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此背光模块和显示面板。此背光模块包括集光器、光纤、光纤出光基板、导光板及耦光元件。光纤连接于集光器与光纤出光基板之间,导光板设置于光纤出光基板的一侧,耦光元件设置于光纤出光基板与导光板之间,耦光元件的散光凹部是面对于光纤出光基板的出光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利用外界光线来形成背光源,并通过耦光元件的散光凹部来混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外界光线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液晶显示器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器,其是由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backlightmodule)所组成。背光模块可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向式入光(Side-light type)与直下式入光(Direct-light type)两种,以便提供背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一般,背光模块的光源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或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其需通过突光粉的混光来发出白光,因而 具有较弱的色彩表现能力及较窄的色域,而难以提供影像的真实色彩。再者,背光模块的光源会耗费较多的电力,特别是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故,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集光器,用于收集外界光线;至少一条光纤,连接于所述集光器;光纤出光基板,连接于所述光纤,其中所述光纤出光基板具有多个出光口,用于发出由所述光纤所传来的光线;以及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的一侧;以及耦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其中所述耦光元件包括多个散光凹部,所述散光凹部是面对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的所述出光口,每一所述散光凹部具有第一开口长度及第二开口长度,所述第一开口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长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块,包括集光器,用于收集外界光线;至少一条光纤,连接于所述集光器;光纤出光基板,连接于所述光纤,其中所述光纤出光基板具有多个出光口,用于发出由所述光纤所传来的光线;以及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的一侧;以及耦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其中所述耦光元件包括多个散光凹部,所述散光凹部是面对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的所述出光口,每一所述散光凹部具有第一开口长度及第二开口长度,所述第一开口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长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长度是平行于所述散光凹部的长轴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侧入光面的长轴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光凹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三角形或多边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长度是介于3公厘与5公分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长度垂直于所述第一开口长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长度是介于3公厘与2公分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每一所述散光凹部与所述耦光元件的入光面之间具有一角度,所述角度大于90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角度为105度 175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纤的出光端是对位于所述散光凹部的最大深度处。相较于现有的背光模块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和显示装置可有效地利用外界光线来形成背光源,因而可大幅地减少光源的电力耗费,且由于外界的光线一般可具有较宽的色域,故使用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可提供具有真实色彩的影像,大幅地改善影像显示质量。又,由光纤所传来的光线可通过耦光元件的散光凹部来进行横向扩散,以达到混光的效果,缩短导光板的混光距离,并可减少导光板入光侧的不均匀光斑问题。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光纤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耦光元件的散光凹部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A至图5C为本专利技术耦光元件的凹部的一实施例的上视图;以及图6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附图和说明被认为在本质上是示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另外,为了理解和便于描述,附图中示出的每个元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夸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在附图中,为了理解和便于描述,夸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将理解的是,当例如层、膜、区域或基底的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所述元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另外,在说明书中,除非明确地描述为相反的,否则词语“包括”将被理解为意指包括所述元件,但是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此外,在说明书中,“在......上”意指位于目标元件上方或者下方,而不意指必须位于基于重力方向的顶部上。请参照图I及图2,图I为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的不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是相对于一显不面板101 (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来设置,而形成一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块100包括有至少一条光纤111、光纤出光基板120、稱光兀件102、导光板130、集光器140、背板150、反射层160及光学膜片170。光纤111是连接于集光器140与光纤出光基板120之间,用于传送光线。光纤出光基板120是设置于光纤111与导光板130之间,用于固定光纤111,并允许光纤111所传送的光线可进入导光板130。耦光元件102是设置于光纤出光基板120与导光板130之间,用于扩散由光纤出光基板120进入导光板130的光线。集光器140是 连接于光纤111,用于收集外界光线,例如太阳光或室内光线,以提供光线至光纤111。导光板130可承载于背板150上,反射层160是形成于背板150与导光板130之间,用以反射光线。光学膜片170设置于导光板130上,以改善光学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多条光纤111可被一外皮所包覆,而形成光纤束110,以方便于连接于集光器140。光纤束110的一端是连接于集光器140,分离的光纤111是连接于光纤出光板120上。请参照图3,其为本专利技术光纤的一实施例的不意图。本实施例的光纤111可具有光纤芯113、包层114及缓冲层115。光纤芯(core) 113可由例如石英或PMMA所制成,用于传导光线。包层114是可由硬聚合物(hard polymer)所制成,用于包覆住光纤芯113。缓冲层115可由例如四氟乙烯所制成,用于避免光纤111受到损伤。如图I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光纤出光基板120是设置于光纤111与导光板130之间,用于固定光纤111。光纤出光基板120具有多个出光口 121,用于露出光纤111的出光端112,使得光纤111所传送的光线可由光纤出光基板120的出光口 121发出,并进入导光板130。其中,出光口 121的排列间隔(pitch)可小于等于16毫米(mm),以确保光线可分散地进入导光板130,而形成均匀的面光源。每一出光口 121的直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集光器,用于收集外界光线;至少一条光纤,连接于所述集光器;光纤出光基板,连接于所述光纤,其中所述光纤出光基板具有多个出光口,用于发出由所述光纤所传来的光线;以及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的一侧;以及耦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其中所述耦光元件包括多个散光凹部,所述散光凹部是面对于所述光纤出光基板的所述出光口,每一所述散光凹部具有第一开口长度及第二开口长度,所述第一开口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哲彰,贺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