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1044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01:57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容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若干第二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及接地端子分别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第二、第三固持部及分别自第一、第二、第三固持部向后延伸的第一、第二、第三焊接部,所述第三焊接部设有将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上下隔开的板状部。如此设置,减小了各导电端子之间的电磁干扰,提高了导电端子信号传输的品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接地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是电子设备间用于传输信号的重要部件,目前对电连接器的传输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减小导电端子之间的电磁干扰,以提高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品质,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阅中国技术专利公告第201045742号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导电 端子包括传输信号端子对、接收信号端子对及位于传输信号端子对和接收信号端子对同侧的接地端子,所述传输信号端子对、接收信号端子对及接地端子均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主体部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向前延伸排布于对接部同一侧的接触部以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出主体部的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相邻排列,如此设置各导电端子之间会产生电磁干扰,对信号传输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造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善信号传输品质的导电端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容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第一端子、一对第二端子及位于第一、第二端子两对之间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及接地端子分别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主体部内的第一、第二、第三固持部及分别自第一、第二、第三固持部向后延伸的第一、第二、第三焊接部,所述第三焊接部设有将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上下隔开的水平延伸的板状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排成一排,第二焊接部排成另一排,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该两排之间。所述第三焊接部的板状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上能够覆盖到第一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三焊接部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自第一固持部后端垂直向下延伸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自第一连接部向后垂直延伸,所述第一焊接部平行于第一固持部,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自第二固持部后端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自第二连接部向后垂直延伸,所述第二焊接部平行于第二固持部。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前端设有向下凹陷并向前贯穿的凹陷槽,所述凹陷槽内设有沿插接部延伸方向并行排列的若干收容槽,所述收容向后延伸贯穿所述对接部,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及接地端子分别包括自固持部向前延伸入对接部的第一、第二、第三延伸部及分别自第一、第二、第三延伸部继续向前延伸收容于收容槽内的第一、第二、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焊接部较第一固持部宽,所述第二焊接部较所述第二固持部宽,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宽度相同,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包括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包括焊接于第一焊接部的第一导线及焊接于第三焊接部的第一接地导线,所述第二接线端包括焊接于第二焊接部的第二导线及焊接于第三焊接部的第二接地导线。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安装于绝缘本体后端的定位座,所述定位座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后延伸的第一、第二肋板及前后贯穿所述基部的第一、第二、第三通道槽,所述第一焊接部自前向后穿过所述第一通道槽并向上抵靠在第一肋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焊接部自前向后穿过所述第二通道槽并向下抵靠在第二肋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焊接部自前向后穿过所述第三通道槽并向下抵靠在第一肋板的上表面。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包覆绝缘本体对接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包括顶壁、自顶壁两侧向下延伸的 第一侧壁、底壁及连接第一侧壁与底壁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及底壁之间分别倾斜连接形成大致为45度的夹角,所述底壁中央设有向上凸伸的凹陷槽。所述主体部直接成型有向后延伸的第一肋板及第二肋板,所述第一焊接部向上抵靠在第一肋板上,所述第二焊接部向下抵靠在第二肋板上,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第一、第二肋板之间且抵靠在第一肋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的第三焊接部设有将第一端子的第一焊接部及第二端子的第二焊接部上下隔开的板状部,如此设置,减小了各导电端子之间的电磁干扰,提高了导电端子信号传输的品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图。图6与图5相似但取自另一角度。图7为图6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8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图9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图。图11与图10相似,但取自另一角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3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为Micro DiiVA(Micro DigitalInteractive Interface for Video Audio),其包括绝缘本体I、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体I后端的定位座3、固持在绝缘本体I中的卡扣件4、包覆绝缘本体I的金属壳体5、电性连接导电端子2的线缆7以及包覆成型于金属壳体5外的塑胶外壳9。参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所述主体部10大致呈长方体,包括前端壁101及与前端壁101相对的后端壁102,所述后端壁102中部设有向前贯穿的若干固持槽103及位于固持槽103两侧的安装槽104 (参图4)。所述对接部11前端设有自顶面向下凹陷并向前贯穿对接部的凹陷槽111,所述凹陷槽111内设有并行排列的若干收容槽112,所述收容槽112沿对接部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后贯穿对接部11与主体部10的固持槽103相连通,所述对接部11两侧开设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用以容置卡扣件4的通槽113,所述通槽113向后延伸贯穿所述对接部11与主体部10的安装槽104相连通。参阅图4至图8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并列设置的一对第一端子21、一对第二端子22及位于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两对之间的接地端子23,所述第一端子21用于传输混合信号,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用于传输视频信号,而所述接地端子23位于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之间以实现抗电磁干扰的目的。所述第一端子21位于所述第二端子22的右侧,所述第一端子21包括固持于所述主体部10固持槽103内的第一固持部213、自第 一固持部213前端延伸入所述对接部11的第一延伸部212、自第一延伸部212继续向前延伸入所述凹陷槽111并排布于所述收容槽112内的弧形第一接触部211、自第一固持部213后端向下垂直延伸出主体部10的第一连接部214及自第一连接部214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一焊接部215,所述第一焊接部215与第一固持部213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焊接部215较第一固持部213宽;所述第二端子22包括固持于所述主体部10固持槽103内的第二固持部223、自第二固持部223前端延伸入所述对接部11的第二延伸部222、自第二延伸部222继续向前延伸入所述凹陷槽111并排布于所述收容槽1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容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第一端子、一对第二端子及位于第一、第二端子两对之间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及接地端子分别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主体部内的第一、第二、第三固持部及分别自第一、第二、第三固持部向后延伸的第一、第二、第三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焊接部设有将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上下隔开的水平延伸的板状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洪强李长茂张国华徐小波杜安·梵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