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车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后车灯,包括透明的灯罩和位于该灯罩内部的灯具以及与车体相结合的连接部,所述灯罩由前到后逐渐向内收敛,且分为位于车体侧部的第一区域与位于车体后部的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交界处形成棱角部。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及行驶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车灯
本技术涉及车辆后车灯,尤其涉及能够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及行驶稳定性的车辆后车灯。
技术介绍
对于轿车、越野车等车辆来说,后车灯是必备的部件。随着产业的发展,后车灯的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改进。目前,车辆上多采用组合式后车灯(后组合灯),即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多种灯具组合构成后车灯。对于后车灯,以往主要是考虑其美观性,对于其对整车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和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则考虑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车辆后车灯结构,以提高车辆空气动力性能及行驶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后车灯,包括透明的灯罩和位于该灯罩内部的灯具以及与车体相结合的连接部,所述灯罩由前到后逐渐向内收敛,且分为位于车体侧部的第一区域与位于车体后部的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交界处形成棱角部。可选地,在所述灯罩上部和下部的车体上形成棱角部。可选地,所述灯罩上的棱角部与灯罩上部和下部的车体上所形成的棱角部形成弓形,且灯罩上的棱角部相比于灯罩上部和下部的车体上所形成的棱角部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可选地,所述棱角部沿车体的上下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能够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及行驶稳定性。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车灯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车辆后车灯的主视图。图4为沿图3的A-A线的截面图。图5为沿图3的B-B线的截面图。符号说明I......车辆2......车体3……车体侧部4......车体后部5…. 后车灯51、52、53、54......灯具6..·.…灯罩61..…·第一区域62..…·第二区域7…. 连接部9…. 内透镜10..…·上部棱角部11..…·下部棱角部12.. …灯罩上的棱角部X…. 车宽方向Y…. 如后方向Z…. 高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如图I所示,后车灯5设置在车辆I的后方,具体位于车体2侧部3和车体2后部 4的交界处,且大致位于车辆I高度方向Z的中央位置。为了提高空气动力性能,在车体2侧部3和车体2后部4的交界处的钣金件上形成棱角部10、11。具体来讲,从车体2侧部3到车体2后部4的过渡部分大致呈曲面,通过形成呈钝角的棱角部10、11,在该过渡部分形成了突出部,由此可以减小气流向车体后方卷入的现象,抑制在车体后方发生涡流,减轻行驶阻力,从而提高空气动力性能。由此,在后车灯5上下部分别形成有上部棱角部10和下部棱角部11。并且,在后车灯5上也形成棱角部12,以在整个高度方向Z上均能改善空气动力性能。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后车灯5为组合式后车灯,其包括透明的灯罩6 和位于灯罩6内部的各种灯具51、52、53、54以及用于将后车灯5安装到车体2上的连接部 7。由各灯具51、52、53、54发出的光线透过灯罩6传播到预定方向。为了改善空气动力性能,在灯罩6上形成棱角部12,该棱角部12将灯罩6分为位于车体2侧部3 —侧的部分与位于车体2后部4 一侧的部分。该棱角部12可以设置为大致沿高度方向Z。棱角部12的方向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对于高度方向Z发生一定倾斜,或者呈弓形。即,棱角部12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由上到下延伸的形状,不限于以直线状延伸的情形)即可,对于上部棱角部10和下部棱角部11也是如此。再参考图4和图5,灯罩6呈由前到后逐渐向内收敛的形状,即沿前后方向Y由前到后时,灯罩6相对于车辆I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的距离逐渐变小。灯罩6可分为位于车体2侧部3 —侧的第一区域61与位于车体2后部4 一侧的第二区域62,在第一区域61 和第二区域62的交界处,形成呈钝角的棱角部12,从而在第一区域61和第二区域62的过渡区域形成突出部。由于在灯罩6上形成了突出部,因此可以减小该部分的气流向车体后方卷入的现象,抑制在车体后方发生涡流,减轻行驶阻力,从而提高空气动力性能。另外,灯罩6上的棱角部12与上部棱角部10和下部棱角部11形成弓形,且灯罩上的棱角部6相比于上部棱角部10和下部棱角部11位于车宽方向X的外侧。由此,位于车体2高度方向Z中央的灯罩6上的棱角部12最向外突出,从而在高度方向Z的中央部分稳定空气流动,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行驶稳定性。另外,图5中的未说明符号9表不内透镜。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改。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后车灯(5),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的灯罩(6)和位于该灯罩(6)内部的灯具(51、52、53、54)以及与车体⑵相结合的连接部(7),所述灯罩(6)由前到后逐渐向内收敛,且分为位于车体侧部(3)的第一区域¢1)与位于车体后部(4)的第二区域(62),在所述第一区域¢1)和所述第二区域¢2)交界处形成棱角部(12)。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后车灯(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灯罩(6)上部和下部的车体上形成棱角部(10、1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车灯(5),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6)上的棱角部(12)与灯罩上部和下部的车体上所形成的棱角部(10、11)形成弓形,且灯罩(6)上的棱角部(12)相比于灯罩上部和下部的车体上所形成的棱角部(10、11)位于车宽方向(X)外侧。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后车灯(5),其特征在于,所述棱角部(12)沿车体(2)的上下方向延伸。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车灯。本技术的车辆后车灯,包括透明的灯罩和位于该灯罩内部的灯具以及与车体相结合的连接部,所述灯罩由前到后逐渐向内收敛,且分为位于车体侧部的第一区域与位于车体后部的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交界处形成棱角部。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及行驶稳定性。文档编号B60Q1/00GK202806530SQ20122045557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7日专利技术者桃田健三, 村濑信哉 申请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车灯(5),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的灯罩(6)和位于该灯罩(6)内部的灯具(51、52、53、54)以及与车体(2)相结合的连接部(7),所述灯罩(6)由前到后逐渐向内收敛,且分为位于车体侧部(3)的第一区域(61)与位于车体后部(4)的第二区域(62),在所述第一区域(61)和所述第二区域(62)交界处形成棱角部(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桃田健三,村濑信哉,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