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像光学系统镜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59341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07:13
一种拾像光学系统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胶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而在远离光轴的周边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面为非球面。当满足特定条件式,有助于修正该拾像光学系统镜组的场曲以及慧差,有利于影像质量的修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拾像光学系统镜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拾像光学系统镜组,特别涉及一种由复合透镜所组成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
技术介绍
最近几年来,随着具有摄像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小型化摄像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像镜头的感光组件不外乎是感光稱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两种。且由于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组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小型化摄像镜头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摄像镜头,多采用三片式透镜结构为主, 透镜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及一具的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如美国专利第7,145,736号所示。由于工艺技术的进步与电子产品往轻薄化发展的趋势下,感光组件像素尺寸不断地缩小,使得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更加提高,现有的三片式透镜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像镜头模块。美国专利第7,969,664号揭露了一种四片式透镜组,其中随着增加第四透镜的配置,虽在成像品质上较三片式光学系统优良,但因第三正透镜的配置上着重于缩短镜组总长度,成像品质也因像差较大,无法满足现今高阶取像镜组的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利用调整第三透镜的良好厚度与镜间距配置,进而修正拾像光学系统镜组的场曲、 畸变(Distortion)和慧差(Coma),以提升影像品质。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拾像光学系统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材质为塑胶且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并且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而在远离光轴的周边处为凸面;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 R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lr4,且满足以下条件式I. 45<T23/CT3<3. O ;- O. 15〈R1/R2〈0. 50 ;以及O. 70〈Drlr4/T23〈l. 08。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1. 8<V1/V2<3. O。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该第一透镜和该第二透镜之间,该光圈至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sr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 30<Dsr4/Drlr4 < O. 60。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在远离光轴的周边处为凸面。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径位置与光轴顶点切面之间,且平行于光轴的相对距离为SAG3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1.2〈 I SAG32 | / CT3〈1. 5。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 T23和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满足下列条件式1. 50 < T23/CT3<2. 05。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 T23和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满足下列条件式1. 50 < T23/CT3〈1. 80。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 75<(R7+R8)/(R7 - R8)〈l. O。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拾像光学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 7〈(n) + (f/f2) + (f/f3) + (f/f4)〈L O。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焦距Π和该第二透镜的焦距f2满足下列条件式_ O. 6〈fl/f2〈 - O. 2。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 10mm<CT2<0. 25mm。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拾像光学系统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材质为塑胶且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并且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而在远离光轴的周边处为凸面;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 R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 该拾像光学系统镜组的一光圈至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sr4,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lr4,且满足以下条件式I. 50 ( T23/CT3<2. 05 ;-O. 33〈R1/R2〈0. 50 ;以及O. 30<Dsr4/Drlr4<l. 08。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 T23和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满足下列条件式1. 50 < T23/CT3〈1. 80。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1. 8<V1/V2<3. O。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 f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_ O. 6<fl/f2< - O. 2。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径位置与光轴顶点切面之间,平行于光轴的相对距离为SAG32,且满足下列条件式1. 2〈 I SAG32 | /CT3〈1. 5。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光圈设置于该第一透镜和该第二透镜之间,且该距离Dsr4和该距离Drlr4满足下列条件式0. 30 < Dsr4/Drlr4 < O. 60。上述的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中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条件式0. 75〈(R7+R8)/(R7-R8)〈1. O。上述的拾像光学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材质为塑胶且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而在远离光轴的周边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镜间距为T23,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r4,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4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宗翰陈纬彧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