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包括压力机、夹具、传感器组件、试件盒,混凝土试件和传感器组件安装在夹具里,夹具安装在压力机里,试件盒套在压力机外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模拟实际工程中应力、化学侵蚀、干湿循环或冻融循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真实工况,从而使实验室测得的数据更具有工程参考价值。(*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试验装置,具体地说是混凝土试验装置。技术背景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的劣化失效通常是多重破坏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单一因素作用研究分析混凝土耐久性问题难以准确反应工程实际。因此,建立模拟真实环境-应力状态下的多因素耦合试验方法,研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性能的退化规律破坏机理及防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关于压应力及多因数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类似的设计,并有对于该技术研究和分析的文献报道;如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的装置为研究混凝土受弯应力的装置,采用应力扳手拧螺帽给试件加载,而众所周知,混凝土受拉极限承载力大约为受压极限承载力的1/20,该装置如果换成给受压混凝土加载,螺母受的力要大的多,经常松紧螺母必然会使螺纹磨损从而降低装置使用寿命和试验精度;哈尔滨工业大学邹超英公布了一套针对受压混凝土设计的的装置,为了使得整个夹具与试件正好能放入现有的快速冻融循环机所配套的试件盒里使用,将压板的面积设计为标准试件的截面面积(IOOmmX IOOmm的正方形),而试件采用了非标准件(截面为Φ 100的圆),从而利用多余的空间安放拉杆,所以拉杆直径受限制,其结果是要么使用强度高但不可重复使用的高强螺栓,要么仅适用于设计强度较低的受压混凝土试件;我国技术专利CN101979990A公布了一套可以一个加载装置对应多个夹具的装置,降低了成本,但其仍然仅适用于受弯试件,换成受压试件时其加载装置处螺杆上的螺纹仍会产生较大的磨损;我国技术专利CN2449222Y公布了一种原位压力机,其主要通过千斤顶、高强拉杆及上下两钢板的相互作用给置于其内的砖砌体加载,从而实现在现场测量砌体抗压强度的作用。但其仅仅是对于砌体抗压强度的现场测量装置,与混凝土耐久性加载试验并无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操作并适于在多种模拟测试环境下使用的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压力机、夹具、传感器组件、试件盒,混凝土试件和传感器组件安装在夹具里,夹具安装在压力机里,试件盒套在压力机外面;压力机包括压力机上压板、压力机下压板、压力机拉杆、千斤顶,压力机拉杆安装在压力机上压板和压力机下压板之间,千斤顶安装在压力机下压板上,压力机上压板上设置第一圆环状金属套筒,千斤顶上设置第二圆环状金属套筒;夹具包括夹具上压板、夹具下压板、夹具拉杆,夹具拉杆安装在夹具上压板和夹具下压板之间,夹具上压板上设置与第一圆环状金属套筒相配合的第一金属环,夹具下压板上设置与第二圆环状金属套筒相配合的第二金属环;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支架、传感器,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支架安装在夹具上压板和夹具下压板之间。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模拟实际工程中应力、化学侵蚀、干湿循环或冻融循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真实工况,从而使实验室测得的数据更具有工程参考价值I、加载完成,夹具定位后的试件既可以进行室外暴露试验,也可配合对应的试件盒进行室内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2、在配合对应的试件盒进行室内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时,可与现有的快速冻融循环机配套使用。3、由于夹具夹板部分在加载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下移动,所以夹具对Φ 150mmX 300mm、150mmX 1 50mmX 300mm、10OmmX IOOmmX 300mm、10Omm X 100mmX 400mm 等标准试件和非标准试件都适用。·4、由于拉杆直径不受限制,故夹具极限承受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从而能适用于更高强度试件。5、夹具加载时由压力机和传感器控制和矫正,增加了加载精度。一个压力机和传感器可对应多个夹具,以便于定期调整夹具,防止拉杆应力松弛,且避免了压力机和传感器受有害物质侵蚀,从而提高了装备使用效率,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的外观透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中压力机的外观透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中压力机的正立面图;图4为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中夹具和混凝土试件的外观透视图;图5为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中夹具和混凝土试件的正立面图;图6为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中试件盒的外观透视图;图7是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中试件盒件的正立面图;图8是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中传感器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在加载IOOmmX IOOmmX 300mm混凝土试件的外观透视图;图10是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传感器支架的外观透视图;图11是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圆环状金属套筒的外观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举例对本技术做更详细地描述结合图I 11,本技术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由压力机I、夹具2、试件盒3、传感器组件4、圆环状金属套筒17五个部分组成。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各个部件的连接方式及其作用阐述如下压力机I包括一个上压板5,一下个压板7,下压板7中央放置有分离式液压千斤顶9,两压板由四个拉杆6及8个螺帽8连接(参见图2);夹具2包括两个一样的压板10,两压板由四个拉杆11及8个螺帽18连接(参见图4);传感器组件4由一传感器支架A15或感器支架B16及一个千分表或传感器13组成。压力机I的 上下压板5和7为相同面积的矩形金属板材制成,两压板四个角相应位置均做有贯通的孔道,上压板5中央固定有一个圆环状金属套筒5。(参见图2、图3)。夹具2中两个一样的上下压板10为相同面积的矩形金属板材制成,两压板四个角相应位置均做有贯通的孔道,夹具2压板10的面积比压力机I的两压板5和7的面积小,且其一个表面上还设有四个螺孔(参见图4、图5)。拉杆6和11为圆柱形拉杆,两端均车有螺纹,其螺纹与螺帽8和18上螺纹相匹配,拉杆上车有螺纹区域的最大直径比没车螺纹区域的直径要略小,拉杆直径的差异形成了一个台阶,从而使得压力机I或夹具2的上压板在不工作的时候不会顺着拉杆降下来(参见图2)。试件盒3是由电镀铁皮或不锈钢板或橡胶板制成的上不封口的六面体槽,槽的底面积比压板10的矩形面积稍大,槽高可取41-53cm内任意一值(参见图6、图7)。传感器支架A15主体为一根方管,其底部固定在一矩形金属板上,金属板四个角上均有圆孔,圆孔大小和位置与夹具2中压板10表面螺孔的大小和位置一致,方管顶部侧面向外凸出一部分使其从侧面看呈倒“L”型,凸出部分为实心金属制,其上表面设有一向下贯通的孔道,侧表面设有一带螺纹的贯通孔道,孔道上设有螺栓14 (参见图8)。传感器支架B16结构与传感器支架A15 —样,但其方管的长度比传感器支架A15的方管的长度短IOcm (参见图10)。使用时先将混凝土试件12放入夹具2中央位置,将传感器支架A15或传感器支架B16底部金属板四个角上的圆孔与夹具2中压板10表面的四个螺孔对齐,拧上螺丝将两者固定,千分表或传感器13非触头的一边插入传感器支架上表面的贯通的孔道,另一边与夹具2中另一压板10接触,在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受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压力机、夹具、传感器组件、试件盒,混凝土试件和传感器组件安装在夹具里,夹具安装在压力机里,试件盒套在压力机外面;压力机包括压力机上压板、压力机下压板、压力机拉杆、千斤顶,压力机拉杆安装在压力机上压板和压力机下压板之间,千斤顶安装在压力机下压板上,压力机上压板上设置第一圆环状金属套筒,千斤顶上设置第二圆环状金属套筒;夹具包括夹具上压板、夹具下压板、夹具拉杆,夹具拉杆安装在夹具上压板和夹具下压板之间,夹具上压板上设置与第一圆环状金属套筒相配合的第一金属环,夹具下压板上设置与第二圆环状金属套筒相配合的第二金属环;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支架、传感器,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支架安装在夹具上压板和夹具下压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继泽,喻虎,刘宗民,孙超,温家宝,周鹏,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