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8262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若干截面为H型的导槽。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均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线缆结合部上形成有限位部,且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限位部相对延伸并收容于所述导槽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与线缆相连接的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但由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的若干导电端子的长度较长,从而使得所述绝缘本体上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的长度要求较高。当所述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绝缘本体会因长度较长而易发生摆动,使得所述绝缘本体的结构稳固性较差,同时影响所述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效果。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线缆连接器予以改迸,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的エ艺简便且结构稳固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ー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若干截面为H型的导槽;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成对收容于所述导槽中,且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均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部,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延伸并收容于所述导槽中。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插入方向呈前后错位排布。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限位部为凸块或者凸包或者凸肋。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导槽贯通所述主体部,且所述导槽包括第一边槽、第二边槽及连接所述第一边槽与所述第二边槽的中心槽,以使得所述导槽呈H型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在所述舌板的ー侧面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收容槽和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彼此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一边槽连通,所述第二收容槽与所述第二边槽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收容于所述第一边槽内,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收容于所述第二边槽内,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均收容于所述中心槽内。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均呈L型结构,且成对相对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主体部上还设有用以限位所述线缆结合部的限位槽。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限位槽形成于所述导槽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交接处。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舌板上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ニ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管控区及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的后端收容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通过在所述绝缘本体的主体部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截面为H型的若干导槽;在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在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部,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延伸并收容于所述导槽中,从而使得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稳固于所述绝缘本体内,进而使得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的结构稳固性高且エ艺简便。 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线缆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另ー视角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參阅图I与图2所示,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成对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0。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包括第一端子201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201之间的第二端子202。请參阅图3与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 一端向前延伸的舌板12。在所述舌板12的ー侧面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01的第一收容槽13和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202的第二收容槽14。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与所述第ニ收容槽14彼此间隔排列,且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分别自所述主体部11的后缘沿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的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舌板12上。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上开设有若干截面为H型的导槽15。所述导槽15前后贯通所述主体部11。所述导槽15包括第一边槽151、第二边槽152及连接所述第一边槽151与所述第二边槽152的中心槽153,以使得所述导槽15呈H型设置。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与所述第一边槽151相连通,所述第二收容槽14与所述第二边槽152相连通。请參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还包括第三端子203。所述绝缘本体10上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三端子203的第三收容槽19。所述第三收容槽19位于所述主体部11的两侧,且所述第三收容槽19前后贯穿所述主体部11并自所述主体部11的后缘沿所述第三端子203的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舌板12上。请參阅图5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01设有第一线缆结合部22、第一接触部2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的第一连接部23。所述第二端子202设有第二线缆结合部25、第二接触部24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4与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的第二连接部2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与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均呈L型结构,且成对相对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与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组合形成框型。请參阅图4与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上还设有用以限位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与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的限位槽17。所述限位槽17形成于所述H型导槽15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4的交接处。借由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及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与所述限位槽17的配合,可限制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和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沿上下、左右方向移动,同时还可使得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和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的平整度良好。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221,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上形 成有第二限位部251。所述第一限位部22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51相对延伸并收容于所述中心槽153中,且所述第一限位部22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51沿所述第一端子201和第二端子202的插入方向呈前后错位排布。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2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251为分别自所述第一线缆结合部22和所述第二线缆结合部25的表面撕破形成的凸块,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2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251可为凸包或者凸肋。借由所述第一限位部221及所述第二限位部251与所述中心槽153的配合,可限制所述第一端子201和所述第二端子202稳固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所述第一连接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6均呈平板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6的一侧边上还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倒刺231和第二倒刺261,借由所述第一倒刺23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的配合及所述第二倒刺261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的配合,从而可限制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若干截面为H型的导槽;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成对收容于所述导槽中,且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均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形成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端子的线缆结合部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部,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延伸并收容于所述导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宏骐洪永炽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