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脱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选脱墨机。一种浮选脱墨机,包括上端敞口的筒状脱墨机壳体,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方向沿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切线方向,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油墨出口且所述油墨出口位于所述进液口的上方,所述脱墨机壳体的下方设有出液口,所述脱墨机壳体上固定设有油墨收集槽,所述油墨收集槽与所述油墨出口连通,位于所述进液口与出液口之间的所述脱墨机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脱墨效果好,进入脱墨机壳体内的灰浆分布均匀,不产生堆积,脱墨效率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脱墨机
,尤其涉及一种浮选脱墨机。
技术介绍
目前Lamore公司推出的一种MAC浮选槽,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油墨排出困难,维护维修困难,每台需要3-5台浆泵运行,能耗太大,上道工序进入下道工序的浆料中空气含量太多,会造成后道工序浆泵运行不稳定,工作效率下降,影响进浆量和空气量的稳定性,难以获得理想的浮选效果。另外,现有脱墨机中灰浆进入到设备内,容易产生灰浆堆积,也不能够充分的实现理想的脱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放式浮选脱墨机,以解决传统脱墨机脱墨效果差、脱墨效率低,进入脱墨机壳体内的灰浆液容易产生局部堆积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浮选脱墨机,包括上端敞口的筒状脱墨机壳体,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方向沿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切线方向,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油墨出口且所述油墨出口位于所述进液口的上方,所述脱墨机壳体的下方设有出液口,所述脱墨机壳体上固定设有油墨收集槽,所述油墨收集槽与所述油墨出口连通,位于所述进液口与出液口之间的所述脱墨机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脱墨机壳体内还设有一用于引导油墨粒子排出所述脱墨机壳体外的油墨导流管,所述油墨导流管沿所述脱墨机壳体的轴向设置,所述油墨导流管的上端连通油墨收集槽。作为进一步地改进,位于所述进液口与出液口之间的所述脱墨机壳体内设有若干用于导流的隔板。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若干隔板呈螺旋线状排列,相邻的两所述隔板之间设有流通间隙。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脱墨机壳体内位于最底一层所述曝气装置的下方设有脱气室,所述脱气室与所述出液口连通。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曝气装置沿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周向布置。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曝气装置沿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径向布置。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脱墨机壳体的顶端开口设置,这样可以给予上浮的油墨到达顶端后,有一较大的排出空间,增加了排墨效率。由于脱墨机壳体内还设有螺旋隔板,进入上述脱墨机壳体内的浆液沿着螺旋隔板流动,这样可以将上浮的油墨和向下流动的浆液分离开,进一步地提高了脱墨效率及脱墨效果。由于脱墨机壳体内还设有一油墨导流管,这样又增加了一条油墨粒子排出上述脱墨机壳体的路径,进一步提闻了脱墨效率,使用更加的方便。由于脱墨机壳体的底部设有脱气室,这样经过脱墨的浆液中会残留一定的曝气装置所产生的气泡,直接进入后续的设备中,给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危险,设有脱气室,经过脱气,然后再经出液口排出脱墨机壳体外,这样就可以保证后续的安全运行,安全可靠。由于曝气装置可以沿着上述脱墨机壳体内径向或者周向布置,则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曝气装置在上述脱墨机壳体内产生气泡的分布量,大大提高了脱墨的几率以及效率。由于脱墨机采用立式结构,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能耗低,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灰浆进入脱墨机壳体内沿切线方向流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曝气装置在脱墨机壳体内径向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曝气装置在脱墨机壳体内周向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脱墨机壳体、2、进液口,3、出液口,4、脱气室,5、曝气装置,6、隔板,7、油墨出口,8、油墨收集口,9、油墨导流管,10、鼓风机,11、油墨排出口,12、油墨,13、油墨收集槽,14、流通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和图2共同所示,一种浮选脱墨机,包括上端敞口的筒状脱墨机壳1,该脱墨机壳体I上设有进液口 2,进液方向沿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切线方向,上述脱墨机壳体I上设有油墨出口 7且该油墨出口 7位于上述进液口 2的上方,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下方设有出液口 3,上述脱墨机壳体I上固定设有油墨收集槽13,该油墨收集槽13与上述油墨出口 7连通,位于上述进液口 2与出液口 3之间的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5。上述脱墨机壳体I还设有一用于引导油墨粒子排出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油墨导流管9,该油墨导流管9的上端为油墨收集口 8,下端为油墨排出口 11。位于上述进液口 2与出液口 3之间的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设有若干隔板6,上述的若干隔板6呈螺旋线状排列,相邻的两上述隔板6之间设有流通间隙14,上述隔板6为连续的螺旋线状,一部分固定于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壁上,一部分固定于上述油墨导流管9的外壁上。上述脱墨机壳体I底端设有脱气室4,该脱气室4与上述出液口 3连通。上述曝气装置5沿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周向布置,该曝气装置5还可以沿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径向布置。本技术在使用时,灰浆首先从脱墨机壳体I中部上设有的进液口 2进入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进入的灰浆由于外动力的带动,沿着上述脱墨机壳体I的内壁切线方向流动,这样保证了灰浆流动的平稳性,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设置的多层曝气装置5,该曝气装置5的一端与鼓风机10连接,产生上浮气泡,然后吸附灰浆中的油墨12起上升,到达上述脱墨机壳体I顶端上设置的油墨收集槽13中,最后从油墨出口 7中排出;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还可以设有螺旋隔板6,进入的灰浆可以沿着上述螺旋隔板6向下流动,这样又增加了一条灰浆流动的路径,可以与上浮的气泡以及其吸附的油墨粒子分开流动,上升的气泡以及油墨粒子可以从螺旋隔板6之间的流通间隙14中通过,这样流动的灰浆以及上浮的油墨粒子彼此间没有交叉,可以很好的上浮,浆液也不产生局部堆积,大大提闻了脱墨效率以及脱墨效果。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固定设有的油墨导流管9,此时上升到油墨收集口 8处的油墨12,也可以进入到上述油墨导流管9内,然后一直流到底部,最后从油墨导流管9底端的油墨排出口 11排出上述脱墨机壳体I内,上述排墨过程中,随气泡上升的油墨12可以通过上述两条路径一起排出上述脱墨机壳体I外,大大提闻了排墨效率,脱墨效果好,上述向下流动且经过脱墨的灰浆,进入到上述脱墨机壳体I底端上设置的脱气室4中,经过脱气处理后,得到的良浆从出液口 3中排到上述脱墨机壳体I外,然后进入到后续的工序中,此良浆 内不含有气体。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放式浮选脱墨机,上述脱墨机壳体的顶端开口且其内部设有内筒,这样可以充分的将上浮的油墨从顶部的油墨收集装置以及内筒体中一起排出,提闻了排墨效率,上述脱墨机壳体内设有多层曝气装置,大大提闻了油墨上浮的几率,提闻了脱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浮选脱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敞口的筒状脱墨机壳体,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进液口,进液方向沿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切线方向,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油墨出口且所述油墨出口位于所述进液口的上方,所述脱墨机壳体的下方设有出液口,所述脱墨机壳体上固定设有油墨收集槽,所述油墨收集槽与所述油墨出口连通,位于所述进液口与出液口之间的所述脱墨机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浮选脱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敞口的筒状脱墨机壳体,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进液口,进液方向沿所述脱墨机壳体的切线方向,所述脱墨机壳体上设有油墨出口且所述油墨出口位于所述进液口的上方,所述脱墨机壳体的下方设有出液口,所述脱墨机壳体上固定设有油墨收集槽,所述油墨收集槽与所述油墨出口连通,位于所述进液口与出液口之间的所述脱墨机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层曝气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浮选脱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墨机壳体内还设有一用于引导油墨粒子排出所述脱墨机壳体外的油墨导流管,所述油墨导流管沿所述脱墨机壳体的轴向设置,所述油墨导流管的上端连通油墨收集槽。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风志,
申请(专利权)人:李风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