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延鸿专利>正文

一种利用余热对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01267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余热对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装置,包括炉盘、燃烧器和混合腔,炉盘底的中部设有燃烧器,燃烧器与混合腔连通,装置还包括用于将炉盘内的烟气余热导流至混合腔外壁以对混合腔内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烟气导流罩,炉盘的边沿具有与锅接触的翻边,烟气导流罩与炉盘底部连通,烟气导流罩套设于混合腔外,烟气导流罩与混合腔的外壁在底部密封连接,烟气导流罩上设有余热排放的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取消了炉盘上部传统的烟气排放缺口,减少未经余热利用的烟气直接排放。通过将混合腔设置在烟气导流罩内,使得预热装置与灶具形成一体,不需要拆分单独使用就可以实现对通入灶具内的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灶具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余热对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一些灶具设置有对空气进行预热的装置,但预热装置属于单独使用的配套装置,而没有与灶具本身形成一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余热对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余热对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装置,包括炉盘、燃烧器和混合腔,炉盘底的中部设有燃烧器,燃烧器与混合腔连通,还包括烟气导流罩,用于将炉盘内的烟气余热导流至混合腔外壁以对混合腔内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炉盘的边沿具有与锅接触的翻边,烟气导流罩与炉盘底部连通,烟气导流罩套设于混合腔外,烟气导流罩底部与混合腔的外壁密封连接,烟气导流罩上设有余热排放的出口。本技术将混合腔设置在烟气导流罩内,使得预热装置与灶具形成一体,不需要拆分单独使用就可以实现对通入灶具内的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目的。如上述的炉盘内还设置有蜂窝状多孔陶瓷;蜂窝状多孔陶瓷呈环形张口结构,烟气导流罩与炉盘底部的连通处位于蜂窝状多孔陶瓷的下方。烟气的热量被锅底散射到达蜂窝状多孔陶瓷,蜂窝状多孔陶瓷截留烟气中的热量,进一步辐射加热锅底,确保了炉盘内的所有烟气与锅底充分换热。而通过蜂窝状多孔陶瓷的烟气,又被收集进入烟气导流罩中,对混合腔内已经预混的燃气和空气进行预热,充分利用灶具产生的热能。如上述的烟气导流罩的结构为上大下小的圆台结构,烟气导流罩的下部通过导流罩锁紧环与混合腔密封连接,烟气导流罩下部的外侧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上具有出口,出口用于向外直接排放或与其他加热装置连接。本技术在炉盘的边沿设有与锅接触的翻边,取消炉盘上部传统的烟气排放缺口,而且将炉盘、烟气导流罩、排气管和尾鎿四者连通,减少未经余热利用的烟气直接排放。 烟气导流罩内的废烟气通过排烟管送入灶具的尾鎿,用于加热厨师用于炒菜、洗锅的水,充分利用烟气中剩余的热量,使得灶具达到节能又环保的目的。烟气导流罩上大下小的圆台结构设计,使得倒流的余热能够较持久地保持在烟气导流罩中,以方便充分利用余热。如上述的混合腔为从上而下逐渐缩减的梯级管状结构,其中设有燃烧器的一端为上部,混合腔的上部设于炉盘内,混合腔下部的外壁通过导流罩锁紧环与烟气导流罩密封连接。如上述的混合腔外壁上还设有若干翅片。如上述的混合腔外壁和/或烟气导流罩的内壁具有向下导流的螺纹结构。本技术的混合腔的结构为从上而下逐渐缩减的梯级结构,如此的结构,使得混合腔与烟气导流罩的换热面积增加,增加余热利用效率。混合腔外壁的翅片主要起到增加换热面积的作用,也起到延缓余热排放的作用。而向下导流的螺纹结构,有效地确保了烟气导流罩的烟气沿螺旋方向向下导流,可有效增加了余热的交换时间和面积。如上述的混合腔与风管弯头相通,风管弯头另一端与风机相连。如上述的风管弯头内设置有长明火燃气和主火燃气两条通道,长明火燃气通道与燃烧器相通,主火燃气管道位于风机进风的入口处。本技术的灶具采用的中压送风进气,风机及燃烧产生的噪音显著减少30分贝。·本技术将燃气和空气按最佳配比预混后,再通入混合腔中一起预热,一方面可以利用分子热运动促进两者混合的充分性,另一方面显著节约预混燃气达到其燃点需消耗的热量,从而使得燃烧更充分,火焰温度更高,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如上述的燃烧器整体呈圆盘状,圆盘的底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径向开的条形槽,圆盘的顶面对应条形槽设置多个通孔,条形槽与通孔连通。燃烧器的底面的中部设有圆弧形凸起,条形槽围绕该圆弧形凸起外部设置。混合腔内的混合气体通过燃烧器的下部的条形槽进入燃烧器后,再从燃烧器上部的通孔喷射冲击锅底,而圆弧形凸起使得预热的混合燃气进一步散射,提高燃气与空气混合的充分性,然后集中通过条形槽进入与之相通的圆形通孔喷射出燃烧,可进一步增强燃气与空气混合的充分性,并最大限度地维持预混燃气的喷射压力,从而大大提升了灶具的燃烧效率及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平面结构连接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炉盖的侧视图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炉盖的俯视图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烟气导流罩的侧视图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烟气导流罩的俯视图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风管弯头的侧视图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燃烧器的侧视图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燃烧器的俯视图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混合腔的侧视图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混合腔的俯视图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导流罩锁紧环的侧视图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导流罩锁紧环的俯视图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拢火环的侧视图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拢火环的俯视图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长明火盖的侧视图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长明火盖的俯视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照图1、2、3、4、5、6、9、10、11、12所示,本技术一种利用余热对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装置,包括炉盘I、烟气导流罩2、风管弯头3,蜂窝状多孔陶瓷4、燃烧器5和混合腔6,炉盘I为中部开孔的空心圆柱盘,炉盘I的边沿具有与锅接触的翻边,炉盘I内共设有三处折弯,炉盘I的底部与烟气导流罩2相通,烟气导流罩2的结构为上大下小的圆台结构,烟气导流罩2下部的外侧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的出口与灶具的尾鎿相连,烟气导流罩2套设于混合腔6外,混合腔6为从上而下逐渐缩减的梯级管状结构,设有燃烧器5的一端为上部,混合腔6的上部设于炉盘I内,烟气导流罩2的下部与混合腔6的外壁通过导流 罩锁紧环7相互密封连接,混合腔6的外壁上还设有若干翅片,混合腔6的外壁和烟气导流罩2的内壁上均设有向下导流的螺纹结构,混合腔6的下部通过导流罩锁紧环7与“L”型的风机弯头3连通,风管弯头3的一端和导流罩锁紧环7连通,风管弯头3的另一端接有风机,风管弯头3与风机相连端的一侧设有长明火燃气通气管8和主火燃气通气管9,长明火燃气通气管8与燃烧器5相通,主火燃气通气管9设于风机进风入口处。参照图1、7、8、13、14、15、16所示,蜂窝状多孔陶瓷4倾斜架设于炉盘I内,蜂窝状多孔陶瓷4呈环形张口结构且蜂窝状多孔陶瓷4最外部边缘紧贴炉盘I,烟气导流罩2与炉盘I底部的连通处位于蜂窝状多孔陶瓷4的下方,燃烧器5位于炉盘I底部的中部位置并与混合腔6连通,燃烧器5整体呈圆盘状,包括拢火环10和长明火盖11,燃烧器5的上部环形边缘501套接在混合腔6的上部,燃烧器5的下部环形边缘502的底部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径向开的条形槽503,燃烧器5的上部环形边缘501上对应设有多个通孔504,条形槽503与通孔504相通,燃烧器5的下部中央位置设有圆弧形凸起底部505,圆弧形凸起底部505的中部位置开有可供长明火燃气通气管8通过的圆孔506,长明火盖11置于圆孔506之上,长明火盖11上开有若干小孔111,拢火环10设置在燃烧器5的上部环形边缘501 上。使用灶具时,先用风机中压将空气送入风机弯头3,然后往长明火燃气通气管8内通入适当的燃气,通入长明火燃气直接通过圆孔506到达燃烧器5,并与通过507进入的空气预混合后,从长明火盖11的111孔中喷出点火燃烧。在需要加大火力正常使用时,往主火燃气通气管9向风管弯头3通入燃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余热对预混燃气进行预热的装置,包括炉盘、燃烧器和混合腔,所述炉盘底的中部设有燃烧器,所述燃烧器与混合腔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烟气导流罩,用于将炉盘内的烟气余热导流至混合腔外壁以对混合腔内预混燃气进行预热;所述炉盘的边沿具有与锅接触的翻边,所述烟气导流罩与炉盘底部连通;烟气导流罩套设于混合腔外,所述烟气导流罩底部与混合腔的外壁密封连接,烟气导流罩上设有余热排放的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延鸿
申请(专利权)人:邓延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