的面板(5),所述面板(5)的两端通过两套连接装置与汽车底盘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支架(1),所述连接支架(1)与汽车底盘固定,连接支架(1)与面板(5)之间通过拉杆(3)和承力板(4)连接,并且连接支架(1)、面板(5)、拉杆(3)和承力板(4)形成四连杆机构,在两个拉杆(3)之间通过横连杆(7)连接,所述横连杆(7)的中部通过抱卡(2)与固定的液压缸(6)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度可调的汽车尾部护栏,包括用于防撞的面板(5),所述面板(5)的两端通过两套连接装置与汽车底盘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支架(I),所述连接支架(I)与汽车底盘固定,连接支架(I)与面板(5)之间通过拉杆(3)和承力板(4)连接,并且连接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伏军,张帅,袁文华,曾周亮,陈志刚,唐宁,
申请(专利权)人:邵阳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