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宜君专利>正文

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2350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其主要针对普通磨床对待研磨工件的加工进给都是通过手部控制,无法提升影响加工效率与质量所进行的新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是由机台、轨道、第一移动台、第一带动单元、第二移动台、定位单元、及定位单元所组成,藉由各该移动台搭配所对应的各该带动单元,使该待研磨工件的移动距离可被精准的控制,以及可自动控制该待研磨工件的移动,以提升影响加工效率与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
本技术涉及磨床,特别是指一种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
技术介绍
磨床是精密工具机的其中一种,其原理是利用附装研磨砂轮的高速磨削刀对各种软硬不同的金属材料加工,也就是以砂轮高速旋转来进行研磨,藉以获得高精度的待研磨工件,然而,该磨床在研磨作业的过程中,仍具有下述需改善的缺陷当操作者在对一待研磨工件进行研磨加工,且该磨床的研磨砂轮固定不动时,需要常常将该待研磨工件移动,因此,操作者往往要频繁地转动一手轮,以驱使该磨床的一工作台带动该待研磨工件移动至预定的加工位置,如此,在操作上不仅效率低,也会让操作者容易疲累,此外,操作者凭经验与手感来转动该手轮,并无法精确地控制该研磨砂轮的移动距离,影响加工效率与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 其主要使该待研磨工件的移动距离可被精准的控制,以提升影响加工效率与质量。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其主要可自动控制该待研磨工件的移动,以提升影响加工效率与质量。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包含一机台,具有一第一轴向、一与该第一轴向垂直的第二轴向、及两沿该第一轴向设置的第一导轨;一轨道,固设于该机台,并具有一沿该第一轴向设置且供待研磨工件设置的轨槽;一第一移动台,可沿该第一轴向位移地设置该机台,并具有一滑设于该两第一导轨的第一导条、 及两设于上端面且沿该第二轴向设置的第二导轨;一第一带动单元,包含一固设于该机台的马达、及一螺杆,该螺杆一端与该马达动力连接、该螺杆另一端螺设于该第一移动台,以带动该第一移动台沿该第一轴向位移;一第二移动台,可沿该第二轴向位移地设置该第一移动台,并具有两滑设于该两第二导轨的第二导条、及一沿该第一轴向的限位槽;一定位单元,固设于该第二移动台,以夹固或脱离该待研磨工件;一第二带动单元,包含一压缸、一立柱、及一枢摆杆,该压缸包含一固设在该机台的缸体、及一可沿该第二轴向伸缩地设于该缸体的活塞杆,该立柱是固设于该机台,该枢摆杆具有一枢设于该立柱的枢部、一位于该枢部一端且枢设于该活塞杆的第一杆部、及一位于该枢部另一端的第二杆部,且该第二杆部具有一设于该限位槽的凸部。较佳地,各所述第一导条是设于该第一移动台的下端面。较佳地,各所述第二导条及该限位槽是设于该第二移动台的下端面。较佳地,所述定位单元固设于该第二移动台的上端面。较佳地,所述第一带动单元的马达为伺服马达。本技术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藉由各移动台搭配所对应的各带动单元,使待研磨工件的移动距离可被精准的控制,以及可自动控制该待研磨工件的移动,提 升了加工效率与质量。附图说明图IA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IB是图IA的局部放大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上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作动图,显示定位单元夹固待研磨工件的状态。图4是本技术的作动图,显示定位单元带动待研磨工件沿第一轴向位移的状 态。图5是本技术的作动图,显示定位单元脱离待研磨工件的状态。图6是本技术的作动图,显示定位单元沿第一轴向位移至初始位置的状态。附图标记说明10是待研磨工件20是机台21是研磨砂轮22是自动进料机构X是第一轴向Y是第二轴向23是第--导轨30是轨道31是轨槽40是第一移动台41是第一导条42是第一.导轨43是螺槽50是第一带动单元51是马达52是螺杆60是第二移动台61是第二导条62足限位槽 70是定位单元80是第二带动单元81是压缸811是缸体812是活塞杆82是立柱83是枢摆杆831是枢部832是杆部833是第二杆部834是凸部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A、图IB及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磨床的待研磨工件一待研磨工件10而相对于研磨砂轮进形靠近或远离的位移,该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主要是由一机台20、一轨道30、一第一移动台40、一第一带动单元50、一第二移动台60、一定位单元70、及一定位单元80所组成,其中所述机台20,其设上有研磨砂轮21及自动进料机构22,并具有一第一轴向X、一与该第一轴向X垂直的第二轴向Y、及两沿该第一轴向X设置的第一导轨23。所述轨道30,固设于该机台20,并具有一沿该第一轴向X设置且供待研磨工件10 设置的轨槽31。所述第一移动台40,可沿该第一轴向X位移地设置该机台20,并具有一设于下端面且滑设于该两第一导轨23的第一导条41、两设于上端面且沿该第二轴向Y设置的第二导轨42、及一沿该第一轴向X设置的螺槽43 (图上未显示内螺纹)。所述第一带动单元50,包含一固设于该机台20的马达51、及一螺杆52 (图式上未显示外螺纹),该螺杆52 —端与该马达51动力连接,以被该马达51带动而原地转动,该螺杆52另一端螺设于该第一移动台40的螺槽43,以带动该第一移动台40沿该第一轴向X位移。本实施例中,该马达51为伺服马达,藉由伺服马达控制精准度高的特性,更能控制该第一移动台40沿该第一轴向X精准的位移。所述第二移动台60,可沿该第二轴向Y位移地设置该第一移动台40,并具有两设于下端面且滑设于该两第二导轨42的第二导条61、及一设于下端面且沿该第一轴向X的限位槽62。所述定位单元70,固设于该第二移动台60,以随着该第二移动台60沿该第二轴向 Y位移时而夹固或脱离该待研磨工件10。所述第二带动单元80,包含一压缸81、一立柱82、及一枢摆杆83,该压缸81包含一固设在该机台20的缸体811、及一可沿该第二轴向Y伸缩地设于该缸体811的活塞杆 812,该立柱82是固设于该机台20,该枢摆杆83具有一枢设于该立柱82的枢部831、一位于该枢部831 —端且枢设于该活塞杆812的第一杆部832、及一位于该枢部831另一端的第二杆部833,且该第二杆部833具有一设于该第二移动台60限位槽62的凸部834。以上所述即为本技术实施例各主要构件的结构及其组态说明。至于本技术实施例的组装方式及其功效作以下说明。 参阅图2,令该自动进料机构22将该待研磨工件10移至该轨道30的待加工位置, 同时令该压缸81的滑塞杆812呈缩回状态,使该第二移动台60的定位单元70远离设置于该轨道30的待研磨工件10。参阅图3,控制该压缸81的活塞杆812沿第二轴向Y进行伸出动作,此时,该活塞杆812带动该枢摆杆83枢转一角度,使该枢摆杆83的凸部834带动该第二移动台60沿该第二轴向Y位移,且朝该轨道30方向靠近,让该定位单元70夹固设置于该轨道30的待研磨工件10。参阅图4,紧接着控制该马达51带动螺杆52原地正转或反转,使得与该螺杆52螺设的第一移动台40沿该第一轴X向往复位移,同时带动第二移动台60、定位单元70、及待研磨工件10往复位移,以便进行研磨作业,待该待研磨工件10研磨加工完毕后,将该待研磨工件10移至该轨道30的下料处。参阅图5,此时,停止该马达51带动螺杆52原地转动,同时控制该压缸81的活塞5杆812缩回,使该第二移动台60的定位单元70远离该轨道30,而脱离于该待研磨工件10。 同时,该自动进料机构22将未研磨的该待研磨工件10移至待加工位置。参阅图6,随后控制该马达51带动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磨床的待研磨工件加工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机台,具有一第一轴向、一与该第一轴向垂直的第二轴向、及两沿该第一轴向设置的第一导轨;一轨道,固设于该机台,并具有一沿该第一轴向设置且供待研磨工件设置的轨槽;一第一移动台,可沿该第一轴向位移地设置该机台,并具有一滑设于该两第一导轨的第一导条、及两设于上端面且沿该第二轴向设置的第二导轨;一第一带动单元,包含一固设于该机台的马达、及一螺杆,该螺杆一端与该马达动力连接、该螺杆另一端螺设于该第一移动台,以带动该第一移动台沿该第一轴向位移;一第二移动台,可沿该第二轴向位移地设置该第一移动台,并具有两滑设于该两第二导轨的第二导条、及一沿该第一轴向的限位槽;一定位单元,固设于该第二移动台,以夹固或脱离该待研磨工件;一第二带动单元,包含一压缸、一立柱、及一枢摆杆,该压缸包含一固设在该机台的缸体、及一可沿该第二轴向伸缩地设于该缸体的活塞杆,该立柱是固设于该机台,该枢摆杆具有一枢设于该立柱的枢部、一位于该枢部一端且枢设于该活塞杆的第一杆部、及一位于该枢部另一端的第二杆部,且该第二杆部具有一设于该限位槽的凸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淵河
申请(专利权)人:李宜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