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上模的LRTM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下模呈刚性,上模至少与下模合模后围成型腔的部分呈柔性,上模柔性部分为柔性增强硅胶板,柔性增强硅胶板包括柔性增强层和粘结于所述柔性增强层两侧面的硅胶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柔性上模的LRTM模具,在真空状态下对大气压无反作用力,容易抽真空处理,可降低能耗,而且型腔抽真空后无残留空气和局部间隙,能对产品施加完整负压,保证注射填充度,提高产品质量,还可有效控制产品树脂含量,节约用材,降低成本,与此同时,基于上模的柔性化,还能实现以往任何LRTM模具无法实现的内法兰、工艺裙边等结构的加工成型,拓展了LRTM工艺的适用范围,为降低复合材料产品的加工成本打下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柔性上模的LRTM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成型是将受热融化的注塑材料射入模具型腔,经固化后得到成形品的过程,一般分为合模、注塑、保压固化和脱模几个步骤,广泛应用于各类复合材料产品的成型生产,而对于大型壳体制件如玻璃钢风电机舱罩的注塑成型,通常采用LRTM(轻质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加工,合模后将模具型腔内空气抽出,进行真空处理,再进行树脂注入,可大大提高树脂注入的效率以及填充效果。现有的LRTM工艺所使用的模具均为刚性上下模结构,在成型过程中,模腔内形成负压条件后,模具完全闭合,但由于上模具呈刚性,能够保持原来形状不变,若要型腔达到一定真空度,需增大真空系统功率,能耗增加,而且模具上模无法对产品施加完整的负压,甚至存在残留空气和局部的间隙,不仅影响树脂的填充度,而且无法实现对产品树脂含量的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不能够得到保证。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注塑模具加以改进,用于玻璃钢风电机舱罩等大型制件,以降低能耗,保证注射填充度,降低产品树脂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上模的LRTM模具,设置为柔性上模结构,在真空状态下对大气压无反作用力,容易抽真空处理,可降低能耗,而且型腔抽真空后无残留空气和局部间隙,能对产品施加完整负压,保证注射填充度,提高产品质量,还可有效控制产品树脂含量,节约用材,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的柔性上模的LRTM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呈刚性;所述上模至少与下模合模后围成型腔的部分呈柔性;所述上模柔性部分为柔性增强硅胶板,所述柔性增强硅胶板包括柔性增强层和粘结于所述柔性增强层两侧面的硅胶层。进一步,所述下模围绕于型腔的边部为用于与上模密封连接的密封部,所述上模与密封部相对应的部分呈半柔性;进一步,所述上模半柔性部分为半柔性增强硅胶板,所述半柔性增强硅胶板包括与上模柔性部分柔性增强层一体设置的半柔性增强层和由柔性增强硅胶板的硅胶层延伸粘结于半柔性增强层相应表面的表层,所述半柔性增强层厚度大于柔性增强层;进一步,所述柔性增强层和半柔性增强层为玻纤网布,用于柔性增强层的玻纤网布厚度为2 5mm ;用于半柔性增强层的玻纤网布厚度为6 12mm ;进一步,所述硅胶层为粘度在500(Γ8000厘泊之间的模具硅橡胶稀释物采用喷射成型固化而成;进一步,所述模具硅橡胶稀释物由汽油与模具硅橡胶按1:10的体积比均匀混合并按比例添加固化剂形成;进一步,所述上模与下模通过真空合模密封,上模边部底面设有内外两个环形密封条,下模一一对应环形密封条设有用于与环形密封条密封配合形成环形密封腔的环形密封槽,所述下模边部设有至少一个可与密封腔连通的合模抽气孔,所述合模抽气孔竖直贯通于下模边部并且位于下模边部底面固定设有合模抽气接头;进一步,所述上模柔性部分设有用于连通真空负压装置将型腔抽真空的两个抽气孔和用于将注塑材料导入型腔的注射孔,所述抽气孔竖直贯通于上模柔性部分并且一一对应抽气孔处位于柔性增强层和外侧硅胶层之间预埋有真空接头;所述注射孔由纵向预埋于柔性增强层和外侧硅胶层之间的导流管以及连通于导流管端口与型腔的喷入孔和设置于导流管中部用于连通于喷射装置的导入孔形成,所述导流管上导入孔处固定设有穿过外侧硅胶层设置的用于连接喷射装置的喷射接头;进一步,所述导流管为刚性半圆截面管,所述刚性半圆截面管扣合于柔性增强层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柔性上模的LRTM模具,设置为柔性上模结构,在真空状态下对大气压无反作用力,容易抽真空处理,可降低能耗,而且型腔抽真空后无残留空气和局部间隙,能对产品施加完整负压,保证注射填充度,提高产品质量,还可有效控制产品树脂含量,节约用材,降低成本,与此同时,基于上模的柔性化,还能实现以往任何LRTM模具无法实现的内法兰、工艺裙边等结构的加工成型,拓展了 LRTM工艺的适用范围,为降低复合材料产品的加工成本打下基础。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立体图;图5为图1中A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立体图,图5为图1中A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柔性上模的LRTM模具,包括上模I和下模2 ;所述下模2呈刚性;所述上模I至少与下模2合模后围成型腔的部分呈柔性;所述上模I柔性部分为柔性增强硅胶板,所述柔性增强硅胶板包括柔性增强层3和粘结于所述柔性增强层3两侧面的硅胶层4,上模I顶面和下模2底面设有与产品11相应表面对应的型面,并且可合模构成用于产品11成型的型腔,柔性增强层3用于保证上模I柔性部分的抗拉强度,可采用纤维材料制作。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2围绕于型腔的边部为用于与上模I密封连接的密封部,所述上模I与密封部相对应的部分呈半柔性,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利于与下模2边部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I半柔性部分为半柔性增强硅胶板,所述半柔性增强硅胶板包括与上模I柔性部分柔性增强层3 —体设置的半柔性增强层3和由柔性增强硅胶板的硅胶层4延伸粘结于半柔性增强层3相应表面的表层,所述半柔性增强层3厚度大于柔性增强层3,上模I柔性部分与半柔性部分一体设置不仅能够形成较好的整体密封性和抗拉强度,而且便于加工制作。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增强层3和半柔性增强层3为玻纤网布,用于柔性增强层3的玻纤网布厚度为2 5_ ;用于半柔性增强层3的玻纤网布厚度为6 12_,用于半柔性增强层3的玻纤网布可在柔性增强层3的玻纤网布基础上增设玻纤网布层数以达到所要求的厚度,各层玻纤网布编织于一体进而保证上模I半柔性部分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硅胶层4为粘度在500(Γ8000厘泊之间的模具硅橡胶稀释物采 用喷射成型固化而成,成型后的上模I柔性合理,且不易损坏。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具硅橡胶稀释物由汽油与模具硅橡胶按1:10的体积比均匀混合并按比例添加固化剂形成,固化剂及其比例具体为正硅酸乙酯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混合物按2 3%比例添加至模具硅橡胶稀释物中,以汽油作为溶剂对硅胶进行稀释,可降低其粘度至要求范围内,同时因为汽油不参加反应并且挥发性强,能够保证硅胶原有的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I与下模2通过真空合模密封,上模I边部底面设有内外两个环形密封条5,下模2 —一对应环形密封条5设有用于与环形密封条5密封配合形成环形密封腔的环形密封槽6,所述下模2边部设有至少一个可与密封腔连通的合模抽气孔,所述合模抽气孔竖直贯通于下模2边部并且位于下模2边部底面固定设有合模抽气接头7,真空合模可有效保证合模密封性能,并且合模效率高,对模具体损伤小,利于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环形密封条5粘接固定于上模I边部底面,连接结构稳定,密封性好,加工方便。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I柔性部分设有用于连通真空负压装置将型腔抽真空的两个抽气孔和用于将注塑材料导入型腔的注射孔,所述抽气孔竖直贯通于上模I柔性部分并且一一对应抽气孔处位于柔性增强层3和外侧硅胶层4之间预埋有真空接头8 ;所述注射孔由纵向预埋于柔性增强层3和外侧硅胶层4之间的导流管9以及连通于导流管9端口与型腔的喷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性上模的LRTM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呈刚性;所述上模至少与下模合模后围成型腔的部分呈柔性;所述上模柔性部分为柔性增强硅胶板,所述柔性增强硅胶板包括柔性增强层和粘结于所述柔性增强层两侧面的硅胶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靖宇,杨欣鹏,庞春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海电风能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