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58683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0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包含:一散热单元本体,其具有一腔室,所述腔室设有至少一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及一工作流体,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设于该腔室内壁,透过于该腔室内设置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可大幅提升毛细现象,进而增强散热装置内部之工作流体之汽液循环效率,藉以提升热传效能者。(*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尤指一种可提升散热装置内部工作流体汽液循环效率的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现行电子设备内部为讲求高散热效率已大量选择热管、均温板、环路热管、热交换器等热传元件进行热传导工作。并,该等热传元件其热传导率是铜、铝等金属的数倍至数十倍左右而相当的优异,因此是作为冷却用元件而被运用于各种热对策相关机器。从形状来看,热管可分成圆管形状的热管、扁平形状及D型形状的热管。为了冷却CPU或其它因执行运算或工作而产生热之电子零件等的电子机器的被冷却零件,基于容易安装于被冷却零件且能获得宽广接触面积的观点,也采用均温板或扁平型热管或薄型热交换器来进行散热。随着冷却机构的小型化、省空间化,在使用热管的冷却机构的情况,更有严格要求该热管的极薄型化之必要。所述该等热传元件内部工作流体欲进行汽液循环时,其内部需设置具有毛细力之毛细结构(沟槽、金属网格体结构、烧结结构等),使得令工作流体得以顺利于该热传元件进行汽液循环之工作。若该等热传元件需使用于较为窄小之处,则势必需制成薄型化,而该内部之毛细结构则将会是除了热传元件本身厚度问题外,令该热传组件无法制成薄型化最主要之问题。再者,制成薄型化后之毛细结构则会因薄型化后其毛细力亦下降,影响该热传元件之内部工作流体汽液循环效率进而令热传导效率大幅降低,故习知技术具有下列缺点I、热传效率不佳2、热传元件薄型化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提升导热及散热效率的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提升薄型化之散热装置其内部工作流体汽液循环的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为达上述之目的,本技术提供一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其包含一散热单元本体,具有一腔室,所述腔室设有至少一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及一工作流体,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延伸设于该腔室内壁。所述散热单元本体为一热管,该腔室更具有至少一第一区段及一第二区段及一第三区段,所述第一、二、三区段相互连接,所述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是单一或同时设置于该第一、二、三区段其中任一区段;所述腔室内壁为平滑壁面;所述腔室更具有一镀膜,该镀膜选择设置于所述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及第三区段其中任一;所述散热单元本体为均温板及热管及环路热管及热交换器其中任一;所述腔室内壁与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间更具有一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为烧结粉末及网格体及纤维体及多孔性结构体及沟槽其中任一。所述腔室更具有一镀膜,该镀膜上设有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所述散热单元本体为一热管,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轴向延伸设于该热管之腔室内壁。 所述第二区段上之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分布较密。所述第一区段或第三区段之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分布较密。所述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是由复数纳米级线状体所构成,该纳米级线状体的一端是固结端被设置于该腔室内壁上,其另一端朝腔室内部延伸形成自由端,该自由端为锐状及钝状其中任一。所述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是由复数纳米级线状体所构成,该纳米级线状体之一端是固结端被设置于该腔室内壁上,其另一端朝腔室内部延伸形成自由端,该自由端由锐状及钝状二者之交错配置。所述散热单元本体可为热管及环路热管及平板式热管及均温板及热交换器其中任一。所述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可大幅提升该散热单元本体内部工作流体之汽液循环之效率,并因其结构缜密,令该散热装置薄型化时仍可维持其毛细力,令散热单元本体内部工作流体得以顺利进行汽液循环。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一实施例之A-A剖视图;图2A是图2的2A部放大图;图3是为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二实施例之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三实施例之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四实施例之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五实施例之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六实施例之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七实施例之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八实施例之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九实施例之剖视图;图11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十实施例之剖视图;图12是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十一实施例之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散热单元本体I腔室11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111工作流体112第一区段113第二区段114第三区段115镀膜2毛细结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 予以说明。请参阅图1、2以及2A,其为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及A-A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包含一散热单元本体I具有一腔室11,所述腔室11设有至少一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111及一工作流体112,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111是完整或局部的延伸设置于该腔室11内壁,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111由复数纳米级线状体所构成,该纳米级线状体之一端为固结端被设置于该腔室11内壁上,其另一端朝腔室11内部延伸形成自由端,该自由端为锐状及钝状其中任一,或锐状及钝状二者之交错配置。所述散热单元本体I为均温板及平板式热管及环路热管及热交换器其中任一,本技术以平板式热管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并所述腔室11内壁为平滑壁面。请参阅图3,其为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二实施例之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散热单元本体I是以热管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111轴向延伸设于该热管之腔室11内壁。请参阅图4,其为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三实施例之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散热单元本体I以热管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所述腔室11更具有至少一第一区段113及一第二区段114及一第三区段115,所述第一、二、三区段113、114、115相互连接,所述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111选择设置于所述第一区段113、第二区段114及第三区段115其中任一,本实施例将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111仅设置于该第二区段114,但并不引以为限。请参阅图5,其为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四实施例之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腔室11更具有一镀膜2 (具有超亲水性及超疏水性之特性),该镀膜2选择设置于所述第一区段113及第二区段114及第三区段115其中任一,本实施例该镀膜2是设置于该第三区段115。请参阅图6,其为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五实施例之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四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四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腔室11更具有一镀膜2,该镀膜2可被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区段113及第三区段115或其中任一上。请参阅图7,其为本技术之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第六实施例之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腔室11内壁与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111间更具有一毛细结构3,所述毛细结构3为烧结粉末及网格体及纤维体及多孔性结构体及沟槽其中任一,本实施例以沟槽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单元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散热单元本体,具有一腔室,所述腔室设有至少一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及一工作流体,该纳米级线状体结构层延伸设于该腔室内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修维林志晔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