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导电弹片的间隔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6628 阅读:3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导电弹片的间隔柱,其中间隔柱的柱体二端为分别设有可供第一板体及第三板体平行堆叠间隔定位的固定部及接合部,并于固定部所具的旋转推块上定位有一导电弹片,且导电弹片的基部下方处设有接触部,即可将固定部向下穿过第一板体的穿孔中,并由旋转推块的顶部旋转扣持于穿孔周缘处呈一定位,且使导电弹片基部上方处的定位部抵触于第一板体底面上,而接触部则由弹臂弹性抵触于第二板体上后,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可透过间隔柱上结合成为一体的导电弹片具有导电功能,并利用间隔柱来提供整体支撑与锁附结构,以大幅降低导电弹片使用数量及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导电弹片的间隔柱
本技术提供一种具导电弹片的间隔柱,尤指可供多个板体平行堆叠间隔定位的间隔柱,并利用间隔柱上结合成为一体的导电弹片使板体具有导电(如接地或电磁防护等)的功能,以大幅降低导电弹片使用数量及成本。
技术介绍
现今计算机、信息电器、家电或消费性电子产品皆在诉求体积更为轻、薄、短、小的风潮下,然,为了使电子产品内部的空间大幅缩减,大都会将多块电路板采用平行堆叠方式设置,且各电路板间除了利用板对板连接器或缆线连接器来予以连接之外,常用的间隔方式即使利用金属制的铜柱或间隔柱定位于二块电路板之间,或者是电路板与机壳、面板的金属板或外壳之间。再者,随着电子产品内部的电路板体积随之相对缩小,使得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也更为密集,即需考虑其电磁效应所产生的信号干扰问题,便有厂商利用多个金属制的弹片成型出具弹力的结构,且各弹片为分别焊接于电路板上,并由弹片抵触于金属板、外壳或其它导磁对象上,用以作为接地(Grounding)或电磁防护(防EMI)的效果,以抑制电磁波干扰(EMI)及维持信号传输的完整,且可有效防止伤害人体及干扰其它电气设备。然而,当电子产品(如大型液晶电视、家庭剧院等)内部的电路板组装于机壳、面板上时,电路板即需要配合金属板或外壳上的锁附孔重新进行电路布局,或是必须利用多个铜柱、间隔柱或单一功能(如支撑、导电或锁附功能等)的弹片各别组装使用,由于弹片为具有一定的体积,使电路板上同时设置多个弹片便会占用过多空间,同时影响电路板上的电路布局且更为复杂,且弹片使用数量增加亦会造成组装上耗费工时与成本过高的问题,整体结构也较不稳定,则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创作人有鉴于现有金属弹片使用上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数据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虑,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具导电弹片的间隔柱的技术诞生。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导电弹片的间隔柱,包括有间隔柱及导电弹片,其中该间隔柱所具有的柱体二端为分别设有可供预设第一板体及第三板体平行堆叠间隔定位的固定部及接合部,并于柱体下方的固定部具有可供导电弹片定位的旋转推块,且旋转推块为向下穿过预设第一板体的穿孔中,并由旋转推块的顶部旋转扣持于穿孔周缘处呈一定位;该导电弹片所具有的基部下方处为设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并于接触部向下形成有弹性抵触于预设第二板体上的弹臂,而基部上方处则设有至少一个具接触面的定位部,且接触面为抵触于预设第一板体底面上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可透过导电弹片而具有导电的功倉泛。其中,该间隔柱为塑料射出一体成型所制成。其中,该间隔柱的柱体相邻于固定部处为朝外延伸有水平的多个定位脚部,且各定位脚部底面处皆设有嵌卡于预设第一板体上对应的孔洞内的凸柱,并于定位脚部底面接近柱体处设有可供活动弯折的变形部。其中,该柱体的外表面位置为朝外延伸有多个扳动部。其中,该间隔柱位于固定部的旋转推块与柱体连接处为形成有外径较柱体为小的定位柱,且定位柱为卡持于预设第一板体的穿孔内侧壁面中央处相对的弧面内呈一定位。其中,该间隔柱位于固定部的旋转推块顶部二侧处为设有卡槽,而导电弹片基部上方二侧处的定位部表面上形成有水平接触面,且接触面朝基部弯折形成有弯折部,并于定位部末端处向内反折有扣持于卡槽内的扣持端。其中,该间隔柱位于固定部的旋转推块底部处为向上凹设有定位槽,且定位槽底面处设有凸扣,而导电弹片基部下方位于二接触部间为弯折形成有嵌入于定位槽内的水平限位片,并于限位片中央处设有可与凸扣呈相对应卡扣定位的扣孔。其中,该间隔柱位于柱体上方的接合部表面中央处为凹设有可供定位元件穿过预设第三板体的通孔中后再锁入于其内锁接固定成为一体的螺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于间隔柱所具有的柱体二端分别设有可供第一板体及第三板体平行堆叠间隔定位的固定部及接合部,并于固定部上定位有一导电弹片,即可将导电弹片上方的定位部抵触于第一板体底面上,且导电弹片下方处的接触部弹性抵触于第二板体上,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可透过间隔柱上结合成为一体的导电弹片具有导电(如接地或电磁防护等)功能,且间隔柱配合导电弹片亦不需额外装配空间以大幅降低导电弹片使用数量及组装工时与成本,并利用间隔柱来提供整体支撑与锁附结构,进而达到结构稳定、组装简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本技术的次要目的乃在于当间隔柱于释放第一板体时,可将定位元件自接合部卸下,使第三板体脱离于间隔柱后,仅需再次反向扳动于柱体上的扳动部使固定部的旋转推块旋转对正于第一板体的穿孔处,即可透过旋转的方式使固定部脱离于穿孔来快速将间隔柱与第一板体形成脱离状态,并在不需导电弹片的导电功能时,亦可将导电弹片自间隔柱的固定部卸下只利用间隔柱提供支撑作用与锁附结构,由此达到操作简易、组装牢靠且定位确实的效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使用前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使用时的前视图。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使用后的前视图。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前的前视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后的立体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 间隔柱11柱体122定位柱111定位脚部123卡槽1111凸柱124定位槽1112变形部1241凸扣112扳动部13接合部12固定部131螺孔121旋转推块2导电弹片21基部222抵持端211限位片23定位部2111扣孔231接触面22接触部232弯折部221弹臂233扣持端3第一板体31穿孔32孔洞311弧面33接点4第二板体5第三板体51通孔521旋动头〗52定位元件522螺杆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I、图2、图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为包括有间隔柱I及导电弹片2,故就本技术的主要构件及特征详述如后,其中该间隔柱I为塑料射出一体成型所制成,而间隔柱I的中央为具有一柱体11,并于柱体11 二端分别设有固定部12及接合部13,其柱体11相邻于固定部12处朝外延伸有水平的多个定位脚部111,且各定位脚部111底面处皆设有凸柱1111,再于定位脚部111底面接近柱体11处设有可供活动弯折的变形部1112,另柱体11的外表面对应于定位脚部111 位置皆朝外延伸有板状的多个扳动部112。再者,柱体11下方的固定部12为具有矩形的旋转推块121,并于旋转推块121与柱体11连接处形成有外径较柱体11为小的定位柱122,而旋转推块121顶部位于定位柱 122 二侧处为设有卡槽123,并于旋转推块121底部向上凹设有一定位槽124,且定位槽124 底面处设有凸扣1241,此外,柱体11上方的接合部13表面中央处为凹设有螺孔131仅为一种较佳的实施状态,其接合部13上亦可具有一外径为较小于柱体11的柱状基部或螺柱,且柱体11向内转折至基部或螺柱处形成有一横向挡止面。该导电弹片2为具有一垂直基部21,并于基部21下方二侧处设有至少一个接触部22,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导电弹片的间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间隔柱及导电弹片,其中:该间隔柱所具有的柱体二端为分别设有能供预设第一板体及第三板体平行堆叠间隔定位的固定部及接合部,并于柱体下方的固定部具有能供导电弹片定位的旋转推块,且旋转推块为向下穿过预设第一板体的穿孔中,并由旋转推块的顶部旋转扣持于穿孔周缘处呈一定位;该导电弹片所具有的基部下方处为设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并于接触部向下形成有弹性抵触于预设第二板体上的弹臂,而基部上方处则设有至少一个具接触面的定位部,且接触面为抵触于预设第一板体底面上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可透过导电弹片而具有导电的功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强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