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配套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整地选择PH5.3-PH7的微酸性、地势较高、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能排能灌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2)种子准备播种的薯块在45-70g,每个播种块含有2-3个芽眼,切块时必须对切刀进行消毒;3)播种播种从块茎上部到垄台上部的深度为8-10cm,垄距90cm,株距为18cm;4)中耕当出苗达60%时后,覆土5cm;5)肥料管理;6)水分管理马铃薯根系达60cm,测定土壤深度为45cm以了解土壤深度的供水能力,块茎形成和膨大期田间可利用水必须保持70-80%;8)病虫害防治;9)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特点,适合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配套栽培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种植
,涉及一种种植马铃薯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反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配套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
我国南方冬作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季温暖,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于马铃薯生长。南方马铃薯冬作区包括闽、桂、粤3省和江西南部、湖南、湖北东部,这些地区冬闲田可达数千万公顷,资源丰富,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冬作区马铃薯栽培方式落后、管理粗放、肥料施用不当,浇灌条件差,病虫危害严重,造成马铃薯产量不高、块茎质量下降。据统计目前冬作区马铃薯的亩产量大多在2-3吨。因此改良耕作栽培方式和优化管理措施,采用机械化种植模式,建立配套的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反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配套栽培技术。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反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配套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I)选地,整地选择PH5. 3-PH7的微酸性、地势较高、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能排能灌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整地程序为施基肥-灭茬-对角深松,第一遍深度为35cm,第二遍深度为 45cm,并采用轻耙或重耙将地耙平达到播种状态;2)种子准备播种的薯块在45_70g,每个播种块含有2-3个芽眼,切块时必须对切刀进行消毒, 每切完一个块茎,切刀均要消毒,消毒液完全侵泡切刀,消毒液每隔2小时更换一次;切块中,每一刀都要使刀刃切到底,切完的块茎当天播种完毕,切好的薯块用适乐时和锐胜拌种;3)播种一般在11月中旬播种,播种的深度从块莖上部到垄台上部为8-10cm,垄距90cm, 株距为18cm ;4)中耕当出苗达60%时后,覆土 5cm,当植株高度在IOcm时进行第二次覆土,现蕾期追肥进行第三次培土,使薯块距垄背顶部的高度达到18 20cm,土壤相对湿度在65%时中耕;5)肥料管理土壤中的基肥和种肥在播种前和播种时施入,基肥结合整地施到土壤中,全生育期施肥量为 N 50-130kg/ha ;P205 170-200kg/ha ;K20 :200_300kg/ha 其中基肥的施用为 N总量的30%,种肥的施用量为N总量的40% ;追肥2-3次30-50kg/次/公顷,播种前将全部的磷肥和微肥及2/3的氮和钾肥用作为种肥及底肥施入,其余1/3的氮及钾在马铃薯现蕾前一次追施,结合植株长势情况进行叶面追肥,在没有测土的条件下,可参照每亩施用纯氮20-25公斤,纯磷15-20公斤,纯钾30-35公斤,硫酸镁3_5公斤,硫酸锌1_2公斤,棚酸 O. 5-1公斤,追肥时期第一次追肥在块茎形成,匍匐茎末端膨大处是正常匍匐茎的二倍后的一周内追入,在6月末7月初,追肥后应立即喷灌,喷水幅度在10毫米左右,让肥粒溶入土壤中,第二次追肥与第一次追肥中壤土间隔两周,沙壤土间隔10天,之后第三次、第四次追肥间隔与第二次一样;6)水分管理马铃薯根系达60cm,测定土壤深度为45cm以了解土壤深度的供水能力,块茎形成和膨大期田间可利用水必须保持70-80% ;8)病虫害防治;9)收获。进一步优选,步骤2)中所述消毒液为漂白粉,每20公顷地块需要50公斤漂白粉, 漂白粉水=1 100,或O. 4%高锰酸钾溶液及75%的酒精。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拌种剂的用量为1. 5升适乐时/15公斤和170克锐胜/15 公斤用于处理1. 5吨种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使冬作区马铃薯的产量提高 30%-50%,大大提高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与现有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相比,该技术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宜地块,深翻35厘米比传统20厘米增产10%以上, 同时旋耕能够保障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并可提高蓄水、保水肥能力。2、播种时选择50g左右的薯块播种较20克小块播种,出苗率高,且出苗整齐健壮。切薯块用的切刀消毒可有效的控制细菌性病害的传播。薯块用种衣剂拌种也可以预防丝核菌及地下害虫和前期蚜虫的侵染。3、垄作措施(90cmX18cm)也比厢作增加通风透光,可提高 马铃薯商品率,同时单株产量提高8%以上。4、中耕措施中三次培土较传统的平墒种植可增加结薯层次并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产量。5、目前在西南山区农民盲目施肥,导致肥料流失,土壤板结,植株生长不利。采用科学的肥料管理,施足底肥和基肥,适时追肥,调整N、P、K的比率为2 I 4 可使产量增加30%以上。6、马铃薯根系达60cm,测定土壤深度为45cm以了解土壤深度的供水能力。冬作区也应依据土壤的渗透能力来制订每次灌溉时的降水量,避免喷灌中产生径流,利于植株生长,减轻病害发生。7、前期通过种衣剂防治丝核菌溃疡、早疫病。中后期预防晚疫病等,发现病株及时清除。播种时施加适乐时、锐胜杀虫剂,预防地下害虫。8、在收获前14天灭秧,60%土壤有效湿度,温度升高时再收可避免收获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反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配套栽培技术中种子准备步骤中切刀的切法示意图,其中A为45-60g的种薯为整薯栽培;B为90-120切一刀,每个块为一个切面;C1 和C2为180-270g切两刀,切块为一个、两个切面;D1和D2为240_420g需要切二刀、三刀, 切面为两个、三个。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一种反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配套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I)选地,整地选择PH5. 3-PH7的微酸性、地势较高、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能排能灌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整地程序为施基肥-灭茬-对角深松,第一遍深度为35cm,第二遍深度为 45cm,并采用轻耙或重耙将地耙平达到播种状态;2)种子准备播种的薯块在45_70g,每个播种块含有2-3个芽眼,切块时必须对切刀进行消毒, 每切完一个块茎,切刀均要消毒,所述消毒液为漂白粉,每20公顷地块需要50公斤漂白粉, 漂白粉水=1 100,或O. 4%高锰酸钾溶液及75%的酒精。消毒液完全侵泡切刀,消毒液每隔2小时更换一次;切块期间不允许在场地吸烟;切块中,每一刀都要使刀刃切到底, 不能切一半掰下来;切完的块茎当天播种完毕,切好的薯块用适乐时和锐胜拌种;所述拌种剂的用量为1. 5升适乐时/15公斤和170克锐胜/15公斤用于处理1. 5吨种薯。切法如图1所示。 3)播种依据当地降雨、霜期及市场的情况确定合理的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中旬播种, 播种的深度从块茎上部到垄台上部为8-lOcm,垄距90cm,株距为18cm ;4)中耕当出苗达60%时后,覆土 5cm,当植株高度在IOcm时进行第二次覆土,现蕾期追肥进行第三次培土,使薯块距垄背顶部的高度达到18 20cm,土壤相对湿度在65%时中耕; 如果中耕前有大强度降雨,应推迟中耕;如果中耕前土壤干旱,应喷灌5-10mm的水,中耕严禁压苗。5)肥料管理土壤中的基肥和种肥在播种前和播种时施入,基肥结合整地施到土壤中,全生育期施肥量为 N 50-130kg/ha ;P205 170-200kg/ha ;K20 :200_300kg/ha 其中基肥的施用为 N 总量的30%,种肥的施用量为N总量的40% ;追肥2-3次30-50kg/次/公顷,播种前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季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配套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整地选择PH5.3?PH7的微酸性、地势较高、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能排能灌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整地程序为:施基肥?灭茬?对角深松,第一遍深度为35cm,第二遍深度为45cm,并采用轻耙或重耙将地耙平达到播种状态;2)种子准备播种的薯块在45?70g,每个播种块含有2?3个芽眼,切块时必须对切刀进行消毒,每切完一个块茎,切刀均要消毒,消毒液完全侵泡切刀,消毒液每隔2小时更换一次;切块中,每一刀都要使刀刃切到底,切完的块茎当天播种完毕,切好的薯块用适乐时和锐胜拌种;3)播种一般在11月中旬播种,播种的深度从块茎上部到垄台上部为8?10cm,垄距90cm,株距为18cm;4)中耕当出苗达60%时后,覆土5cm,当植株高度在10cm时进行第二次覆土,现蕾期追肥进行第三次培土,使薯块距垄背顶部的高度达到18~20cm,土壤相对湿度在65%时中耕;5)肥料管理土壤中的基肥和种肥在播种前和播种时施入,基肥结合整地施到土壤中,全生育期施肥量为N:50?130kg/ha;P2O5:170?200kg/ha;K2O:200?300kg/ha其中基肥的施用为N总量的30%,种肥的施用量为N总量的40%;追肥2?3次30?50kg/次/公顷,播种前将全部的磷肥和微肥及2/3的氮和钾肥用作为种肥及底肥施入,其余1/3的氮及钾在马铃薯现蕾前一次追施,结合植株长势情况进行叶面追肥,在没有测土的条件下,可参照每亩施用纯氮20?25公斤,纯磷15?20公斤,纯钾30?35公斤,硫酸镁3?5公斤,硫酸锌1?2公斤,棚酸0.5?1公斤,追肥时期:第一次追肥在块茎形成,匍匐茎末端膨大处是正常匍匐茎的二倍后的一周内追入,在6月末7月初,追肥后应立即喷灌,喷水幅度在10毫米左右,让肥粒溶入土壤中,第二次追肥与第一次追肥中壤土间隔两周,沙壤土间隔10天,之后第三次、第四次追肥间隔与第二次一样;6)水分管理马铃薯根系达60cm,测定土壤深度为45cm以了解土壤深度的供水能力,块茎形成和膨大期田间可利用水必须保持70?80%;8)病虫害防治;9)收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德才,张红骥,李炎,朱敏,傅扬,郭怡卿,倪石建,许文超,何霞红,朱有勇,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