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以及装设有该车门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2937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门,其包括车门窗框、车门外板、车门内板以及车门铰链,车门内板通过包边与车门外板相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封闭腔,车门铰链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的前端,车门还包括门锁加强板、后视镜支架、防撞杆支架、限位加强板、车门减震横梁和车门防撞杆等。它还涉及装设了上述车门的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设备投资成本低、易于生产制造、安装工艺简单、车门刚度大、侧撞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等诸多优点,因此特别适于将其应用到包括两门微型电动汽车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汽车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门结构设计以及装设了该车门的汽车。
技术介绍
车门作为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车身侧面最富变化和最受人关注的对象。一 方面,车门作为车身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风格、强度、刚度、可靠性及工艺性等必 需满足车身整体性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车门结构自身的视野性、安全性、密封等性能不仅 对整个车身结构性能影响较大,而且也是车门功能要求的重要部分。在国家政策和全球低碳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下,随着人们对于降低交通工具的燃油 排放性能要求越来越明确,兼具传统燃料的汽车的安全、动力的优势和电动自行车的便捷、 环保等优点的微型电动车应运而生。然而,就传统的单侧双门微型车而言,由于受到整车 尺寸的限制而导致车门前后分布空间狭窄而不利于驾乘人员入座、车身B柱截面偏窄、侧 撞安全性能薄弱等问题,而且还存在着诸如车门结构设计冗余、整车设计复杂、组装工艺复 杂、车门系统能耗比重增加等弊端,因此不利于实现该微型车节能减排的目标。在申请号为200610030056. 7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乘用车车门,其 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以及车门附件。尽管在该车门内板上横向安装了采用40CR材料制 成的车门防撞杆,然而该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并不能有效解决以上所列举出的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易于生产制造、安装工艺简单、车 门刚度大、侧撞安全性高且可靠性强等优点的车门以及装设该车门的汽车,从而能够成功 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门,其包括车门窗框、车门外板、车门内板以及车门铰链,所述车门内板通 过包边与所述车门外板相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封闭腔,所述车门铰链被装设在所述车门 内板的前端,并且所述车门还包括门锁加强板,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后视镜支架,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防撞杆支架,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限位加强板,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车门减震横梁,其后端被固定到所述门锁加强板上,前端被固定到所述后视镜支 架上;以及车门防撞杆,其后端被固定到所述防撞杆支架上,前端被固定到所述限位加强板 上。在上述的车门中,优选地,所述车门还包括缓冲支架,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粘接在所述车门外板的内壁上,并且所述车门防撞杆的中部被固定到所述缓冲支架上。在上述的车门中,优选地,所述车门还包括车门铰链加强板,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 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用于增强所述车门铰链安装处的强度。在上述的车门中,优选地,所述车门窗框包括B柱窗框以及与其装配在一起的滚 压窗框,并且所述B柱窗框和所述滚压窗框分别通过在所述封闭腔内装设到所述车门内板 上的前加强板和后加强板而被固定到所述车门内板上。在上述的车门中,优选地,所述滚压窗框由两个滚压件通过点焊组合制成。在上述的车门中,优选地,所述车门还包括车门腰部内板加强板,其后端在所述封闭腔内被固定到所述B柱窗框上,前端被 固定在所述后视镜支架上;和/或车门腰部外板加强板,其通过焊接、包边和/或粘连被连接到所述车门内板和所 述车门外板上。在上述的车门中,优选地,所述车门减震横梁、所述车门腰部外板加强板、所述过 门锁加强板以及所述B柱窗框的内板被布置形成用于强化车门刚度和强度的三角形结构。在上述的车门中,优选地,所述车门外板被冲压成其下部稍向外倾斜而使得所述 车门外板的纵向截面呈S型。在上述的车门中,优选地,所述车门内板经由激光拼焊冲压制成。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装设有如以上任一项所述车门,所述汽车包括两门微型电动汽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多种优化设计,本车门在结构构造、使用性 能、安全性等方面均优于现有车门的新型,即主要通过局部优化加强和强化主要承载零件 性能的方式来实现大尺寸的车门使用性能和要求,其特点是在本技术中使用了高性能 车门铰链并且车门内板、车门铰链连接处安装了加强板来提高稳定性,并且通过滚压工艺 来制造刚度性能优越的车门滚压窗框和附接有加强板的车门窗框B柱,而且它还具有独特 的车门内部防撞杆、减震横梁以及多种加强板结构。本技术适用于各种车型以此提高 驾驶员和乘员的入座便捷性,同时减少整车设计的复杂性,它尤其适用于两门微型电动车 而提供大尺寸的车门并且能相对于传统四门微型车减重约30%。本车门具有设备投资成本 低、易于生产制造、安装工艺简单、车门刚度大、侧撞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等诸多优点,特别 适宜在微型车领域进行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 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技术范围的限定。此外, 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或流程,而不必要依比例进 行绘制。图I是本技术车门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的一个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9〕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车门的结构构造、特点以及 优点,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它们理解为对本技术形成任何 的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的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 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以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 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者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更多其他 实施例。〔0030〕 另外,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前、后、上、下、内、外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图面中 所示的车门结构或其组成部分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 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 释为限制性用语。〔0031〕 在图1中显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基本构造,它主要包括车门外板1、车 门内板2、车门铰链3、车门减震横梁4、车门腰部内板加强板5、车门腰部外板加强板6、车门 防撞杆7、8柱窗框8、滚压窗框9、门锁加强板10、防撞杆支架11、限位加强板12、后视镜支 架13、缓冲支架14等组成部件,可以通过使用诸如焊接、包边、粘接等方式将以上这些部件 装配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作为举例,可以将图1中所示的车门构造成具有较大尺寸,即车门 总长度和高度可以分别是1270讓和1185讓,车门前后倾角可以是1. 5。。 〔0032〕 在上述实施例中,车门外板1通过包边工艺与可以经由激光拼焊冲压而成的车门 内板2组合连接在一起,并且在该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之间形成封闭腔,在该封闭腔内 通过设置以上所列举出的一些加强板结构来强化车门刚度和强度,从而满足性能需求以及 相关法规要求。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情形,可以将车门外板1冲压成使其下部稍向外 倾斜,从而使得车门外板1的纵向截面呈3型。〔0033〕 如图1所示,车门铰链3被装设在车门内板2的前端。为了解决具有较大尺寸的 车门在微开和全开情况下的自重下垂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封闭腔内的车门内板2上设 置车门铰链加强板来进行局部加强,从而减小车门铰链安装处的局部变形;另一方面,还可 以增加车门铰链之间的间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其包括车门窗框、车门外板、车门内板以及车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通过包边与所述车门外板相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封闭腔,所述车门铰链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的前端,并且所述车门还包括:门锁加强板,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后视镜支架,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防撞杆支架,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限位加强板,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车门减震横梁,其后端被固定到所述门锁加强板上,前端被固定到所述后视镜支架上;以及车门防撞杆,其后端被固定到所述防撞杆支架上,前端被固定到所述限位加强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其包括车门窗框、车门外板、车门内板以及车门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通过包边与所述车门外板相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封闭腔,所述车门铰链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的前端,并且所述车门还包括 门锁加强板,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 后视镜支架,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 防撞杆支架,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 限位加强板,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 车门减震横梁,其后端被固定到所述门锁加强板上,前端被固定到所述后视镜支架上;以及 车门防撞杆,其后端被固定到所述防撞杆支架上,前端被固定到所述限位加强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还包括缓冲支架,其在所述封闭腔内被粘接在所述车门外板的内壁上,并且所述车门防撞杆的中部被固定到所述缓冲支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还包括车门铰链加强板,在所述封闭腔内被装设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用于增强所述车门铰链安装处的强度。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干,所述车门窗框包括B柱窗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宏建王光耀曹广军李志祥沈佳孙成智戴轶汤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