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57926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0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用途车,包括容纳于座椅下方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界定所述发动机室并从右方或从左方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室侧壁;及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左右侧的一方中并配置为通过所述发动机室侧壁向所述发动机室的内部供给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容纳于座椅下方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的多用途车
技术介绍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 2008/0289896公开了一种用于多用途车的发动机室冷却 结构。在该多用途车中,发动机容纳于座椅下方的发动机室内。该发动机室冷却结构包括 从发动机室向前方延伸以将冲压空气从前方引导至发动机室的空气管道。在该冷却结构中,当多用途车以高速行驶时,足量的空气通过空气管道引导至发 动机室,并适当地冷却发动机室。然而,当多用途车以低速行驶和/或发动机在高负荷下运 行时,用于冷却发动机室的空气量可能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上述状况,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即使当多用途车以低速行驶和/或 发动机在高负荷下运行时,也能适当地冷却发动机室、界定发动机室的构件、和/或容纳于 发动机室内的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多用途车,包括容纳于座椅下方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界定所 述发动机室并从右方或从左方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室侧壁;及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 左右侧的一方中并配置为通过所述发动机室侧壁向所述发动机室的内部供给冷却空气的 冷却风扇。根据该配置,在驱动冷却风扇时,冷却空气供给至发动机室。由此,即使当车辆以 低速行驶时,也能通过冷却空气适当地冷却发动机室。冷却风扇设置在发动机室的左右侧 的一方中。由于发动机室前方的空间会被坐在座椅上的乘员占据,因此该空间变窄,因而难 以在该空间中设置冷却风扇。由于从发动机向后延伸的排气管的元件密布在发动机室的后 方区域中,在该后方区域中温度倾向于容易升高。如果冷却风扇设置在发动机的后方,则 发动机中产生的加热空气流动至冷却风扇,冷却风扇会过度受热。然而,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 冷却风扇设置在发动机室的左右侧的一方中,相对于将冷却风扇设置在发动机的后方的配 置,可以减轻由排气管和发动机产生的不利的热效应。因此,可以提高冷却风扇的耐用性。根据下述具体实施方式并参考附图,本专利技术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 清晰。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多用途车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以省略部分部件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排气装置的左视图。图4是图2的排气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图1的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发动机室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用于控制图5的冷却风扇的操作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从左侧观看时图5的冷却风扇周围的区域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从右侧观看时图8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处于拆卸了驾驶员座椅的状态中的多用途车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多用途车。所有的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且不再重复说明。除非另作明确说明,所叙述的方向参考自乘骑该多用途车的驾驶员观看的方向。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多用途车I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 该多用途车I包括左右一对前轮2,左右一对后轮3,车身框架4,驾驶员座椅5,乘客座椅6, 左后座椅7和右后座椅8。前轮2悬架于车身框架4的前部,后轮3悬架于车身框架4的后部。四个座椅5-8安装于车身框架4上,且在前后方向上,即在多用途车I的纵向上,配置于前轮2与后轮3之间。驾驶员座椅5和乘客座椅6在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驾驶员座椅5设置在左侧,由坐在驾驶员座椅5上的驾驶员操纵的转向盘9设置在驾驶员座椅5的前方。后座椅7和8分别在驾驶员座椅5和乘客座椅6后并排地配置。图2是以省略部分部件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I的左视图。如图2所示,发动机室10位于驾驶员座椅5和乘客座椅6 (见图1)的下方。发动机单元11容纳于发动机室 10内。发动机单元11是包括一体相连的发动机12和变速器(CVT) 13的组件。发动机12 的驱动力,在经变速器13变速后,通过后传动轴14和后差速齿轮装置15传递至左右后轮 3 (见图1)。根据情况,发动机12的驱动力也通过变速器13、前传动轴16和前差速齿轮装置17传递至左右前轮2 (见图1)。在本实施形态中,发动机12是四冲程·ν型双汽缸 水冷发动机。发动机12的输出轴(未图示)在大致左右方向上延伸。发动机12包括用于支持发动机输出轴以使发动机输出轴可旋转的曲轴箱21,从曲轴箱21向前上方延伸的前汽缸22,以及从曲轴箱21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汽缸23。当从侧方观看时,前汽缸22和后汽缸23形成V形。多用途车I包括水冷装置25,进气装置26和排气装置27。水冷装置25包括冷却用于使发动机12冷却的冷却水的散热器28,将冷却水从散热器28引导至发动机12的第一冷却水通道29,以及使冷却水从发动机12返回至散热器28的第二冷却水通道30。第一冷却水通道29和第二冷却水通道30由橡胶、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的管构成。进气装置26设置于前汽缸22和后汽缸23的上方。从上方向前汽缸22和后汽缸23供给进气。图3是图2的排气装置27的左视图。图4是图2的排气装置27的立体图。参见图3和图4,排气装置27包括从发动机12大致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31和与排气管31的下游端部连接的消声器32。排气管31布置在发动机12的大约左侧,然后向后延伸。排气管31包括前排气管 33,后排气管34,集合管35 (集合部),以及下游排气管36,以将从两个汽缸22和23排出的气体引导至单一的消声器32。前排气管33与前汽缸22的前汽缸盖22a的前壁连接,而后 排气管34与后汽缸23的后汽缸盖23a的后壁连接。集合管35包括相邻设置的两个入口 35a和35b,以及单一的出口 35c。两个入口 35a和35b通过集合管35的V形或Y形通道与 单一的出口 35c相连。前排气管33的下游端与集合管35的入口 35a连接,而后排气管34 的下游端与集合管35的入口 35b连接。下游排气管36的上游端与集合管35的出口 35c 连接,且下游排气管36的下游端与消声器32连接。在排气装置27中,来自前汽缸22的排气通过前汽缸盖22a的前壁排出至前排气 管33,并通过前排气管33输送至集合管35的入口 35a。来自后汽缸23的排气通过后汽缸 盖23a的后壁排出至后排气管34,并然后通过后排气管34输送至集合管35的入口 35b。 输送至入口 35a或35b的排气通过形成于集合管35内的合流通道输送至单一的出口 35c。 之后,排气通过下游排气管36并随后通过消声器32排放至大气中。集合管35设置于左侧且位于发动机12的后方。由于该结构,前汽缸盖22a的前 壁比后汽缸盖23a的后壁离集合管35更远。因此,前排气管33从前汽缸盖22a的前壁延 伸,并以尽可能短的管长与集合管35连接,而后排气管34从后汽缸盖23a的后壁延伸,弯 曲后与集合管35连接。在该结构中,允许后排气管34具有与前排气管33的长度大致相等 的长度。结果是,前汽缸22和后汽缸23可以具有大致相等的输出能力。具体地说,前排气管33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以以下顺序从上游侧包括第一前弯曲 部41,第二前弯曲部42,以及前直线部43。第一前弯曲部41从前汽缸盖22a的前壁稍微向 前延伸,然后向后、向左及向下弯曲。第二前弯曲部42从第一前弯曲部41连续延伸,然后 向后、向左及向下平缓地弯曲。前直线部43从第二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途车,包括:容纳于座椅下方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界定所述发动机室并从右方或从左方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室侧壁;及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左右侧的一方中并配置为通过所述发动机室侧壁向所述发动机室的内部供给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05 US 13/253,9061.一种多用途车,包括 容纳于座椅下方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 界定所述发动机室并从右方或从左方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室侧壁;及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左右侧的一方中并配置为通过所述发动机室侧壁向所述发动机室的内部供给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所述发动机向后方延伸的 排气管, 其中,所述排气管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内部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左右侧的所述一方中,且从所述冷却风扇供给的冷却空气吹至所述发动机室的内部中的所述排气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包括多个汽缸; 所述排气管包括与所述多个汽缸的前汽缸连接的前排气管,与所述多个汽缸的后汽缸连接的后排气管,和将所述前排气管和后排气管集合在一起的集合部;且 所述集合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左右侧的所述一方中,且从所述冷却风扇供给的冷却空气吹至所述集合部附近的区域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是包括所述前汽缸和后汽缸的V型发动机; 所述发动机具有在所述多用途车的大致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且所述后汽缸的后排气管包括多个弯曲部并具有与所述前汽缸的前排气管的长度大致相等的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发动机的燃料箱, 所述座椅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 所述燃料箱设置为比所述发动机靠近所述乘客座椅;且 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冷却风扇设置为比所述发动机靠近所述驾驶员座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发动机室侧壁上并覆盖在所述发动机室侧壁上形成的通气口的管道构件, 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来英俊泰勒·弗曼积山喜规前田和广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