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挤压垫使塑料材料预成型件成型为塑料材料容器的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2113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2:53
一种用于将塑料材料预成型件(10)成型为塑料材料容器的设备(1),挤压垫布置结构(60)被布置在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和布置在该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上的吹塑模具部件(4a)之间。挤压垫布置结构(60)被设计成:使得作用在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和吹塑模具部件(4a)之间的力具有第一分力(F1)和第二分力(F2),第一分力(F1)沿着吹塑模具部件(4a)的周界方向作用在第一预设区域(B1)中,第二分力(F2)沿着吹塑模具部件(4a)的周界方向作用在第二预设区域(B2)中,其中,第一分力(F1)和第二分力(F2)被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地布置,并且第一分力(F1)和第二分力(F2)的方向以相对于彼此不为0°的角度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塑料材料预成型件成型为塑料材料容器的设备和方法。这种设备和方法早就已经从现有技术中已知。这样,已知例如吹塑模具或吹塑模具部件被布置在承载器上并且这些承载器能够被合拢到一起和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吹塑模具的关闭状态中,尤其是通过压缩空气的作用,在吹塑模具的内部使塑料材料预成型件膨胀以形成塑料材料容器。
技术介绍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提供两个模具承载器外壳,在每种情况下在模具承载器外壳上以固定的方式布置吹塑模具部件。这些模具承载器外壳进而分别被 布置在吹塑模具承载器或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在这种情况下,还已知在半部外壳模具承载器外壳的外部半径中包围半部外壳模具承载器外壳的三维加盖密封,以便三维加盖密封能够被布置在例如该吹塑模具承载器和模具承载器外壳之间的挤压垫的一侧上。这种密封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腔室,在吹塑过程期间可以用压缩空气作用于该腔室。压缩空气的压力使得两个吹塑模具部件在实际成型过程期间被彼此压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尤其是在两个吹塑模具部件转换处形成的容器的误差。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吹塑模具承载器上模具承载器外壳的紧固机构,通常附接到上文提及的密封窗口的外部。然而,在模具承载器以及在模具承载器外壳上的那些点被吹塑处理严重地影响了,使得在吹塑处理期间这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逐渐增长的制造PET瓶的质量需求,并且还为了通过上述吹塑处理产生高等级产品。要实现所生产的塑料材料容器的较高质量,尤其是由两个吹塑模具部件相遇而形成的转换区域处。此外,应当提供机会,以便在吹塑处理期间提高模具承载器和模具承载器外壳中的稳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这些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实现。有利的实施例和进一步的进展形成了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用于将塑料材料预成型件成型为塑料材料容器的设备具有吹塑模具,所述吹塑模具具有至少两个吹塑模具部件,所述至少两个吹塑模具部件被设置成相对彼此能移动并且在所述吹塑模具的关闭状态下形成腔室,在所述腔室内部,所述塑料材料预成型件能够通过作用有能流动介质(特别是气态介质并特别是空气)而膨胀以形成所述塑料材料容器,第一吹塑模具部件被布置在第一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第二吹塑模具部件被布置在第二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所述第一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能移动,以便打开和关闭所述吹塑模具。此外,挤压垫布置结构被布置在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和布置在该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的所述吹塑模具部件之间,其中,所述挤压垫布置结构的挤压垫能够作用有能流动的压力介质,以便通过作用在所述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和所述吹塑模具部件之间的力迫使所述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和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的所述吹塑模具部件彼此分开。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挤压垫布置结构被设计成使得作用在所述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和所述吹塑模具部件之间的所述力具有第一分力和第二分力,所述第一分力沿着所述吹塑模具部件的周界方向作用在第一预设区域中(优选地分别在空间上限定或界定),所述第二分力沿着所述吹塑模具部件的周界方向作用在第二预设区域中,其中,所述第一分力和所述第二分力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地布置,并且所述第一分力和所述第二分力的方向以相对于彼此不为0°的角度延伸。因此,分力作用在其中的预设区域优选由挤压垫布置结构的(尤其是几何上的)形状形成。 因为,该吹塑模具部件至少直接地(即对于其他元件来说选择地)布置在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所以在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的吹塑模具部件的布置将会被理解。进而吹塑模具部件习惯性地被布置在承载器外壳上并且该承载器外壳优选地被布置在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提到的挤压垫布置结构是在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和上述承载器外壳之间形成的。在现有技术中,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和吹塑模具部件在它们之间通常布置有可以被压缩空气作用的仅仅一个均衡挤压垫。当挤压垫受到压缩空气作用时,合力相应地仅仅作用在一个方向上,使得吹塑模具和吹塑模具承载器在这个产生的方向上被挤压而分开。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仅仅施加一个力在吹塑过程中产生了压力,该压力最终影响这样形成的塑料材料容器的形状。作用于挤压垫的可流动介质尤其是气体介质,优选地是空气,并且选择性地是杀菌空气。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过程,布置挤压垫的位置和设计,使得在模具承载器和(模具)承载器外壳中的变形被消除。更精确地,挤压垫施加的力被分成至少两个分力,所述至少两个分力以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用在承载器外壳或吹塑模具上,以便减少在膨胀过程期间压力的风险。对于有利的实施例,两个分力彼此独立,尤其是对于它们的大小来说还能够被彼此独立地设置。优选地,没有力(除了由分力矢量形成的力以外)或者仅仅有远远低于分力并且使吹塑模具部件和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挤压而彼此分开的力,至少局部地作用在两个区域之间的周界方向上。对于有利的实施例而言,用于使塑料材料预成型件成型的设备还具有加压设备,该加压设备将气体介质,尤其是压缩空气在膨胀过程期间作用到塑料材料预成型件以便使塑料材料预成型件膨胀。此外,设备优选地还具有拉伸杆,该拉伸杆在膨胀过程期间在塑料材料预成型件的纵向方向上拉伸塑料材料预成型件。对于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而言,还提供尤其在膨胀过程期间使模具承载器部件联锁在一起的联锁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联锁可以是凸轮控制的啮合,并且可以被布置成,使得在膨胀过程开始时并且还在膨胀过程期间使两个模具承载器部件联锁在一起。如上所述,具有两个分力的设计允许两个吹塑模具部件更加均匀地互相挤压。对于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而言,设备在两个模具承载器中的一个模具承载器上仅仅具有一个这种类型的挤压垫布置结构。对于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而言,第一分力的方向与第二分力的方向之间的角度为10。到170。之间,优选为20。到160。之间,优选为30。到150。之间,优选为45。到135°之间,优选为60°到120°之间,尤为优选地是75°到105°之间。更适宜的是力的方向的这些布置以尤为有利的方式使两个吹塑模具部件彼此的挤压。这样,挤压垫尤其被布置成V-布置,使得两个力处于相对于彼此的上述角度上。对于有利的实施例而言,承载器外壳通过滞留机构利用强制联锁件被固定在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上,使得实现了上述挤压垫的固定位置。还可以是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并且优选地两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至少在朝向吹塑模具部件和/或模具承载器外壳侧具有V形设计。而且,还有可能的是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包括上述V形涉及,另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包括不同的设计,例如圆形设计或者椭圆形设计(通常为至少分段弯曲设计)。因 此,在这种情况下,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的用于容纳吹塑模具的容纳区域包括与其他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的容纳区域不同的设计。特别地,布置了一个挤压垫的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包括V形设计。V形设计在更准确意义上来说被理解为包括两个臂的V形形状,这两个臂彼此之间成角度,并且成角度的臂是通过至少一个部分(和优选地另一个部分,例如垂直于在两个臂之间形成的角度的平分线的部分)连接的这样的设计。吹塑模具部件还可以在它们朝向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的侧面包括弯曲设计(例如圆形)或者V形设计。还可能的是两个吹塑模具部件中的一个吹塑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将塑料材料预成型件(10)成型为塑料材料容器的设备(1),具有吹塑模具(4),所述吹塑模具(4)具有至少两个吹塑模具部件(4a、4b),所述至少两个吹塑模具部件(4a、4b)被设置成相对彼此能移动并且在所述吹塑模具(4)的关闭状态下形成腔室,在所述腔室内部,所述塑料材料预成型件能够通过作用有能流动介质而膨胀以形成所述塑料材料容器,其中,第一吹塑模具部件(4a)被布置在第一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上,第二吹塑模具部件(4b)被布置在第二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b)上,所述第一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相对于所述第二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b)能移动,以便打开和关闭所述吹塑模具(4),并且其中,挤压垫布置结构(60)被布置在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和布置在该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上的所述吹塑模具部件(4a)之间,其中,所述挤压垫布置结构(60)的挤压垫(62、64)能够作用有能流动的压力介质,以便通过作用在所述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和所述吹塑模具部件之间的力迫使所述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和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上的所述吹塑模具部件(4a)彼此分开,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垫布置结构(60)被设计成:使得作用在所述吹塑模具承载器部件(6a)和所述吹塑模具部件(4a)之间的所述力具有第一分力(F1)和第二分力(F2),所述第一分力(F1)沿着所述吹塑模具部件(4a)的周界方向作用在第一预设区域(B1)中,所述第二分力(F2)沿着所述吹塑模具部件(4a)的周界方向作用在第二预设区域(B2)中,其中,所述第一分力(F1)和所述第二分力(F2)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地布置,并且所述第一分力(F1)和所述第二分力(F2)的方向以相对于彼此不为0°的角度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马斯·霍尔瑞格海因里希·德耶尔弗洛里安·杰尔丁格格哈德·舒斯特托马斯·菲利普
申请(专利权)人:克朗斯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