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52314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1 0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使用柱状间隔物规定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之间的间隔的,防止由于柱状间隔物与取向膜之间的摩擦导致取向膜被切削而产生亮点。TFT基板(100)并不具有有机钝化膜,而是在无机钝化膜(104)上形成柱状间隔物(150)。在对置基板(200)上覆盖黑色矩阵(201)、滤色片(202),形成保护膜(203),在保护膜(203)上,形成有凹凸底座(130),并连接柱状间隔物(150)的顶端。由于柱状间隔物(150)的顶端和凹凸底座(130)的凸部上无取向膜(106)附着,因此TFT基板(100)或对置基板(200)发生水平位移也不会切削取向膜(10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取向膜的切屑引起的亮点采取对策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设置有像素电极和薄膜晶体管(TFT)等形成为矩阵状的TFT基板和与TFT基板相对且在与TFT基板的像素电极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滤色片的对置基板,并在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并且,通过对各像素控制液晶分子的光透过率来形成图像。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与对置基板和TFT基板中的液晶层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取向膜,并对取向膜实施摩擦处理或光致取向处理,从而对液晶分子初始取向。然后,通过电场 扭动来自该初始取向的液晶分子或将其旋转,从而控制透过液晶层的光量。另一方面,为了控制液晶层的厚度,需要在对置基板与TFT基板之间形成间隔物。以往,将珠子等作为间隔物分散于液晶层内,但近年来,为了控制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之间的、更准确的间隙(液晶层),在对置基板上形成柱状间隔物,并由柱状间隔物控制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使用柱状间隔物会产生新的问题。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下述结构在从外部按下对置基板时可减少柱状间隔物偏移时的摩擦力,在外部压力消失时,可使柱状间隔物容易地返回至原位置。“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下内容为此,在TFT基板上形成具有比柱状间隔物的顶端面积更小面积的底座。并且,还会产生在柱状间隔物水平位移时取向膜被切削的问题。作为与取向膜被切削或柱状间隔物有关的其他文献举例“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6”。在“专利文献7”中记载有下述结构形成副柱状间隔物,并在副柱状间隔物对应的底座上形成有凹凸,但通常副柱状间隔物不与底座接触,而是只在基板上载有负荷时,副柱状间隔物与形成有凹凸的底座接触。“专利文献7”的目的在于通过在台座上形成凹凸,从而在副柱状间隔物上载有负荷时,减轻负荷,防止副柱状间隔物破损。另外,专利文献I存在对应的美国专利7,684,003号,专利文献4存在对应的美国公开2009/0059155,专利文献5存在对应的美国公开2011/0080548,专利文献7存在对应的美国公开2011/001313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413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32824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8-170690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9-58618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9-282262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10-8616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11-222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般情况下,柱状间隔物设于对置基板上。另一方面,在TFT基板上,在与柱状间隔物相对的部分上设有底座。其中,底座不仅是形成在TFT基板侧的凸出状构造,还包含与柱状间隔物相对的部分平坦,或形成有凹部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中,底座是指与柱状间隔物相对的TFT基板侧的构造。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与对置基板与TFT基板上的液晶层接触的面上形成有取向膜。在对置基板上,由于柱状间隔物较高,因此在柱状间隔物的顶端很少形成取向膜。另一方面,在TFT基板上,由于底座比柱状间隔物低,因此在底座的表面也形成取向膜。当柱状间隔物与形成有取向膜的底座的表面接触时,底座表面的取向膜被切削。也就是说,当液晶显示装置接受温度循环等且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以不同的比例伸缩、或对置基板受到外部压力时,则柱状间隔物发生水平位移,此时,切削底座上的取向膜。当该被切削的取向膜的切屑混入液晶层时,则会产生亮点,使画质劣化。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对由柱状间隔物引起的取向膜被切削采取对策,抑制亮点的产生。本专利技术是克服上述课题的装置,其代表性装置如下。即,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该TFT基板包含呈矩阵状地形成有具有像素电极与TFT的像素的显示区域及其周边区域,该对置基板在黑色矩阵与滤色片上配置有保护膜,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对置基板具有与所述TFT基板的显示区域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以及与所述TFT基板的周边区域所对应的周边区域,所述TFT基板与所述对置基板之间的间隔由形成在所述TFT基板上的柱状间隔物来规定,在所述对置基板的所述保护膜上,在显示区域中形成有与所述柱状间隔物相对的凹凸底座,所述凹凸底座的底面形成有凸部与凹部,所述凸部的顶端低于所述平坦部,存在于所述凸部的取向膜的膜厚小于存在于所述凹部的取向膜的膜厚,所述柱状间隔物的顶端与形成在所述凹凸底座底面上的2个以上的凸部接触,所述凹凸底座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柱状间隔物的顶端直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I)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在TFT基板的所述周边区域内的柱状间隔物,其在所述对置基板的周边区域中与所述保护膜的平坦底座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I)或(2)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FT基板上不存在有机钝化膜。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柱状间隔物并使用了光致取向膜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防止由柱状间隔物引起的取向膜被切削,因此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成品率。并且,由于出货后的温度循环、或来自相对于对置基板的外部的压力,从而能够防止由柱状间隔物水平位移引起的取向膜被切削,因此能够防止市场缺陷的发生。根据滴注方式的不同,在注入液晶的方式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柱状间隔物数量较少,对于每个柱状间隔物与底座之间的应力较大,但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这种与柱状间隔物接触的底座上不存在取向膜或取向膜比其他部分薄,因此能够防止取向膜被切削的发生,并且能够防止亮点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柱状间隔物与凹凸底座接触的状态的详细剖面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表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问题点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形成在凹凸底座的底面上的凸部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图6是对形成在凹凸底座的底面上的凸部的倾斜角度进行定义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表示柱状间隔物的配置位置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柱状间隔物的其他配置位置的俯视图。图9是TFT基板的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制造工艺。图10是对置基板的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制造工艺。图11是表示根据实施例2的凹凸底座与柱状间隔物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2是形成有凹底座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13是形成有凹凸底座的液晶显不装置的首I]面图。附图标记10扫描线20视频信号线21漏极电极22源电极100TFT 基板101栅极绝缘膜102无机钝化膜103像素电极104层间绝缘膜105对置电极106取向膜107有机钝化膜110平坦底座1沈凹底座130凹凸底座131 凸部132 凹部140密封材料150柱状间隔物200对置基板201黑色矩阵202滤色片203保护膜210液晶层211液晶分子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之前,使用附图对比较例进行说明。图12是作为比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图12中,DI表示显示区域,PE表示显示区域以外的周边部。在图12中,在PE内,在密封材料140的外侧形成有柱状间隔物150,根据种类的不同,柱状间隔物150还存在以下情况只存在于密封材料140的内侧,而不是存在于密封材料140的外侧。本专利技术也能够适用于这种结构。在图12中,TFT基板100上形成有有机钝化膜107。由于有机钝化膜107还具有平坦化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该TFT基板包含呈矩阵状地形成有像素的显示区域及其周边区域,该像素具有像素电极和TFT,该对置基板在黑色矩阵与滤色片上配置有保护膜,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对置基板具有与所述TFT基板的显示区域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以及与所述TFT基板的周边区域所对应的周边区域,所述TFT基板与所述对置基板之间的间隔由形成在所述TFT基板上的柱状间隔物来规定,在所述对置基板的所述保护膜上,在显示区域中形成有与所述柱状间隔物相对的凹凸底座,所述凹凸底座的底面形成有凸部与凹部,所述凸部的顶端低于所述平坦部,存在于所述凸部上的取向膜的膜厚小于存在于所述凹部上的取向膜的膜厚,所述柱状间隔物的顶端与形成在所述凹凸底座的底面上的2个以上的凸部接触,所述凹凸底座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柱状间隔物的顶端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兵头洋祐富冈安铃木雅彦金子寿辉国松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