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392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起重机,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包括:朝向上方的上表面;和朝向下方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上设有至少一排齿条;起重机还包括行走机构和安装在所述行走机构上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轨道的至少一侧,所述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至少一个滑轮,所述滑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沿所述轨道的上表面转动;至少一个齿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与所述齿条啮合;以及电机,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齿轮转动,使得所述行走机构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由于齿条位于轨道下方从而避免了积累粉尘和冰雪,从而解决了行走机构在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打滑和行走困难的缺陷。(*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起重机,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电动起重机的电动小车的行走机构一般为通过电机驱动的二级机械传动机 构。传统电动起重机的电动小车的行走机构能够满足一般工作环境的使用需求。但 是,对于诸如露天煤矿的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来说,则难以胜任。具体地,表现为主动 轮打滑和行走困难。因而,需要通过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动起重机行走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的电动起重机,该电动起重机克服了传统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在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中 的打滑和行走困难的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动起重机,本技术公开一种 起重机,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包括朝向上方的上表面;和朝向下方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 上设有至少一排齿条;起重机还包括行走机构和安装在所述行走机构上的升降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轨道的至少一侧,所述升降装 置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至少一个滑轮,所述滑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沿所述轨道 的上表面转动;至少一个齿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与所述齿条啮合;以及电机,安 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齿轮转动,使得所述行走机构在所述轨道上移 动。根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起重机,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两侧的所述支 撑框架。根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起重机,包括至少一对滑轮,每对滑轮中的两个滑轮 分别安装在相应的支撑框架上并在所述上表面的两侧转动。根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起重机,所述轨道的横截面为大致的“工”形。根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起重机,每个所述滑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之间并在 所述上表面的大致中间转动。 根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起重机,所述轨道的横截面为大致的“U”形。根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起重机,在所述支撑框架之间安装由所述电机驱动的 转动轴,所述齿轮安装在所述转动轴上。根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起重机,所述齿条通过螺栓可拆除地连接在所述轨道 的下表面上。根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动起重机,所述轨道与齿条之间通过焊接连接。〔0015〕 与传统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相比,由于齿条位于轨道下方从而避免了积累粉尘 和冰雪,从而解决了行走机构在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打滑和行走困难的缺陷。并且齿 轮齿条机构强制传递动力,不会产生打滑现象,因而,齿轮齿条机构行走速度均勻,平稳。根 据本技术的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彻底地改变了驱动方式,将传统小车的主动轮、从 动轮的结构简化为悬挂的滑轮结构,由于该滑轮结构只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不需要再增加 从动轮与轨道面之间的摩擦系数。附图说明〔0016〕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楚,其 中〔0017〕 图1示意地图示传统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的侧视〔0018〕 图2示意地图示传统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的正视〔0019〕 图3示意地图示根据本技术的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正视〔0020〕 图4示意地图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侧视和〔0021〕 图5示意地图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电动起重机的行走机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2〕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 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 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技术的总体技术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一种限制。〔0023〕 如图1和2所示,传动机构通常由电机1、小车框架3、主动轮6、从动轮4和轨道5 构成。主动轮6—般具有外圈和内圈,外圈通常为齿圈,而内圈中安装有球面轴承。两个主 动轮6对称地布置在轨道5的两侧,在电机1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同样对称地布置在轨 道5的两侧的两个从动轮4在构成轨道5的工字钢的下翼板的上表面上行进。一般地,从 动轮4的与轨道5的下翼板的上表面相互接触的表面为斜面。〔0024〕 应用于半移动破碎站的电动葫芦,使用频率很低。由于长期不使用,轨道5的表面 上积累了大量粉尘或者煤粉。举例来说,在停机两个月后首次使用时,虽然电机工作正常并 且主动轮转动正常,但是由于主动轮打滑,小车无法行走。这时,需要空车运行以尝试依靠 小车自身推开积累的粉尘。而这种尝试往往耗时过长。一般地,需要人工干预以清理掉轨道 上的积尘,以使小车顺利行走。而起重机轨道往往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清理轨道很不方便。 〔0025〕 在雨季潮湿的情况下,轨道表面湿滑,小车的主动轮会打滑。往往需要空车来回行 走几次,才能正常工作。〔0026〕 在冬季严寒的气候下,轨道表面上有冰雪,并且积尘冻结在轨道表面上。这时启动 起重机,虽然电机工作正常并且主动轮转动正常,但是小车原地打滑无法行进。一般地,需 要预先清理轨道上冻结的冰雪或积尘。而人工清理轨道上冻结的冰雪、积尘非常困难。 〔0027〕 以上情况都给起重机的使用带来困难,甚至造成起重机无法使用。 〔0028〕 本技术提出一种电动起重机,参照附图3和4,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根据本技术的电动起重机包括轨道5、电动葫芦2和电动小车机构。电动葫芦 2通过电动小车机构悬挂在轨道5的下方。电动小车机构被驱动以在轨道5上行进。如附图4所示,电动小车机构由电机1、小车框架3、滑轮7、驱动轴10、齿条8和齿 轮9构成。电机1为电动小车机构的行进提供驱动力。一般地,电机1通过螺栓连接到小车 框架3的外侧面上。从电机1输出的转动经由传动机构11使得驱动轴10以期望的速度转 动。驱动轴10穿过齿轮9的中心。驱动轴10与齿轮9 一般地通过键(没有显示)连接。 齿轮9与位于轨道5下方的齿条8配合,以带动电动小车机械沿着轨道5平稳地行进。在 如附图4所示的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轨道5由工字钢制成,滑轮支撑在工字钢的下 翼板的上表面上。本实施例中结构彻底地改变了电动小车的驱动方式,与传统小车的主动 轮和从动轮相比,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的滑轮仅仅起到悬挂和支撑作用,从而不需要再增加 轮与轨道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参照附图5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轨道 5由U型钢制成。如附图5所示,电机1通过螺栓连接到小车框架3的外侧面上。从电机1 输出的转动经由传动机构11使得驱动轴10以期望的速度转动。驱动轴10穿过齿轮9的 中心。驱动轴10与齿轮9 一般地通过键(没有显示)连接。齿轮9与位于轨道5下方的 齿条8配合,以带动电动小车机械沿着轨道5平稳地行进。滑轮7支撑在U型钢的底板的 上表面上。由于齿条8位于轨道5的下方,避免了积累粉尘和冰雪。同时,齿轮9与齿条8之 间的机构传动能够强制地传递动力,而不会产生打滑现象。因而,采用本实施新型的齿轮齿 条机构的电动小车行走速度均匀、平稳。已经参照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不过,显而易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 述描述的教导下可明显得出多种可选择的变型和改变。因而,本技术包含落入所附权 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所有可选择的变型和改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机,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包括:朝向上方的上表面;和朝向下方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上设有至少一排齿条;行走机构;和安装在所述行走机构上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轨道的至少一侧,所述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至少一个滑轮,所述滑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沿所述轨道的上表面转动;至少一个齿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与所述齿条啮合;以及电机,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齿轮转动,使得所述行走机构在所述轨道上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包括 轨道,所述轨道包括 朝向上方的上表面;和 朝向下方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上设有至少ー排齿条; 行走机构;和 安装在所述行走机构上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 至少ー个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轨道的至少ー侧,所述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 至少ー个滑轮,所述滑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沿所述轨道的上表面转动; 至少ー个齿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与所述齿条啮合;以及电机,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齿轮转动,使得所述行走机构在所述轨道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两侧的所述支撑框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王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英迈特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