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系统保护
,特别涉及一种T型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技术介绍
快速、准确地确定T型线路的故障点位置,可加快永久故障的修复,及时消除隐患以避免大量瞬时性故障的再次发生,对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T型线路故障定位,国内外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按其原理主要分为阻抗法和行波法两大类。阻抗法受线路结构不对称、过渡电阻、线路参数沿走廊分布不均匀以及互感器变换误差等因素的影响,测距误差较大。行波法基本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已经在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行波测距原理可分为单端原理和双端原理。单端原理测距利用反射波和入射波之间的时间差计算故障距离。然而在T型线路中,故障点的反射波先到达的测量端跟故障发生的位置有关。因此,如何区分来自故障点和对端母线的反射行波成为一个难题。目前单端行波测距原理还难以自动给出正确的测距结果,仍不能在T型线路中单独使用。双端原理测距是通过计算故障行波到达线路两端的时间差来计算故障位置,其测距精度基本不受线路的故障位置、故障类型、线路长度、接地电阻等因素的影响 ...
【技术保护点】
一种T型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1)基准时间差选取:用M、N、P表示T型线路三端,F为故障点,O为T型线路连接点,假设故障恰好发生于连接点O时,故障初始行波到达M端、N端、P端的时间依次记为t1、t2、t3;基准值取为:Δt1=t1?t2,Δt2=t2?t3,Δt3=t3?t1;(2)实际故障初始存波时间差确定和初步测距:实际故障时初始行波到达M端、N端、P端的时间依次为tM、tN、tP,M端与N端、N端与P端、P端与M端之间的距离依次记为LMN、LNP、LPM,故障点F到M端、N端、P端的距离依次为LF1、LF2、LF3,分别计算故障后初始行波到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型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1)基准时间差选取用M、N、P表示T型线路三端,F为故障点,O为T型线路连接点,假设故障恰好发生于连接点O时,故障初始行波到达M端、N端、P端的时间依次记为Wt3 ;基准值取为=At1 = t「t2, At2 = t2_t3, At3 = t3-ti ;(2)实际故障初始存波时间差确定和初步测距实际故障时初始行波到达M端、N端、P端的时间依次为tM、tN、tP,M端与N端、N端与P端、P端与M端之间的距离依次记为Lm、LNP、Lpm,故障点F到M端、N端、P端的距离依次为LF1、LF2、LF3,分别计算故障后初始行波到达线路M端、N端、P端的时间差Atw = tM-tN, Δ tNP = tN-tP, Δ tPM = tp-tM和初步测距结果Lfi=(V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亓效生,高云,李岩,亓延峰,王志涛,王立新,张胜利,王霞,李英,赵强,赵信华,张建,田纯,亓占华,李传兵,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莱芜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