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成型出水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09726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0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塑料成型出水构件,包括一内管及一第一壳体。所述内管的内部流道形成有一第一转折部位、皆呈直线的一段内管进水流道及一段内管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壳体包覆于内管外部,且形成有皆呈直线的一段壳体进水流道及一段壳体出水流道,分别连通衔接于内管进水口及内管出水口处,并于衔接处分别形成一第二转折部位及一第三转折部位。藉此,可以塑料射出技术一体成型出上述内管,以及包覆于内管外部的第一壳体。还可以利用塑料射出技术再成型出包覆于第一壳体外部的第二壳体,以形成一阀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至少二次的塑料射出成型,可以生产制作外型流线、复杂的出水构件产品,且制作可靠、速度快及成本低,特别适合大量生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料成型出水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出水构件,特别是指一种利用塑料射出成型的出水构件。
技术介绍
现有出水构件,特别是水龙头本体,大多采用铜金属材料铸造成型,其缺点在于铜 金属材料成本高,且铸造时采用的砂芯铸造后容易造成沙尘污染。铸造流程冗长,过程中容 易广生砂孔现象,影响广品良率。还有部分水龙头本体采用钢铁或不锈钢材料制作,以降低成本。其中,钢铁材料容 易产生锈蚀,必须在表面涂布防锈油漆,惟油漆容易脱落,而无法完全避免锈蚀。另采用电 镀或阳极处理、镀铬或披覆胶材等技术,容易受到管件长度、体积、数量及成本考虑所限制。 不锈钢材料虽然耐锈蚀性较高,但硬度高不易加工,故加工成本高,对于不规则水道形状需 以脱腊铸造成型,成本更加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成型出水构件,不仅可简化制程、提高 生产速度与良率及降低成本,更可用以生产制作外型流线、复杂的产品,特别适用于大量生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塑料成型出水构件,包括一内管,由塑料一体射出成型,具有一内部流道,所述流道两端分别形成有一内管 进水口及一内管出水口 ;所述流道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部位;所述流道在所述第一转折部 位与所述内管进水口间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内管进水流道,在所述第一转折部位与所述内 管出水口间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内管出水流道;一第一壳体,由塑料一体射出成型,其包覆于所述内管外部,并在相对于所述内管 的内管进水口端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壳体进水流道连通衔接于所述内管进水口,在相对于 所述内管的内管出水口端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壳体出水流道连通衔接于所述内管出水口; 所述壳体进水流道一端形成有一供水流进入的壳体进水口 ;所述壳体出水流道一端则形成 有一供水流流出的壳体出水口 ;所述壳体进水流道与所述内管进水口的衔接处形成有一第 二转折部位;所述壳体出水流道与所述内管出水口的衔接处形成有一第三转折部位。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二壳体,由塑料一体射出成型,且包覆于所述第一壳体外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在其壳体进水流道邻侧内部形成有一空腔,所述空腔顶端 及底端分别形成有一顶端开口及一底端开口 ;所述第二壳体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 开口处形成有一上方槽口,并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端开口处一体延伸有一内壁墙进入于所 述第一壳体的空腔,并包覆贴合于所述空腔全部或大部分内壁面,用以界定出一阀槽,以及 位于所述阀槽底端的一下方槽口。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在相对所述第一壳体的壳体出水流道处设置有一出水接 头,所述出水接头包括一螺接槽,以及一位于所述螺接槽底壁面上的通水口 ;所述通水口连通于所述壳体出水流道。优选地,所述内管的第一转折部位的转折角度介于15 45度间。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折部位的转折角度为30度。优选地,所述第二转折部位的转折角度介于75 105度间;第三转折部位的第三转折角度介于6(Γ90度间。优选地,所述第二转折部位的转折角度为90度;第三转折部位的转折角度为75度。优选地,所述塑料成型出水构件为一龙头本体。优选地,所述塑料成型出水构件为一出水管。本技术的塑料成型出水构件,利用在内管内部流道上设置一第一转折部位、 一段呈直线的内管进水流道及一段呈直线的内管出水流道,同时在包覆内管外部的第一壳体上设置一段呈直线的壳体进水流道及一段呈直线的壳体出水流道分别连通衔接于所述内管的内管进水口及内管出水口,并在衔接处分别形成一第二转折部位及一第三转折部位,因此,可以至少二次塑料射出技术一体成型出上述内管、第一壳体及彼此包覆结合构造,相较于传统的铜材料铸造成型,不仅制程大幅简化、生产速度快,更可提高良率及降低成本,还可以用来生产制作外型流线、复杂的产品 ,特别适用于如出水管等出水构件的大量生产制造。本技术的塑料成型出水构件,还可以包括一第二壳体,同样可以塑料射出成型技术一体包覆于所述第一壳体外部,并藉以形成阀槽及出水接头,故特别适用于龙头本体等出水构件的大量生产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塑料成型出水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塑料成型出水构件的侧视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管侧视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包覆于内管外部的侧视剖面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的塑料成型出水构件过水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塑料成型出水构件,所述塑料成型出水构件I以龙头本体为实施例,主要包括一内管10、一第一壳体20及一第二壳体30 ;以下系针对上述组成构件分述说明。如图3所示,所述内管10具有一内部流道11,所述流道11两端分别形成有一内管进水口 12及一内管出水口 13 ;所述流道11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部位14 ;所述流道11在所述第一转折部位14与所述内管进水口 12间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内管进水流道15,在所述第一转折部位14与所述内管出水口 13间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内管出水流道16 ;据此,所述内管10即可以塑料射出技术一体成型而成。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0系包覆于所述内管10外部,并在相对于所述内管10 的内管进水口 12端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壳体进水流道21连通衔接于所述内管进水口 12, 在相对于所述内管10的内管出水口 13端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壳体出水流道22连通衔接 于所述内管出水口 13 ;所述壳体进水流道21 —端形成有一供水流进入的壳体进水口 23 ; 所述壳体出水流道22 —端则形成有一供水流流出的壳体出水口 24 ;所述壳体进水流道21 与所述内管进水口 12的衔接处形成有一第二转折部位25 ;所述壳体出水流道22与所述内 管出水口 13的衔接处形成有一第三转折部位26 ;据此,所述第一壳体20同样可以塑料射 出技术一体成型而成,并一体包覆结合于所述内管10外部。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壳体30系包覆于所述第一壳体20外部,且同样可以塑料射 出技术一体成型而成,并一体包覆结合于所述第一壳体20外部。本实施例的第一壳体20在其壳体进水流道21邻侧内部形成有一空腔27,所述空 腔27顶端及底端分别形成有一顶端开口 271及一底端开口 272 ;所述第二壳体30在相对 于所述第一壳体20的顶端开口 271处形成有一上方槽口 31,更从所述第一壳体20的底端 开口 272处一体延伸有一内壁墙32进入于所述第一壳体20的空腔27,并包覆贴合于所述 空腔27全部或大部分内壁面,用以界定出一阀槽33,以及位于所述阀槽33底端的一下方槽 口 34。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第二壳体30在相对所述第一壳体20的壳体出水流道22处 设置有一出水接头35,所述出水接头35包括一螺接槽351,以及一位于所述螺接槽351底 壁面上的通水口 352 ;所述螺接槽351可供螺接一起泡器;所述通水口 352连通于所述壳体 出水流道22。本实施例的塑料成型出水构件I利用上述结构组成,即可藉由第一次塑料射出透 过第一套成型模具成型出上述内管10,之后,再藉由第二次塑料射出透过第二套成型模具 成型出上述第一壳体20;接着,再藉由第三次塑料射出透过第三套成型模具成型出上述第 二壳体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料成型出水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内管,由塑料一体射出成型,具有一内部流道,所述流道两端分别形成有一内管进水口及一内管出水口;所述流道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部位;所述流道在所述第一转折部位与所述内管进水口间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内管进水流道,在所述第一转折部位与所述内管出水口间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内管出水流道;一第一壳体,由塑料一体射出成型,其包覆于所述内管外部,并在相对于所述内管的内管进水口端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壳体进水流道连通衔接于所述内管进水口,在相对于所述内管的内管出水口端形成有一段呈直线的壳体出水流道连通衔接于所述内管出水口;所述壳体进水流道一端形成有一供水流进入的壳体进水口;所述壳体出水流道一端则形成有一供水流流出的壳体出水口;所述壳体进水流道与所述内管进水口的衔接处形成有一第二转折部位;所述壳体出水流道与所述内管出水口的衔接处形成有一第三转折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宏潭万红唐小毛刘闯
申请(专利权)人:成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