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式工程机械,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电池装置的交换,并且,能够与电池技术的进步相应地,容易地替换为不同种类的电池装置。上部旋转体(3)由车身主体(100)和车身后部(200)构成,在车身后部(200)上搭载电池装置(31),能够利用螺栓将车身后部(200)相对于车身主体(100)的车身架(101)进行安装、拆卸。主框架(120)具有沿前后方向伸出并延伸到车身后部(200)的下侧的伸出部(122),车身后部(200)具有:载置在主框架(120)上且通过螺栓固定的后部框架(201);后部罩(205),覆盖后部框架(201),形成电池室(204),并具有模仿配重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且能够通过电池装置及商用电源运转的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等的电动式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一般,挖掘作业、解体作业中所使用的液压挖掘机等的工程机械构成为,通过柴油发动机驱动液压泵,由此,向行驶用的液压马达、旋转用的液压马达、构成作业装置的各种液压缸等的液压执行器供给工作用的压油(工作油)。另一方面,近年来,接受迈向低碳社会的机运,提出了一种电动式的液压挖掘机,其具有代替发动机作为驱动液压泵的动力源的电动马达和向该电动马达供电的电池装置(专利文献I)。该现有技术中的电动式的液压挖掘机构成为,在上部旋转体的左、右方向的左侧配置驾驶席,在驾驶席的右侧配置液压泵、电动马达、油箱、热交换器(油冷却器)等,在驾驶席的后侧配置电池装置。而且,将液压泵、电动马达、油箱、热交换器、电池装置等收容在由罩形成的同一个收容空间内,通过由冷却风扇产生的在收容空间内流通的冷却风对液压泵、电动马达、油箱、热交换器等进行冷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1-140906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因此,电池装置的蓄电量有限,即使工程机械为小型的机械(例如小型的液压挖掘机-所谓迷你挖掘机),以现有的电池的性能,若不并用商用电源,在不更换电池装置的情况下,一整天运转工程机械并进行作业很困难。因此,在不能使用商用电源的地点通过电动式的液压挖掘机进行长时间作业的情况下,必须临时中断作业,并将液压挖掘机移动到有商用电源的地点进行电池的充电,或叫来维护人员,拆下液压挖掘机的外装罩,取出电池装置并与充电后的电池装置进行交换。但是,在作业现场进行电池的充电以及重量物即电池装置的交换花费时间,不仅不便,还导致液压挖掘机的作业效率明显降低。另外,电池装置需要维护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在进行电池装置的维护时,需要拆下液压挖掘机的外装罩,检查电池装置,或将电池装置从液压挖掘机上拆下进行检查。但是,在将电池装置安装在机械上的状态下直接进行检查的情况下,由于电池装置的安装位置狭窄,无法高效地进行适当的检查。另外,在作业现场取出电池装置时,与电池装置的交换同样地,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导致作业效率明显降低。而且,如今的电池技术的进步显著,尤其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的充电容量,预想其今后会逐渐大容量化。因此,希望电动式作业机械能够与电池技术的进步相应地替换电池的种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电池装置的交换,且能够与电池技术的进步相应地,容易地替换为不同种类的电池装置的电动式工程机械。解决课题的方法(I)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式工程机械,在车身的后方部分搭载电池装置,通过所述电池装置驱动电动马达并进行作业,所述车身由车身主体和车身后部构成,所述车身主体具有在前部侧安装有作业装置的车身架;设在所述车身架上的驾驶席及机械室,所述车身架具有在前部侧安装有作业装置的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具有沿前后方向伸出并延伸到所述车身后部的下侧的伸出部,所述车身后部具有载置在所述伸出部上的后部框架;后部罩,覆盖所述后部框架,在内部形成配置所述电池装置的电池室,并具有模仿配重的形状,所述后部框架在载置在所述伸出部上的状态下,通过螺栓(302)固定在所述伸 出部上,通过拆下所述螺栓而能够从所述伸出部分离。如前所述,电池装置的蓄电量有限,即使工程机械为小型的机械(例如小型的液压挖掘机-所谓迷你挖掘机),以现有的电池的性能,若不并用商用电源,在不更换电池装置的情况下,一整天运转工程机械并进行作业很困难。本专利技术中,车身由车身主体和车身后部构成,通过拆下螺栓,能够使车身后部从车身主体分离,所以,车身后部的交换变得容易,即使在无法使用商用电源的地点,且通过电动式液压挖掘机进行长时间作业的情况下,预先另外准备搭载了充好电的电池装置的车身后部,在电池装置的充电量成为不足状态时,将车身后部从车身主体拆下,将搭载了充好电的电池装置的车身后部安装在车身主体上,由此,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电池装置的交换,能够使作业效率提高。另外,即使在进行电池装置的维护的情况下,将车身后部与搭载了充好电的电池装置的车身后部进行交换并移动到维护设施,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池装置的维护。另外,在因电池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蓄电量增加的不同种类的电池装置,且在欲搭载该电池装置的情况下,将搭载了目前为止的电池装置的车身后部从车身主体拆下,并将搭载了其他种类的电池装置的车身后部安装在车身主体上,由此,能够与电池技术的进步相应地,容易地替换成不同种类的电池装置。而且,车身后部的后部框架能够形成为沿前后方向使长度可变的形状,由此,能够配合需要的运转时间而改变电池搭载量。而且,由于在后部罩的内部形成有电池室,所以,能够保护电池装置不受车身旋转时的来自外部的冲击,并且,使车身后部具有模仿配重的形状,能够赋予其具有先进性的外观。(2)在上述(I)中,优选地,所述车身主体的所述主框架的伸出部具有相互平行地沿前后方向一直伸出并延伸到所述车身后部的所述后部框架的下侧的两根纵肋,所述车身后部的后部框架具有从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的上方与所述两根纵肋嵌合的基部框架,所述基部框架在载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上的状态下,通过所述螺栓固定在所述两根纵肋上。由此,后部框架通过基部框架和主框架的两根纵肋被束缚了左右方向的移动,所以,相对于车身主体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固定车身后部。(3)在上述(2)中,优选地,作为所述基部框架的相对于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的固定机构,除了所述螺栓,还具有与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对应地设置的两根定位销,所述基部框架在载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上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两根定位销和所述螺栓被防脱固定在所述两根纵肋上,通过拆下所述定位销和所述螺栓,能够将所述基部框架从所述两根纵肋上拆下。由此,在车身后部搭载有电池装置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车身主体以车身后部为单位简单地安装、拆卸。(4)在上述(2)中,优选地,所述基部框架具有配置在所述两根纵肋的内侧的 两块侧板;连结该两块侧板的下端的底板;分别设在所述两块侧板的上端的朝外的水平凸缘,使所述水平凸缘在所述两根纵肋的上端被支承,由此,所述基部框架被载置在所述两根纵肋上。由此,后部框架通过基部框架的两块侧板和主框架的两根纵肋被束缚了左右方向的移动,通过基部框架的水平凸缘和主框架的两根纵肋被束缚了上下方向的移动,所以,相对于车身主体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固定车身后部。(5)在上述(2)中,优选地,所述基部框架,在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之间的所述基部框架的下表面,具有用于使所述车身后部承载在叉式升降机的爪上的支承部,利用叉式升降机能够使所述车身后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主体移动。由此,即使搭载了电池装置的车身后部为重量物,也能够利用叉式升降机安全地交换车身后部。(6)在上述(2)中,优选地,所述车身后部还具有立设在所述基部框架的后部的至少一根后部支柱;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基部框架上、搭载所述电池装置的电池收纳构造体,所述后部支柱及所述电池收纳构造体分别具有金属线缆安装部,能够在所述金属线缆安装部上安装起重机用的金属线缆,并利用起重机使所述车身后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主体移动。由此,即使搭载了电池收纳构造体的车身后部为重量物,也能够利用起重机安全地交换车身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15 JP 2010-1363841.一种电动式工程机械,在车身(3)的后方部分搭载电池装置(31),通过所述电池装置驱动电动马达(18)并进行作业,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3)由车身主体(100)和车身后部(200)构成, 所述车身主体具有在前部侧安装有作业装置(4)的车身架(101);设在所述车身架上的驾驶席(102)及机械室(103), 所述车身架具有在前部侧安装有作业装置的主框架(120), 所述主框架具有沿前后方向伸出并延伸到所述车身后部的下侧的伸出部(122),所述车身后部具有载置在所述伸出部上的后部框架(201);后部罩(205),覆盖所述后部框架,在内部形成配置所述电池装置(31)的电池室(204),并具有模仿配重的形状,所述后部框架在载置在所述伸出部上的状态下,通过螺栓(302)固定在所述伸出部上,通过拆下所述螺栓而能够从所述伸出部分离。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式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主体(100)的所述主框架(120)的伸出部(122)具有相互平行地沿前后方向伸出并延伸到所述车身后部(200)的所述后部框架(201)的下侧的两根纵肋(122a、122b),所述车身后部(200)的后部框架(201)具有从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的上方与所述两根纵肋嵌合的基部框架(216), 所述基部框架在载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上的状态下,通过所述螺栓(302)固定在所述两根纵肋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式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基部框架(216)的相对于所述主框架(120)的两根纵肋(122a、122b)的固定机构,除了所述螺栓(302),还具有与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对应地设置的两根定位销(301a,301b), 所述基部框架(216)在载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两根纵肋上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两根定位销和所述螺栓被防脱固定在所述两根纵肋上,通过拆下所述定位销和所述螺栓,能够将所述基部框架从所述两根纵肋上拆下。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式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框架(216)具有 配置在所述两根纵肋(122a、122b)的内侧的两块侧板(211a、211b);连结该两块侧板的下端的底板(213);分别设在所述两块侧板的上端的朝外的水平凸缘(214a、214b), 将所述水平凸缘通过所述两根纵肋的上端支承,由此,所述基部框架(216)被载置在所述两根纵肋上。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式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框架(216),在所述主框架(120)的两根纵肋之间(122a、122b)的所述基部框架的下表面,具有用于使所述车身后部(200)承载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章,汤上诚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