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9586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2:32
一种转轴定位结构,主要包括:一枢轴及一枢转件;该枢轴具有一枢接部,于该枢接部的局部表面设有至少一低凹的定位面,于该定位面以外的部位为弧形延伸的导滑面,该枢转件具有一束套座,于该束套座上设有一可套合该枢接部的枢接孔,该枢接孔内于对应该定位面的部位设有一对外连通的镂空段,且于该镂空段旁侧设有至少一弹性抵触部,利用该弹性抵触部抵压于该定位面,可使该枢轴及枢转件形成一稳定的弹性定位,而当该弹性抵触部脱离定位面并抵压于该导滑面时,藉由该弹性抵触部施加于导滑面的弹性反作用力,可使该枢轴及枢转件之间形成一稳定地转动阻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转轴定位结构,尤指一种可对枢轴提供一稳定地转动阻力,且可使枢轴保持定位于预设角度的转轴定位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常见可提供适当转动扭力的转轴结构,大多由一枢轴及一包覆于该枢轴外周侧的枢接座所组成,该枢轴可经由机械加工而至少于局部位置形成有一圆形断面的枢接部,而该枢接座则由一简单的钣金材料成型,于其一边侧弯卷设有容置该枢接部且具包覆弹性的枢接孔,利用该枢接孔弹性包覆于该枢接部,可使该枢轴形成一转动时的摩擦阻力,进而达到随时定位于任意枢转角度位置的功效;然而,上述结构于实际应用时有下列缺失I.由于该枢接座由钣金材料简易弯折成型,而受限于成型的模具精度,以及该钣金材料的弹性回复作用,致使其枢接孔无法保持一较佳的圆形断面,而该枢轴经机械加工后,其枢接部极易保持于接近真圆的断面形状;如此一来,该枢接部与枢接孔之间无法形成全周均匀接触,且其接触部位会随着枢轴与枢接座相对转动而产生变化,致使其于转动过程中的阻力较不平均,不但容易造成整体枢转不顺畅,亦影响该产品的操作精致度。2.由于该枢接座与枢轴之间仅具有转动摩擦力,可提供二者间转动时的简易临时定位;但在实际应用时,若要使该枢接座与枢轴长时间稳固定位于平时较常用的各个角度,则必须另经由其它较复杂的结构方得以实施;因此,不但增加了产品设计的困难度,亦因结构的复杂而增加组装工时及生产成本。有鉴于习见的扭力转轴结构有上述之缺点,技术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技术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定位结构,其可于枢轴转动的路径上设有至少一稳固的定位位置,以满足实际使用上的定位需求。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定位结构,其可于枢轴转动时提供稳定的摩擦阻力,以达到使枢轴临时定位于任意枢转角度位置的功效。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定位结构,其具有简易的结构设计,可提升组装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枢轴,具有一枢接部,于该枢接部的局部表面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面;一枢转件,具有一束套座,于该束套座上设有一套合该枢轴的枢接部的枢接孔,该枢接孔上于对应该枢接部的第一定位面的位置设有一对外连通的镂空段,且该束套座于镂空段旁侧设有至少一弹性抵触部,该弹性抵触部通过该镂空段抵压于该枢接部的第一定位面。依上述结构,其中该枢接部为圆形断面形状,且于该第一定位面以外的部位为弧形延伸的导滑面。依上述结构,其中该枢接部周缘另设有一第二定位面。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二定位面设置于该第一定位面的对侧。依上述结构,其中该束套座于镂空段旁侧另设有一对应于该第二定位面的抵触面。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定位面为一平面。依上述结构,其中该束套座的镂空段在朝向该弹性抵触部两旁侧延伸有两个切槽。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定位面设置于该枢接部的中段。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构造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组合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枢转动作图之一。图5是本技术的枢转动作图之二。图6是本技术的枢转动作图之三。图7是本技术的回复定位动作图。附图标记说明1_枢轴;11-枢接部;111-第一定位面;112-第二定位面;113-导滑面;12-挡止凸缘;2_枢转件;21_束套座;211_镂空段;212_切槽;22_枢接孔;23_弹性抵触部;24_抵触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能有更具体的了解,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图1、2所示,可知本技术的结构主要包括枢轴I及枢转件2等部分,其中该枢轴I于中段设有一挡止凸缘12,且于枢轴I 一端设有圆形断面的枢接部11,于该枢接部11的局部表面(可为中段)设有至少一低凹的第一定位面111 (可为一平面),于该第一定位面111以外的部位为弧形延伸的导滑面113,枢转件I于一侧边缘设有一弯卷成型的束套座21,于该束套座21上设有一可套合该枢接部11的枢接孔22,该枢接孔22上于对应该第一定位面111位置(中段)设有一对外连通的镂空段211,该束套座21于镂空段211旁侧设有两个横向延伸的切槽212,使该两个切槽212之间可形成一具回复弹性的弹性抵触部23,该弹性抵触部23可通过镂空段211常态性地抵压于该第一定位面111上。上述结构中,该枢接部11周缘(可于该第一定位面111的对侧)依需要可另设有一第二定位面112 (可为一平面),且该束套座21于镂空段211旁侧另设有一对应于该第二定位面112的抵触面24 (可为一平面),使该弹性抵触部23抵压于该第一定位面111的同时,该抵触面24亦可保持抵压于该第二定位面112的状态。请参图3-7所示,可知于操作时,该枢轴I及枢转件2位于初始位置时,枢转件2的弹性抵触部23抵压于该枢轴I的第一定位面111上(同时,抵触面24亦抵压于该第二定位面112),使该枢轴I与枢转件2得以保持不易转动的相对定位状态(如图3所示);当枢轴I或枢转件2受力而相对枢转时,该第一定位面111于承受足够扭矩后,即可脱离该弹性抵触部23 (此时,第二定位面112亦同时脱离该抵触面24,如图4所示);然后,该弹性抵触部23可弹性抵压于一侧的导滑面113(该抵触面24则可弹性抵压于另一侧的导滑面113),使该枢轴I及枢转件2之间于转动过程中,得以保持一稳定的枢转阻力(如图5、6所示);而于该枢轴I及枢转件2相对反向转动时,当该弹性抵触部23脱离导滑面113后,由于其本身的弹力作用,使其具有一滑入第一定位面111的惯性(该抵触面24于脱离导滑面113后,亦具有一滑入第二定位面112的惯性),使该枢轴I与枢转件2可自动地回复定位于该初始位置(如图7所示),而不易有定位不确实的松动情形。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转轴定位结构确可达成使枢轴于转动过程中产生一稳定的转动阻力,且可使枢轴与枢接座之间于预设的角度位置上保持定位的功效,实为一具新颖性及进步性之技术,故依法提出申请新型专利;惟上述说明之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说明,举凡依本技术的技术手段与范畴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改变或等效置换者,亦皆应落入本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轴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枢轴,具有一枢接部,于该枢接部的局部表面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面;一枢转件,具有一束套座,于该束套座上设有一套合该枢轴的枢接部的枢接孔,该枢接孔上于对应该枢接部的第一定位面的位置设有一对外连通的镂空段,且该束套座于镂空段旁侧设有至少一弹性抵触部,该弹性抵触部通过该镂空段抵压于该枢接部的第一定位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轴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枢轴,具有一枢接部,于该枢接部的局部表面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面; 一枢转件,具有一束套座,于该束套座上设有一套合该枢轴的枢接部的枢接孔,该枢接孔上于对应该枢接部的第一定位面的位置设有一对外连通的镂空段,且该束套座于镂空段旁侧设有至少一弹性抵触部,该弹性抵触部通过该镂空段抵压于该枢接部的第一定位面。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轴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为圆形断面形状,且于该第一定位面以外的部位为弧形延伸的导滑面。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转轴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周缘另设有一第二定位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束套座于镂空段旁侧另设有一对应于该第二定位面的抵触面。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定位面设置于该第一定位面的对侧。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定位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安赐
申请(专利权)人: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