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旋转座椅踏环构造,于座椅的中管与踏环呈具为锥状的套筒间设有一束紧组件,而该束紧组件包含有一束紧主体,以及一可供将束紧主体与踏环的套筒固定结合的固定环,又该束紧主体,是设具为可供与踏环呈锥状的套筒对应套接的锥形体,再于此束紧主体中心设具一套孔,以供对应套设于座椅的中管上,复于此束紧主体上开具多道沟槽;藉此,利用二相互呈锥状迫掣的踏环套筒与束紧主体,即可随着踏环受踩踏施力下压时,踏环的锥状套筒越与锥状束紧主体作密切的迫掣,进而使束紧主体越为束缩迫紧于座椅中管上,而达到将踏环稳固固定于座椅中管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旋转座椅踏环构造,尤指一种于踏环及其套设座椅中管的套筒间组设有束紧组件,利用该踏环的套筒与束紧组件呈锥状迫掣的束紧主体的设计,即可达到将踏环稳固固定于座椅中管的效果。
技术介绍
无论是居家或办公,座椅皆是不可或缺的用具,一般座椅为了考量使用者长时间乘座所需,除令座椅的椅坐部使用较为柔软的材质外,还会设计连接一可供使用者背躺躺靠的椅背部,且令座椅的椅坐部和椅背部依照人体工学设计成一定的弧度造型,另又为了提供使用者于乘坐座椅时,手部有一舒适的放置,亦有于座椅二侧增设扶手的设计,此外,为供使用者乘坐座椅时,脚部可舒适放置,乃会于部份的座椅,如高脚椅上装设可供使用者脚部踩置其上的踏环,于此,藉由上述诸多附加于座椅的设计,以达到便利使用者长时间久坐时,身体不致有疲劳、疼痛不舒适之感;现就以一般高脚椅或办公椅座椅装设的踏环而言,是于踏环其中心处设具套筒,以供套接于座椅的中管,又于该踏环的套筒径向设具螺孔,以供一可供固定踏环及座椅中管的螺固件螺接其上,于此,当旋掣螺固件时,即令螺固件一端抵迫于中管上,以作为固定踏环及座椅的方式,然,藉此螺固件抵掣中管,以达定位踏环与座椅的方式,是有产生如下缺点一、一般座椅其中管为一光滑圆管,且该踏环仅藉由螺固件一端抵迫于中管作定位,而仅成点接触的抵迫状态,可知踏环于使用时,需承受使用者相当大的踩踏力,而该踏环仅藉呈点接触状态的螺固件与中管固定定位,于使用者对此座椅踏环的轴向施力大于该螺固件压迫抵掣中管的抵迫力时,该座椅踏环即常因此无法承受使用者施予踏环的踩踏力而掉落。二、该踏环一般基于成本的考虑,大多采塑料一体成型所制成,故该踏环所具螺孔,于经日久使用后,由于使用者不断施力踩踏,而与螺固件相互碰撞后,该螺孔的螺牙难免变形损坏,而会导致踏环由中管松脱的情形。三、该座椅踏环的高度调整,须藉由手腕力量,以旋掣螺固件松开或迫紧于座椅的中管上,但依此操作方式,对于力气较小的妇女或孩童而言,较难以将踏环作稳固的定位。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现有踏环束紧于座椅上的设计缺点之处,乃藉其多年相关领域的制造及设计经验和知识的辅佐,并经多方巧思,针对该踏环束紧构造作更新的研发改进,务期发挥其更高的实用效益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座椅踏环构造,达到使踏环稳固固定于座椅中管以及便利调整踏环于座椅中管上的高低位置。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旋转座椅踏环构造,于座椅的中管上套接踏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踏环套设座椅中管的套筒设具为锥状,并于该踏环的套筒与座椅中管间组设有一束紧组件,而该束紧组件包含有一束紧主体,以及一可供将束紧主体与踏环的套筒固定结合的固定环,并使固定环上缘连设有往外突伸的止挡缘,而该止挡缘供对应止挡卡抵于套筒上端面;又,该束紧主体,设具为可供与踏环呈锥状的套筒对应套设的锥形体,再于此束紧主体中心设具一套孔,以供对应套接于座椅的中管上,又于此束紧主体上开具一道以上的沟槽;另于该束紧主体的套孔内壁环设有多个凹槽,且于凹槽槽壁上设具嵌孔,又进一步设有止滑垫,该止滑垫置设于凹槽内,并于此止滑垫上缘突具凸块,以供对应嵌入固设于嵌孔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剖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局部剖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旋转座椅踏环构造,于座椅I的中管11上套接踏环2 ;其中,请一并再参阅图2所示,该踏环2套设座椅I中管11的套筒21设具为锥状,并于该踏环2的套筒21与座椅I中管11间组设有一束紧组件3,而该束紧组件3包含有一束紧主体31,以及一可供将束紧主体31与踏环2的套筒21固定结合的固定环32 ;又,该束紧主体31,设具为可供与踏环2呈锥状套筒21对应套设的锥形体,再于此束紧主体31中心设具一套孔311,以供对应套接于座椅I的中管11上,又于此束紧主体31上开具一道以上的沟槽312,以供束紧主体31受束紧压迫时,该沟槽312可提供束紧主体31束缩的裕量,以使束紧主体31更紧实迫紧座椅I的中管11,又于该束紧主体31的套孔311内壁环设多个凹槽313,且于凹槽313槽壁上设具嵌孔314,以供止滑垫315置设于凹槽313内,而止滑垫315其上缘突具的凸块316则可嵌入嵌孔314中作固接,如图4所示,复于该束紧主体31上缘环具多个卡齿317,以供与固定环32相卡扣;该固定环32,呈具一中央设具通孔321的环形体,而该通孔321是恰可供与座椅I的中管11对应套接,又于该固定环32周壁具设多个卡槽322,以供与束紧主体31的上缘卡齿317对应卡掣,而该卡槽322设具有由固定环32底端延伸而上的槽口 323,再由此槽口323倾斜一角度设有卡掣段324,又于该固定环32上缘连设往外突伸的止挡缘325,以供对应止挡卡抵于套筒21上端面,复于固定环32侧面与束紧主体31相对应处设具塞孔326、318,以供一定位销33穿接固接二者。据此,当组装实施时,如图2、图3所示,先将束紧组件3其束紧主体31套掣于踏环2的套筒21中,继使固定环32的卡槽322开具的槽口 323对应卡置入束紧主体31周缘所设的卡齿317,再旋转固定环32以使束紧主体31的卡齿317由固定环32的槽口 323转入卡掣段324内,以供束紧主体31的卡齿317穿置于槽口 323后旋掣卡固于卡掣段324,以使束紧主体31与固定环32相卡固,如图4所示,此时,请一并参阅图5所示,固定环32与束紧主体31所设的塞孔326、318是呈相互对应,以供定位销33穿接,以将固定环32与束紧主体31 二者固接,如图5所示,并将二者推压入踏环2的套筒21内,以使固定环32的止挡缘325止挡卡抵于套筒21上端面,复使该座椅I的中管11与已套掣有束紧组件3的踏环2相套设。而当使用实施时,使用者踩踏踏环2,此时,踏环2套筒21内装设的束紧组件3是藉其束紧主体31所设的止滑垫315的牵制,使踏环2受踩踏的瞬间,踏环2呈锥状的套筒21是与呈对应的锥状束紧主体31相迫掣,于束紧主体31受压迫时,其束紧主体31是藉其沟槽312的设计,而得以束缩紧迫于座椅I的中管11,使踏环2固定于座椅I的中管11上,且随着踏环2越受施力踩踏,装设于踏环2套筒21内的束紧主体31就越受迫紧束缩,而越增加其对座椅I中管11的抓掣力,使得踏环2越稳固固定于座椅I的中管11上,此外,当束紧主体31抓掣于座椅I中管11时,该止滑垫315更紧密贴掣于座椅I中管11,而更可发挥其止滑的功效,以提高踏环2与座椅I中管11固定的牢固性。再者,当欲调整踏环2的高度时,则仅须将踏环2往上提高,即可使踏环2套筒21内的束紧主体31不再受套筒21的迫掣,进而使缩束的束紧主体31受到释放,而松开座椅I中管11的抓掣固定,于此,便可依使用者个人适合的踩踏高度,调整踏环2于座椅I中管11上的高低位置。由上述结构及实施方式可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本技术利用二相互呈锥状迫掣的踏环的套筒与装设于踏环套筒及座椅中管间的束紧主体,便可随着踏环越受踩踏施力下压时,使得踏环的锥状套筒越与锥状束紧主体作密切的迫掣,进而使束紧主体越迫紧于座椅中管上,而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座椅踏环构造,于座椅的中管上套接踏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踏环套设座椅中管的套筒设具为锥状,并于该踏环的套筒与座椅中管间组设有一束紧组件,而该束紧组件包含有一束紧主体,以及一可供将束紧主体与踏环的套筒固定结合的固定环,并使固定环上缘连设有往外突伸的止挡缘,而该止挡缘供对应止挡卡抵于套筒上端面;又,该束紧主体,设具为可供与踏环呈锥状的套筒对应套设的锥形体,再于此束紧主体中心设具一套孔,以供对应套接于座椅的中管上,又于此束紧主体上开具一道以上的沟槽;另于该束紧主体的套孔内壁环设有多个凹槽,且于凹槽槽壁上设具嵌孔,又进一步设有止滑垫,该止滑垫置设于凹槽内,并于此止滑垫上缘突具凸块,以供对应嵌入固设于嵌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座椅踏环构造,于座椅的中管上套接踏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踏环套设座椅中管的套筒设具为锥状,并于该踏环的套筒与座椅中管间组设有一束紧组件,而该束紧组件包含有一束紧主体,以及一可供将束紧主体与踏环的套筒固定结合的固定环,并使固定环上缘连设有往外突伸的止挡缘,而该止挡缘供对应止挡卡抵于套筒上端面;又,该束紧主体,设具为可供与踏环呈锥状的套筒对应套设的锥形体,再于此束紧主体中心设具一套孔,以供对应套接于座椅的中管上,又于此束紧主体上开具一道以上的沟槽;另于该束紧主体的套孔内壁环设有多个凹槽,且于凹槽槽壁上设具嵌孔,又进一步设有止滑垫,该止滑垫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博全,
申请(专利权)人:蔡博全,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