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性平型线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4183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包括:数条导线排列于同一平面上,每一条导线具有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及至少一弯折部,其中弯折部位于第一接触点及第二接触点之间,且第一接触点及第二接触点位于不同直线上;绝缘层包覆该些导线,使导线的第一接触点及第二接触点外露于绝缘层的相对两端以形成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其中数个第一接触点的间距小于数个第二接触点的间距。(*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挠性平型线缆
本技术涉及一种软性排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两端具有不同间距的接触点, 可同时对应不同系统规格的挠性平型线缆。
技术介绍
传统挠性平型线缆(Flexible Flat Cable,简称FFC)内所使用的扁平铜线,将经过拉伸的圆形铜线施以压延而成,将已成型的扁平铜线与塑料膜共同经热压合后,即可得到具备极佳挠曲性的软性排线。扁平铜线的相对两端外露出塑料膜外,而在软性排线的相对两端形成接触点。在此制作过程下,扁平铜线为相同尺寸并以等间距相互平行排列,因此位于两端的接触点也会是相同排列状态,即使在热压合时调整扁平铜线的间距,也无法达到使两端的接触点彼此相异。如此一来,当软性排线两端所连接的系统为不同规格时,就必须使用转接的技术来克服这个问题,例如在软性排线一端加装软性电路板来调整接触点的间距,或是利用银浆将接触点延伸并调整间距等等方式,但是前述这些方法都会有制造成本过高的问题,并不符合市场需求与客户期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使挠性平型线缆两端可形成不同间距的接触点,以对应两端不同规格系统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包括数条导线,该些导线排列于同一平面上,每一条该导线具有一第一接触点、一第二接触点及至少一弯折部,其中该弯折部位于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之间,且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位于不同直线上;及—绝缘层,该绝缘层包覆该些导线,该些导线的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外露于该绝缘层的相对两端以形成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其中数个该第一接触点的间距小于数个该第二接触点的间距。所述每一条导线包括形成于该第一接触点与该弯折部之间的一第一线段及形成于该弯折部与该第二接触点之间的一第二线段,数个该第一线段的间距小于数个该第二线段的间距。所述弯折部、该第一线段与该第二线段之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 180度,该第一线段的线宽等于该第二线段的线宽。所述每一条导线的两端分别经过加工后形成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第二接触点的宽度大于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的线宽。所述每一条导线具有另一弯折部,每一条该导线包括形成于该第一接触点与该弯折部之间的一第一线段、形成于该弯折部与该另一弯折部之间的一倾斜线段及形成于该另一弯折部与该第二接触点之间的一第二线段,数个该第一线段的间距小于数个该第二线段3的间距。所述弯折部、该第一线段与该倾斜线段之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 180度,该另一弯折部、该倾斜线段与该第二线段之间形成另一夹角,该另一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该第一线段、该倾斜线段及该第二线段的线宽皆为相等。所述每一条导线的两端分别经过加工后形成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第二接触点的宽度大于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的线宽。该些导线的该弯折部上设有一固定层,该固定层用以固定该些导线的数个该弯折部的弯折形状,该绝缘层包覆该固定层及数个该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该第二连接部的宽度,每一条该导线为圆形导线。所述每一条导线为一铜线,且该铜线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本技术的增益效果本技术挠性平型线缆,其在数条导线于合线热压于绝缘层的制程中就直接将导线弯折,如此可直接调整每一条导线两端的接触点的间距,使得导线两端可形成不同间距的接触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挠性平型线缆直接于合线热压的制程中实施,故有利于自动化大量生产,因此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的挠性平型线缆的立体图。图2为图I挠性平型线缆的分解图。图3为图I挠性平型线缆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的立体图。图5为图4另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的分解图。图6为图4另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的俯视图。图7为图4另一种挠性平型线缆再改良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至3,本技术提供一种挠性平型线缆I主要包括数条导线2及绝缘层3,绝缘层3包括一下绝缘层31及一上绝缘层32,由上下方向包覆排列于同一平面上的数条导线2而构成一 L型条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起见,在图3中将上绝缘层32隐藏而只留下绝缘层31于俯视图中。数条导线2由具有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的铜线所制成,其一端部份外露于绝缘层3外以形成数个第一接触点21,并与绝缘层3共同形成第一连接部210,而另一端部份外露于绝缘层3外以形成数个第二接触点22,并与绝缘层3共同形成第二连接部220,于第一连接部210及第二连接部220下方各设有一补强板4以支撑数个第一、第二接触点21、22。每一条导线2具有至少一弯折部23,其中弯折部23位于第一接触点21及第二接触点22之间,且使第一接触点21及第二接触点22位于不同直线上,并且利用弯折部23使得数个第一接触点21的间距不等于数个第二接触点22的间距。相较于第一接触点21,数个第二接触点22具有较大的间距,第一连接部210的宽度小于第二连接部220的宽度,使第一连接部210与第二连接部220可分别使用于不同连接统。此处,所谓间距指一导线2 的中心线到另一导线2的中心线的距离,例如图3所示的标号W的位置。在此实施例中,每一条导线2包括形成于第一接触点21与弯折部23之间的第一线段24及形成于弯折部23至第二接触点22之间的第二线段25,数个第一线段24的间距小于数个第二线段25的间距。弯折部23、第一线段24与第二线段25之间形成一夹角α, 夹角α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第一线段24的线宽等于第二线段25的线宽。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实施例中,于该些导线2的弯折部23上设有一固定层5,该固定层5可用以固定数个导线2的数个弯折部23的弯折形状,如此使得挠性平型线缆I在进行热压合线制程时,能够有效防止弯折部23弯折形状可能产生的变形或移位,且绝缘层3 包覆固定层5与数个弯折部23以及该些导线2形成此挠性平型线缆I。请参阅图4至6,本技术的另一挠性平型线缆6。此挠性平型线缆6 —样包含有数条金属导线7及包覆金属导线7的绝缘层8,其中绝缘层8包括下绝缘层81及上绝缘层82,在本实施例中,一样为了方便说明,在图6中将上绝缘层82隐藏而只留下绝缘层81 于俯视图中。数条金属导线7排列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且位于上绝缘层82与下绝缘层81之间,其中该些金属导线7包括数条电源线71及信号线72,且该些电源线71集中设置于靠近挠性平型线缆6的一侧,而该些信号线72则集中设置于靠近挠性平型线缆6的另一侧。每一条金属导线7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接触点731及一第二接触点732,金属导线7的第一接触点731及第二接触点732外露于绝缘层8的相对两端以形成第一连接部 74及第二连接部75,于第一连接部74及第二连接部75下方各设有一补强板9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让电源线71在挠性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挠性平型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条导线,该些导线排列于同一平面上,每一条该导线具有一第一接触点、一第二接触点及至少一弯折部,其中该弯折部位于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之间,且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位于不同直线上;及一绝缘层,该绝缘层包覆该些导线,该些导线的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外露于该绝缘层的相对两端以形成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其中数个该第一接触点的间距小于数个该第二接触点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仁豪林贤昌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