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壳体的倒扣结构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81578 阅读:3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金属壳体的倒扣结构及其加工方法,一种金属壳体的倒扣结构,其包括:设置在金属壳体的边缘上、且与所述金属壳体边缘一体成型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位于平行于所述金属壳体表面的平面上,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垂直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金属倒扣结构可以在金属壳体边缘形成与注塑类似的几乎垂直生长于金属壳体上的倒扣结构,保证良好的卡位效果,避免松脱,提高利用此倒扣结构实现两个金属壳体之间的近似无缝接触的连接效果。而采用上述加工工艺可以利用快速冲压成型方法一次性在同一个金属壳体物料上形成多个上述倒扣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模具设计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目前,越来越多的薄金属壳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手机壳、IPAD金属壳等,并且越来越越多的厂家在研究如何将注塑成型的卡扣式结构同样应用于薄金属壳件的安装连接上,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螺钉等紧固件的使用,且更好的提高壳体的密封性。但是,针对薄金属壳件的硬性等特性,为了能实现类似注塑卡扣等结构的,则需要在薄金属壳件上进行小尺寸的翻边加工。对于此薄金属壳件的加工通常采用冲压工艺,比如在板材上进行冲孔、在板材边缘进行翻边等。通常的翻边均是针对板件的边缘进行整体 冲压翻边,对于卡扣结构中小尺寸的金属翻边冲压,目前还无法通过机器模具加工来实现,目前采用的方式大多是利用手工敲打形成,这样的话,速度慢,效率低下,而且无法保证尺寸等特性的一致性。所以,有待进一步的提闻金属壳体倒扣结构的加工技艺。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金属壳体的倒扣结构及其加工方法,其可以在金属壳体边缘进行小尺寸的局部翻边以获得类似垂直生长于金属壳体缘一体成型的倒扣结构。具体结构如下一种金属壳体的倒扣结构,其包括设置在金属壳体的边缘上、且与所述金属壳体边缘一体成型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位于平行于所述金属壳体表面的平面上,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垂直连接。一种金属壳体倒扣结构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待冲压金属壳体物料置于一翻边模具装置的工作台面上,利用滑块机构分别同时带动第一凹模孔沿所述第一凹模孔长度方向移动至预定位置、带动第一凸模沿所述第一凹模孔的深度延伸方向从面对所述第一凹模孔的位置开始移动深入所述第一凹模孔内,在待冲压金属壳体物料上形成初始倒扣结构;步骤二,将带有初始倒扣结构的金属壳体物料置于一整形模具装置的固定模座上,利用在可向固定模座移动的移动模座上设置的用于容纳初始倒扣结构的第二凹模孔及位于所述第二凹模孔上方的凸台,在所述移动模座向所述固定模座逐步移动时,所述初始倒扣结构部分伸入所述第二凹模孔内,所述凸台抵触初始倒扣结构的顶面并对其缓慢施加压力,获得带有如权利要求I所述倒扣结构的金属壳体物料。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金属倒扣结构可以在金属壳体边缘形成与注塑类似的几乎垂直生长于金属壳体上的倒扣结构,保证良好的卡位效果,避免松脱,提高利用此倒扣结构实现两个金属壳体之间的近似无缝接触的连接效果。而采用上述加工工艺可以利用快速冲压成型方法一次性在同一个金属壳体物料上形成多个上述倒扣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三,将经过所述步骤二后获得的金属壳体物料置于一切边模具装置的下模座上对金属壳体物料上高于所述倒扣结构主体部所在平面的余料进行切割。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翻边模具装置包括压板、沿侧壁开设有第一孔作为所述第一凹模孔的第一凹模块、至少一组设置有凸起柱作为所述第一凸模的滑块推行机构和至少一组滑块牵引机构;所述滑块牵引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模块的侧面,所述滑块牵引机构与所述第一凹模块联动,且所述滑块牵引机构与所述第一凹模块在静止状态时的工作台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压板移动至所述滑块牵引机构的工作台面并对其施加沿所述第一孔长度方向的压力时,所述滑块牵引机构与所述第一凹模块一起沿所述第一孔长度方向产生位移并带动所述第一孔移动至预定位置;同时,所述滑块推行机构带动 所述凸起柱沿所述第一孔的深度延伸方向从面对所述第一孔的位置推行至深入所述第一孔内。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滑块牵引机构包括固定在工作台上的第一静斜滑块和垂直高度与所述第一静斜滑块相同的第二动斜滑块,所述第一静斜滑块上与斜面相对的垂直侧壁紧靠所述第一凹模块的侧壁,此侧壁与所述第一孔开口所在的侧壁相邻;所述第一动斜滑块与所述第一静斜滑块的斜面相接触、且所述第一动斜滑块的斜面可沿所述第一静斜滑块的斜面产生相对滑动,所述第一动斜滑块上与所述工作台表面平行的工作台面在静止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凹模块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静斜滑块上与所述工作台表面平行的平面在静止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动斜滑块上的工作台面的间距设置为所述第一孔移动至所述预定位置的位移量;所述第一凹模块在所述第一静斜滑块的垂直侧壁上沿所述第一孔长度方向滑动使所述第一凹模块与所述第一动斜滑块的工作台面始终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在所述第一孔移动至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一静斜滑块上与所述工作台表面平行的平面也与所述第一凹模块和所述第一动斜滑块的工作台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凹模块的两个相对侧壁分别设置有一组所述滑块牵引机构,并在所述滑块牵引机构上的第一动斜滑块的垂直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孔作为所述第一凹模孔,面对所述第二孔的位置设置可在所述第二孔移动至预定位置时插入此第二孔的制档柱。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整形模具装置包括固定模座、可向固定模座移动的移动模座、与所述移动模座弹性活动连接的整形块,所述整形块上与工作台面垂直的侧壁上设置有凸棱,且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凸棱距离所述工作台面最近的一端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整形金属壳体物料一相对边缘上倒扣结构的第二凹模孔,所述第二凹模孔上距离所述工作台面最近的内壁与所述工作台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量,利用所述凸棱形成位于所述第二凹模孔上方的凸台;所述固定模座上设置有用于容纳金属壳体物料的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的侧边设置有与所述凸棱相匹配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沿所述凸棱凸起的方向开设并延伸,且所述条形槽与所述凹槽部连通;在所述移动模座向所述固定模座逐步移动时,所述整形块的工作台面抵触物料的表面缓慢释放来自所述移动模座的推力,使所述凸棱陷入所述条形槽内抵触待整形倒扣结构的顶面、并对其缓慢施加压力。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整形模具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移动模座上的至少一对第二静斜滑块和与所述第二静斜滑块高度相同的第二动斜滑块,所述第二静斜滑块用于夹持所述整形块,所述整形块位于所述第二静斜滑块形成的狭缝内,且所述第二静斜滑块的侧壁紧靠于所述整形块上与所述凸棱所在侧壁相邻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静斜滑块与所述工作台面平行的表面在静止状态时与所述工作台面之间设置间距,所述第二动斜滑块弹性活动连接于所述移动模座上,所述第二静斜滑块上与斜面相对的垂直侧壁紧靠于所述整形块的侧壁,所述第二动斜滑块与第二静斜滑块的斜面相接触、且所述第二动斜滑块的斜面可沿第二静斜滑块的斜面产生相对滑动;在所述整形块的工作台面抵触物料表面缓慢释放来自所述移动模座的推力时,所述间距逐渐缩小直至所述第二静斜滑块的所述表面与所述工作台面位于同一平面同时抵触物料表面,而所述第二动斜滑块沿平行于所述物料表面方向移动用以保持其工作台面与所述整形块的工作台面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上。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动斜滑块上与斜面相对的垂直侧壁上设置一用以抵靠所述固定模座表面限位的台阶,所述台阶的侧壁在所述第二动斜滑块沿平行于所述物料表面方向移动至最大行程时抵靠所述凹槽部的边缘,在所述第二动斜滑块的垂直侧壁上与所述台阶的接触位置设置至少一个盲孔作为用于整形物料另一相对边缘上倒扣结构的所述第二凹模孔,所述台阶形成位于所述盲孔上方的凸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切边模具装置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底部相对于所述倒扣结构设置有盲孔的第二凸模、第二凹模块、凸滑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金属壳体的倒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扣结构包括:设置在金属壳体的边缘上、且与所述金属壳体边缘一体成型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位于平行于所述金属壳体表面的平面上,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垂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远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