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2980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顶出结构及方式易使产品表面出现拼接线,同时限制产品的顶出作用部位等问题。本模具顶出结构包括型腔、型芯、滑块或者斜顶、顶杆,型腔与型芯的两侧安设滑块或者斜顶,型腔、型芯及左右的滑块或者斜顶通过合模形成全封闭式的中空模腔,滑块或者斜顶的下方设置用于顶出模件的顶杆,顶杆的顶端与滑块或者斜顶的底面相距避空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产品表面产生拼接线;并可与模件任意部位接触形成顶出作用点;还提高顶出成功率,有效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注塑模具
,涉及一种顶出结构,特别是一种模具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模具为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拉伸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在成型模件的卸料过程中,通常依靠顶出结构的作用实现。现有顶出结构的圆顶杆或扁顶杆等顶出部件直接顶在产品下面进行作用,由此顶出部件会接触参与注塑成型过程,进而会对模件产品造成以下缺陷I.模件产品因成型过程与顶出部件相接触,故在接触部位会出现拼接线痕迹,造成产品表面质量的降低,影响产品品质;2.因注塑成型过程中相接触,故顶出部件不能由模件产品的弯曲变形区域进行顶出作用,进而限制了顶出结构的灵活性,以及增加特殊结构模件产品的卸料难度,同时降低工作效率。故根据上述技术问题及缺陷,急需尽快研究专利技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产品表面质量,同时便于产品由任意部位的表面进行顶出脱料的顶出结构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设置使得作为顶出部件的顶杆不参与注塑成型,仅执行顶出卸料动作,从而避免注塑过程中因成型模件与顶出部件的直接接触,造成模件表面产生拼接线;同时可由模件任意部位相顶出接触的模具顶出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型腔、型芯、滑块或者斜顶、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与型芯的两侧安设滑块或者斜顶,所述型腔、型芯及左右的滑块或者斜顶通过合模形成全封闭式的中空模腔,所述滑块或者斜顶的下方设置用于顶出模件的顶杆,所述顶杆的顶端与上述滑块或者斜顶的底面相距避空间隙。本模具顶出结构中的顶杆通常分为圆顶、扁顶及方顶。本实施例中对应模件结构对称设置两根扁顶,且每根扁顶经过上升移动能够抵靠模件的一侧倒扣边沿。扁顶的厚度大于倒扣边沿的厚度,由此在相接触的强行顶出过程中,模件不会从扁顶接触端处滑脱。扁顶采用刚性材料制成,从而在强行顶出作用时提供可靠的支撑硬度,确保顶出卸料的成功率。通过位于左右的两根扁顶的同步上顶作用,使得注塑成型的模件能够沿竖直方向由型芯上方平稳顶出脱离。左右两侧的滑块或者斜顶能由底侧环形拼贴于型芯的周壁,从而圈围形成封闭的中空模腔。本模具顶出结构在合模操作过程中,由滑块或者斜顶的底侧与型芯相贴进行封底,由此顶杆不与中空模腔相接触,故不必考虑封料效果,因顶杆不接触注塑模件的成型过程,使得成型后的模件表面光滑平整,避免出现拼接线痕迹;同时可将顶出作用点布局在模件的任意部位,包括弯曲变形区域。在上述的模具顶出结构中,所述滑块或者斜顶具有封底部,所述封底部与型芯的外周壁贴合形成中空模腔的底部封闭结构,所述顶杆的顶端正对于上述封底部的底面下方。在上述的模具顶出结构中,所述滑块或者斜顶的底面位于封底部处开设凹槽,所述顶杆的顶端嵌入上述凹槽中。通过封底部与型芯的外周壁形成环形贴合,由此成为中空模腔的封底;同时封底部隔挡顶杆伸入中空模腔,在注塑成型时,使得顶杆不与模件接触。在上述的模具顶出结构中,所述顶杆的顶端头部为平面端。在上述的模具顶出结构中,所述顶杆的顶端头部为下凹弧面端。下凹弧面端的弧度大于与模件接触部分的弧度,由此防止在相接触的顶出过程中模件被顶杆的棱边卡伤。在上述的模具顶出结构中,所述顶杆的顶端头部为上凸弧面端。上凸弧面端的弧度小于与模件接触部分的弧度,由此防止在相接触的顶出过程中模件被顶杆的棱边卡伤。在上述的模具顶出结构中,所述滑块或者斜顶固连有能够驱动其进行合模或者分模的动力装置。通常滑块上插设连接斜导柱,当动静模打开带动斜导柱拨动滑块向外侧平移分离。根据所注塑不同形状的模件,也可以采用油缸或马达等其它类型的动力装置来驱动滑块或者斜顶等其它侧抽结构。在上述的模具顶出结构中,所述中空模腔的下方增设同步顶,所述同步顶的下方连接缓顶装置,所述同步顶通过缓顶延时与上述顶杆形成同步上升的顶出动作。同步顶与轴承距离等于顶杆端部与模件底部之间的隔离间隙,从而保证顶出平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模具顶出结构改变传统结构中顶出部件接触模腔的注塑方式,而设计由滑块或者斜顶的底侧贴合型芯形成模腔的封底,由此将顶杆隔挡在模腔外部,即在模件的注塑成型过程中不与顶出部件相接触,进而避免造成模件表面产生拼接线;因顶杆仅执行顶出动作,故顶杆可与模件任意部位接触形成顶出作用点,其中包括模件的弯曲变形区域;本结构及方法仅进行巧妙的技术改进,即实现改善产品表面质量的目的,同步改善顶出效果,提高顶出成功率,有效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模具顶出结构的合模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模具顶出结构的分模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模具顶出结构的顶出初段行程示意图。图4是本模具顶出结构的顶出中段行程示意图。图5是本模具顶出结构的顶出末段行程示意图。图6是本模具顶出结构的三种顶杆端头及对应三种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型腔;2、型芯;3、滑块;3a、封底部;4、顶杆;5、模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I、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模具顶出结构包括型腔I、型芯2、滑块3或者斜顶、顶杆4。型腔I与型芯2的两侧呈对称安设滑块3或者斜顶,型腔I、型芯2及左右的滑块3或者斜顶通过合模形成全封闭式的中空模腔,滑块3或者斜顶的下方设置用于顶出模件5的顶杆4。顶杆4通常分为圆顶、扁顶及方顶,并且圆顶、扁顶及方顶的顶端头部均可设为三种形状,分别为平面端、内凹弧面端及外凸弧面端。其中下凹弧面端的弧度大于与模件5接触部分的弧度,由此防止在相接触的顶出过程中模件5被顶杆4的棱边卡伤;上凸弧面端的弧度小于与模件5接触部分的弧度,由此防止在相接触的顶出过程中模件5被顶杆4的棱边卡伤。本实施例中对应模件5结构对称设置两根扁顶,且每根扁顶经过上升移动能够抵靠模件5的一侧倒扣边沿。扁顶的厚度大于倒扣边沿的厚度,由此在相接触的强行顶出过程中,模件5不会从扁顶接触端处滑脱。扁顶采用刚性材料制成,从而在强行顶出作用时提供可靠的支撑硬度,确保顶出卸料的成功率。滑块3或者斜顶设有封底部3a,封底部3a呈平直向内周环形延伸,故通过封底部3a与型芯2的外周壁形成环形贴合,由此成为中空模腔的底部封闭结构。滑块3或者斜顶的底面位于封底部3a处开设凹槽,顶杆4的顶端正对于封底部3a的底面下方并嵌入凹槽中,顶杆4的顶端与凹槽底面相距有避空间隙,由此封底部3a隔挡顶杆4伸入中空模腔,在注塑成型时,使得顶杆4不与模件5接触。顶杆4顶端与凹槽底面之间的避空间隙设置,可利于滑块3或者斜顶在往复移动中不与顶杆4发生碰撞接触,确保合模、分模的精准、有效作用。在一部分模件的顶出结构中还需增设属于常规标准的同步顶,同步顶位于中空模腔的下方,同步顶的下方连接缓顶装置,该缓顶装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特征,同步顶通过缓顶延时与顶杆4形成同步上升的顶出动作。本实施例中顶杆4端部与模件5底部之间的隔离间隙等于10mm,同步顶与轴承距离为IOmm,从而保证顶出平衡。滑块3或者斜顶固连有能够驱动其进行合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型腔、型芯、滑块或者斜顶、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与型芯的两侧安设滑块或者斜顶,所述型腔、型芯及左右的滑块或者斜顶通过合模形成全封闭式的中空模腔,所述滑块或者斜顶的下方设置用于顶出模件的顶杆,所述顶杆的顶端与上述滑块或者斜顶的底面相距避空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利宁盛希龙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