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460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包括胀形内模、胀形外模和用于向胀形内模施加胀形力的胀形力发生装置;所述胀形内模包括分别与桥壳琵琶包上下两侧内壁配合的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上模块和下模块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机构铰接连接;所述胀形力发生装置包括压力发生装置和推力发生装置,所述压力发生装置位于所述上模块与下模块之间并向上模块与下模块施加垂直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压力,所述推力发生装置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胀形内模两端的两个推力装置,所述两推力装置分别向所述胀形内模施加相向的、并平行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推力;所述胀形外模包括位于桥壳琵琶包的胀形变形区与非变形区之间的过渡面上的支撑机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成型加工
,具体的为一种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J-U ρ α 装直。
技术介绍
汽车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汽车工业也蓬勃发展。从汽车整车到部件的性能,都已经成为了目前工业研究的主要课题,而桥壳作为汽车的重要零件之一,桥壳不仅对汽车起着支撑作用,而且还是差速器、主减速器以及驱动车轮传动装置的外壳。汽车桥壳质量对整车性能的影响非常大,桥壳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疲劳寿命,而且还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质量轻,易于拆装和维护。汽车桥壳成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优缺点如下铸造成型工艺优点易铸造成形形状复杂和壁厚不均的桥壳,刚度、强度较大;缺点控制成形流动困难,易产生裂纹、气孔,且重量大,后续加工复杂,焊接工序易产生裂纹、变形;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中、重型载重汽车的后桥壳生产。冲压-焊接成型工艺优点工艺性好,废品率较低,可靠性高,容易制造,加工余量小,质量轻,精度高,价格较低,产品改型方便,易实现生产自动化;缺点工序繁多,仅适合简单的几何形状的桥壳生产,且生产得到的桥壳强度较低,耗资大;另外还具有对焊接要求高,质量难以保证,易产生裂纹、变形、漏孔的缺陷,并且焊接区容易域疲劳断裂;适用范围适用范围较广,一般用于轻型车、农用车。扩张成形优点扩张成型工艺是是冲压-焊接成型工艺的派生,但其工作量减少,加工效率高,密封性好,得到的桥壳的刚度和强度高、重量轻;缺点纵向开缝处易产生横向裂纹,琵琶包处翻边宽度不均匀,侧面易起皱拉伤;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小轿车,轻、中型载重汽车。机械胀形优点工作量减少,加工效率高,得到的后桥重量轻,可生产尺寸较高、形状复杂的桥壳,且坯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均较高,后桥的综合力学性能高;缺点胀形力难以控制,胀形机理和过程复杂,易产生裂纹;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乘用车和轻中型载货汽车。液压胀形优点材料利用率高,工序少,生产效率高,得到的桥壳强度和刚度高、且重量轻,易实现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缺点工艺仍不太成熟,对高压液压源要求高,易漏油和污染环境,投资初期耗费时间和资金;适用范围轿车、轻型和中型载重汽车。综上,桥壳的实际生产要求尽量降低成本,保证其机械性能,同时还要尽量缩短研发周期,这就需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来推动桥壳成形方法的快速发展。针对现有汽车桥壳成形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实际应用现状,现有的汽车驱动桥后桥壳的加工成型工艺主要有主要问题和不足I、我国实际应用的桥壳成形方法大部分为铸造成型工艺和冲压-焊接成型工艺,其它成型方法由于技术、经济等原因,应用较少,或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2、机械胀形的胀形力难以控制,胀形机理和过程复杂,易产生裂纹,但坯料利用率、生产效率、综合力学性能高;3、液压胀形工艺仍不太成熟,对高压液压源要求高,易漏油和污染环境,初期耗费时间和资金,但得到的桥壳强度和刚度高、重量轻,易实现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探索一种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通过采用该胀形装置,可以较好的控制汽车驱动桥连续胀形的全过程,具有坯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均较高的优点,得到的汽车驱动桥壳壁厚均匀、尺寸精度较高、重量较小、强度和刚度均较高,并具有较好的疲劳寿命,能够有效保证汽车驱动桥装配、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通过采用该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不仅可以较好的控制汽车驱动桥连续胀形的全过程,能够满足汽车驱动桥胀形生产的需求,而且得到的汽车驱动桥具有机械强度高、疲劳寿命长和重量小的优点。要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包括胀形内模、胀形外模和用于向胀形内模施加胀形力的胀形力发生装置;所述胀形内模包括分别与桥壳琵琶包上下两侧内壁配合的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上模块和下模块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机构铰接连接;所述胀形力发生装置包括压力发生装置和推力发生装置,所述压力发生装置位于所述上模块与下模块之间并向上模块与下模块施加垂直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压力,所述推力发生装置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胀形内模两端的两个推力装置,所述两推力装置分别向所述胀形内模施加相向的、并平行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推力;所述胀形外模包括用于压住位于桥壳琵琶包的胀形变形区与非变形区之间的过渡面的支撑机构。进一步,所述连杆机构包括铰链座,所述铰链座与所述上模块和下模块之间分别通过双铰连杆铰接连接,所述推力装置作用在所述铰链座上。进一步,所述胀形外模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支撑杆和安装在支撑杆上的支撑头,所述支撑头压在所述过渡面上。进一步,所述支撑头与桥壳工件的接触面为与所述过渡面配合的曲面。进一步,所述支撑头设置为4个,并分别位于所述桥壳琵琶包两端的过渡面的上下两侧。进一步,所述胀形外模包括上外模和下外模,所述上外模和下外模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桥壳琵琶包上下两侧外壁形状结构相同的上模腔和下模腔,所述支撑机构即为所述上模腔和下模腔分别与桥壳琵琶包过渡面对应的上模腔支撑内壁和下模腔支撑内壁。进一步,所述上外模和下外模闭合时,所述上模腔和下模腔组成与桥壳琵琶包的外壁形状结构相同的胀形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通过设置向上模块与下模块施加垂直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压力的压力发生装置和向连杆机构施加平行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推力的推力装置,通过连杆机构对力的传递作用,连杆机构向上模块和下模块施加与·沿着连杆延伸方向的力,这个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垂直分力和平行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平行分力,在汽车驱动桥胀形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胀形方式I)内高压式胀形变形方式压力发生装置向上模块与下模块施加垂直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压力为桥壳工件胀形所需的主要胀形力,推力装置对胀形内模产生的力作为辅助合模力,在以压力为主的胀形力的作用下,桥壳工件发生胀形变形,实现胀形;在平行分力的作用下,能够防止上模块和下模块在胀形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保证胀形后得到的桥壳琵琶包的质量;2)推力式胀形变形方式推力装置向胀形内模施加的推力为桥壳工件胀形变形所需的主要胀形力,而压力发生装置作用在上模块和下模块上的压力主要作为胀形内模的合模力并辅助连杆机构在胀形开始时张开,以增大垂直分力;在以垂直分力为主的胀形力的作用下桥壳工件发生胀形变形,实现胀形;在平行分力的作用下,能够防止上模块和下模块在胀形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保证胀形后得到的桥壳琵琶包的质量;通过设置胀形外模,能够准确控制桥壳工件胀形变形的位置,即控制桥壳工件在过渡面处开始胀形变形,如此便可实现桥壳琵琶包的胀形。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第一实施例在工件胀形变形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表现为机械推杆式胀形方式;图2为本实施例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在工件胀形变形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胀形内模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多级辅助液压缸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第二实施例在工件胀形变形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表现为内高压式胀形方式;图6为本实施例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在工件胀形变形前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的多级内高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驱动桥整体复合胀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胀形内模、胀形外模和用于向胀形内模施加胀形力的胀形力发生装置;所述胀形内模包括分别与桥壳琵琶包上下两侧内壁配合的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上模块和下模块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机构铰接连接;所述胀形力发生装置包括压力发生装置和推力发生装置,所述压力发生装置位于所述上模块与下模块之间并向上模块与下模块施加垂直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压力,所述推力发生装置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胀形内模两端的两个推力装置,所述两推力装置分别向所述胀形内模施加相向的、并平行于桥壳工件轴向方向的推力;所述胀形外模包括用于压住位于桥壳琵琶包的胀形变形区与非变形区之间的过渡面的支撑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明肖大志龚仕林林顺洪陈超杨治明刘复元董季玲欧忠文胡玉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技学院龚仕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