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筒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6661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7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筒式换热器,包括筒体,其侧壁具有第一流体入口和第一流体出口;管板,位于所述筒体的上部,具有若干个流体分配口;外端盖,位于所述管板的上部,具有第二流体入口,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用于向所述流体分配口分配流体;换热管,为若干个,位于所述筒体的内部,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与所述流体分配口连通;第二流体出口,位于所述筒体的下部,与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连通;靠近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小于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筒式换热器能够均匀地向所述换热管内进行流体分配,系统较为稳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的筒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筒式换热器,属于热交换领域。
技术介绍
筒式换热器是中央空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件。现有技术中的筒式换热器一般包括壳体、传热管束以及管板,传热管束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利用该种筒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时,冷热两种流体分别在传热管束的内外流动以进行换热。换热过程中,流体在管路中流动,通常需要按照需求进行流量分配,流量分配不平衡往往会使系统不稳定。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筒式换热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上部设置管板,所述管板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直径相同的流体分配口,所述筒体的内部均匀分布有与所述流体分配口数量相同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管径相等,所述换热管与所述流体分配口一一对应。利用该种筒式换热器进行换热时,来自于流体入口的高温冷媒通过所述流体分配口分配到所述换热管的内部,与位于所述筒体内部同时位于所述换热管外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完成换热,最后从出口流出。上述换热器采用若干小直径的换热管来增大换热面积,使得位于换热管内的流体能够与换热管外的流体进行充分的换热。但是,利用该筒式换热器进行换热时,来自于流体入口的流体首先会向靠近所述流体入口的流体分配口分配,然后向远离所述流体入口的流体分配口分配,由于阻力作用,靠近流体入口和远离流体入口的流体的流速不同,从而导致在相同的时间内靠近所述流体分配口和远离所述流体分配口的流量不同,进而导致分配到所述换热管内的流体的流量不均,影响换热系统的稳定性。因此,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能够保证多个换热管束的流量分配均匀的筒式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保证多个换热管束均匀换热的筒式换热器。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筒式换热器,包括筒体,其侧壁具有第一流体入口和第一流体出口 ;管板,位于所述筒体的上部,具有若干个流体分配口 ;外端盖,位于所述管板的上部,具有第二流体入口,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用于向所述流体分配口分配流体; 换热管,为若干个,位于所述筒体的内部,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与所述流体分配口连通;第二流体出口,位于所述筒体的下部,与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连通;靠近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小于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所述流体分配口在所述管板上均匀和/或非均匀分布。所述换热管插入所述流体分配口内与其过盈配合。还包括积液装置,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之间。在所述积液装置和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之间设置第一管板,所述第一管板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分别配合的连通孔。所述第二流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积液装置上。所述换热管是内壁光滑的光管。所述换热管是内壁带有直齿和/或斜齿的螺纹管。所述第一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为气态冷媒口。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为液态冷媒口。本技术提供的改进的筒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筒式换热器,包括筒体,其侧壁具有第一流体入口和第一流体出口;管板,位于所述筒体的上部,具有若干个流体分配口 ;外端盖,位于所述管板的上部,具有第二流体入口,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用于向所述流体分配口分配流体;换热管,为若干个,位于所述筒体的内部,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与所述流体分配口连通;第二流体出口,位于所述筒体的下部,与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连通;靠近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小于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本技术提供的改进的筒式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小于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这样,即使流体在靠近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处的流速较大,但是,由于此处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较小,能够减小流体的流量分配;与此同时,由于流体在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分配口处的流速较小,而此处的所述流体分配口的口径较大,可以增大流体的流量分配,从而使得流体在整个换热管处的流量均匀,保证了换热系统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I是本技术提供的筒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述的管板一个侧视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I-筒体;11-第一流体出口 ;12_第一流体入口 ;2_管板;3-流体分配口 ;4-外端盖;5_第二流体入口 ;6_换热管;7_第二流体出口 ;8_积液装置;9_第一管板;91_连通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实施提供一种改进的筒式换热器,包括筒体1,其侧壁具有第一流体出口 11和第一流体入口 12 ;管板2,位于所述筒体I的上部,具有若干个流体分配口 3 ;夕卜端盖4,位于所述管板2的上部,具有第二流体入口 5,所述第二流体入口 5用于向所述流体分配口 3分配流体;换热管6,为若干个,位于所述筒体I的内部,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 所述入口端与所述流体分配口 3连通;第二流体出口 7,位于所述筒体I的下部,与所述换热管6的出口端连通;靠近所述第二流体入口 5的所述流体分配口 3的口径小于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 5的所述流体分配口 3的口径,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分配口 3在所述管板2上均匀分布,当然,所述流体分配口 3也可以在所述管板2上非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6插入所述流体分配口 3内与其过盈配合,当然,所述换热管6与所述流体分配口 3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配合且连通,例如采用胀接方式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所述筒体I内的液相和气相进行很好的分离,还包括积液装置8,位于所述换热管6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 7之间,在所述积液装置8和所述换热管6的出口端之间设置第一管板9,所述第一管板9上设置若干个与所述换热管6 的出口端分别配合的连通孔9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体出口 7设置在所述积液装置8上,所述第二流体出口 7适于与其他的管路连接,从而能够将所述积液装置8中的液体进行其他利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6是内壁光滑的光管,当然,对于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来说,所述换热管还可以是内壁带有直齿的螺纹管、内壁带有斜齿的螺纹管或者内壁既有斜齿又有直齿的螺纹管。所述换热管6可以圆管,也可以是棱柱形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6为棱柱形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体出口 11和所述第一流体入口 12为气态冷媒口,所述第二流体入口 5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 7为液态冷媒口。本实施例提供的筒式换热器的换热过程为气态冷媒从第一流体入口 12进入所述筒体I的内部,液态冷媒从所述第二流体入口 5并通过位于所述管板2上的所述流体分配口 3进行流量分配后,分别进入所述换热管6 内,与位于所述换热管6外部的气态冷媒进行换热,换热后,所述液态冷媒从所述出口端流向所述第一管板9,并从所述第一管板9的所述连通孔91流入所述积液装置8内,最后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 7排出,所述气态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出口 11排出。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改进的筒式换热器,包括筒体(1),其侧壁具有第一流体出口(11)和第一流体入口(12);管板(2),位于所述筒体(1)的上部,具有若干个流体分配口(3);外端盖(4),位于所述管板(2)的上部,?具有第二流体入口(5),所述第二流体入口(5)用于向所述流体分配口(3)分配流体;换热管(6),为若干个,位于所述筒体(1)的内部,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与所述流体分配口(3)连通;第二流体出口(7),位于所述筒体(1)的下部,与所述换热管(6)的出口端连通;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二流体入口(5)的所述流体分配口(3)的口径小于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5)的所述流体分配口(3)的口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晓冬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必信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