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包括顶板机构,用于安放待加工件;顶升机构,用于带动顶板机构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一个以上的顶杆。多个顶杆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第一顶板的重心变化,使得顶升机构能够平稳地顶升顶板机构,使得顶板机构上升过程中不会摆动。这样,一方面待加工工件运行平稳,并且在停止运动后第一顶板不会出现不平现象,提高腹板焊接质量;另一方面升降装置的与顶板机构相连接的导向机构的导柱和导套之间的运动也不会出现卡滞现象,无需人工敲击顶板,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尤其是重型机械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待加工的工件放在升降装置上使之上升或者下降到一定高度。如图1和图2所示,以腹板为待加工工件时的升降装置为例。现有的升降装置是单点升降装置,螺纹顶杆30’的转动将连接在一起的顶板(40’,50’)和导套20’一起升降。现有的单个螺纹顶杆30’支撑不能使工装平稳升降。主要原因在于顶板40’会根据产品的变化,在顶板40’上铣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定位孔,从而导致顶板40’的重心也在变化,而单个螺纹顶杆30’的位置已经固定,重心无法调节。如果导柱10’与导套20’的配合间隙 太小(即精度要求高),使得制造变得困难,成本提高;如果导柱10’与导套20’的配合间隙过大会导致导柱10’与导套20’运动时卡滞,需要锤子反复敲击顶板(40’,50’),升降装置才能再升降。如图1和图2所示,升降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先将棘轮扳手套在轴60’上,旋转扳手使轴60’带动第一齿轮71,驱动第二齿轮72’转动,第二齿轮72’转动的同时使螺纹顶杆30’带动顶板40’、顶板50’上升或下降。1、因顶板40’上有定位孔,定位孔随产品的增加而增多,每加一定位孔会使顶板40’和顶板50’的重心发生变化,导致该机构升降时导套20’与导柱10’卡滞,需要锤子敲击,机构不能平衡稳定上升,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2、由于顶板40’与顶板50’尺寸过大,棘轮扳手转动时费力、费时,工作效率低;3、升降装置升高或下降后,顶板40’存在不平现象,严重影响腹板的焊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平稳上升、并提高待加工件加工质量的升降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包括顶板机构,用于安放待加工件;顶升机构,用于带动顶板机构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一个以上的顶杆。进一步地,顶升机构包括三个顶杆,分别为轴线相平行地设置的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和传动机构,驱动轴通过传动机构带动顶升机构运动,驱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顶板机构的几何中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重合。进一步地,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环绕设置在驱动轴的周围。进一步地,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驱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分别为Rl、R2和R3,其中,Rl = R2 = R3 = R0进一步地,50mm^ R ^ 130mm。进一步地,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驱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的夹角分别为e1、0 2和0 3,其中,0 1 = 0 2 = 0 3。进一步地,传动机构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其中,驱动轴与第一齿轮驱动连接,第二齿轮与顶升机构驱动连接。进一步地,升降装置还包括导向机构,与顶板机构相连接,其包括导柱和套设在导柱外侧的导套。进一步地,导套的长度为L,其中,L≥60mm。根据本技术的升降装置,设置多个顶杆,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带动顶板机构顶升或者下降。多个顶杆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第一顶板的重心变化,使得顶升机构能够平稳地顶升顶板机构,使得顶板机构上升过程中不会摆动。这样,一方面待加工工件运行平稳,并且在停止运动后第一顶板不会出现不平现象,提高腹板焊接质量;另一方面升降装置的与顶板机构相连接的导向机构的导柱和导套之间的运动也不会出现卡滞现象,无需人工敲击顶板,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的升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升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升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升降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升降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升降装置,包括顶板机构,用于安放待加工件;顶升机构30,用于带动顶板机构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顶升机构;其中,顶升机构30包括一个以上的顶杆。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顶杆,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带动顶板机构顶升或者下降,从而使得安放在顶板机构上的待加工件升降至指定的待加工位置。以腹板为待加工工件时的升降装置为例,顶板机构包括第一顶板40和位于第一顶板40下端的第二顶板50。为了匹配不同的腹板,在第一顶板40上铣削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定位孔,从而导致第一顶板40的重心发生变化。多个顶杆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第一顶板40的重心变化,使得顶升机构能够平稳地顶升顶板机构,使得顶板机构上升过程中不会摆动。这样,一方面待加工工件运行平稳,并且在停止运动后第一顶板不会出现不平现象,提高腹板焊接质量;另一方面升降装置的与顶板机构相连接的导向机构的导柱10和套设在导柱10外侧的导套20之间的运动也不会出现卡滞现象,无需人工反复敲击顶板机构,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优选地,导套20的长度为L,其中,L > 60mm。通过增加导套的长度,进一步解决了导套20与导柱10运动时产生的卡滞现象。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顶升机构30包括三个顶杆,分别为轴线相平行地设置的第一顶杆31、第二顶杆32和第三顶杆33。三个顶杆的设置能够使得顶板机构运行更加平稳,并进一步防止导柱10和导套20之间出现卡滞现象。如图4所示,优选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60和传动机构,驱动轴60通过传动机构带动顶升机构30运动,驱动轴60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顶板机构的几何中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重合。第一顶杆31、第二顶杆32和第三顶杆33环绕设置在驱动轴60的周围。三个顶杆环绕在驱动轴60的周围,尽量使得顶板机构的重心落入三个顶杆围成的圆内,从而使得顶板机构平稳运动。如图4所示,第一顶杆31、第二顶杆32和第三顶杆33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驱动轴60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分别为R1、R2和R3,其中,Rl = R2 = R3=Ru在图4中所示的D = 2R。本实施例中,三个顶杆轴线的水平投影与驱动轴60的轴线的水平投影之间的距离相等,能够进一步使得顶板机构平稳运动。优选地,50mm彡R彡130mm。经过多次测量和优化,对匹配不同的腹板的顶板机构的重心位置的变化进行分析得知,顶板机构的重心的位置落在直径为100_至260_之间的圆内,从而设计出了第一顶杆31、第二顶杆32和第三顶杆33的位置,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由于要匹配多种腹板导致的顶板机构的重心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导柱10和导套20之间的卡滞问题以及顶板机构不平导致的腹板焊接质量不稳定问题。优选地,第一顶杆31、第二顶杆32和第三顶杆33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驱动轴60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的夹角分别为91、0 2和0 3,其中,0 1=02=6 3。如图4所示,三个顶杆均匀地分布在以驱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圆心的圆内,其各自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圆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为120°。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装置,包括:顶板机构,用于安放待加工件;顶升机构(30),用于带动所述顶板机构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30)包括一个以上的顶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装置,包括 顶板机构,用于安放待加工件; 顶升机构(30),用于带动所述顶板机构升降; 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升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30)包括一个以上的顶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30)包括三个顶杆,分别为轴线相平行地设置的第一顶杆(31)、第二顶杆(32)和第三顶杆(3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0)和传动机构,所述驱动轴¢0)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顶升机构(30)运动,所述驱动轴(60)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顶板机构的几何中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杆(31)、所述第二顶杆(32)和所述第三顶杆(33)环绕设置在所述驱动轴¢0)的周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杆(31)、所述第二顶杆(32)和所述第三顶杆(33)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驱动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涛,殷磊,易伟,罗章,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