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结构、卡榫及支撑架,该支撑架包含有一主体、一第一支撑结构及一第二支撑结构,两支撑结构相对应并设置于该主体的两端,该支撑结构包括一支撑座与一卡榫,支撑座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插槽以形成一梳状结构。卡榫具有凸台与连接凸台的插入部,其中插入部经由支撑座的一第一侧面插入多个插槽其中之一,凸台则凸出于支撑座的一第二侧面。凸台的厚度大于第一插槽在第二侧面的开口高度,凸台的上表面与第一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凸台的下表面与另一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其中另一插槽与第一插槽相邻且位于第一插槽下方,使卡榫可以通过插入方向来产生两种高度的变化。另外,两个卡榫可以插入相邻的插槽之中以产生具有更大支撑力的卡榫结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结构、卡榫及支撑架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支撑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多种高度变化的支撑结构、卡榫及支撑架。
技术介绍
笔记本电脑需要进行反复的单边落摔测试,测试高度由I公分开始,而在无失效的情况下,在同一测试高度下,反复测试数十次以上。若落摔测试皆无失效发生,则可将测试高度提高I公分,然后重复进行测试,直到测试高度达到所需高度为止。目前在执行此项单边落摔测试时,需要准备多组的落摔治具,治具从I公分至数十公分不等,然后依照所需的测试高度更换不同的测试治具。多组测试治具需要较大的空间储存,而且容易遗失,造成测试工作的延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具有可调整高度的结构设计,可以称增加使用的方便性。另外,支撑结构可以依照使用需求叠加多个卡榫以增加支撑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架,具有两边对称的支撑结构,其支撑结构具有高度调整与支撑力调整等功能。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卡榫,适用上述支撑结构,其卡榫可用来插入上述支撑结构中以产生不同的高度变化。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支撑结构,包括一支撑座与一第一^Nf。支撑座具有相邻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的交接处设置有多个插槽以形成一梳状结构,该些插槽等间距设置于该支撑座的一底面与一顶面之间。第一卡榫具有第一凸台与连接第一凸台的插入部,其中第一插入部经由该支撑座的该第一侧面插入该些插槽的一第一插槽,第一卡榫的第一凸台则凸出于该支撑座的该第二侧面。其中,第一凸台的厚度大于第一插槽在该第二侧面的开口高度,使第一凸台的上表面与所插入的第一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第一凸台的下表面则与一第二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其中该第二插槽与该第一插槽相邻且位于该第一插槽下方。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其中第一插槽具有上下对称的结构,第一卡榫的第一插入部的结构则对应于第一插槽的结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其中该些插槽在该第一侧面形成第一开口,各该第一开口具有邻近于该第二侧面的一第一端与相对该第一端的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的高度小于该第二端的高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其中各该插槽在该第二侧面形成第二开口,各该第二开口具有一开口高度,且相邻两第二开口之间的距离等于该开口高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其中第一凸台的前缘呈三角形或圆弧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其中各该插槽的间隔高度等于第一插槽的开口高度,且该第一凸台的厚度等于第一插槽的两倍开口高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支撑结构可以在两个相邻的插槽中分别插入卡榫, 其下方的卡榫会抵靠于上方的卡榫,借此增加支撑力。本技术另提出一种支撑架,包括一主体、一第一支撑结构与一第二支撑结构。 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该主体的一端,第二支撑结构的结构对应于该第一支撑结构并设置于该主体的另一端;其中,该第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支撑座,具有相邻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的交接处设置有多个插槽以形成一第一梳状结构,各所述插槽等间距设置于该支撑座的一底面与一顶面之间;—第一^^榫,具有一第一凸台与连接该第一凸台的一第一插入部,其中该第一插入部经由该第一支撑座的该第一侧面插入各所述插槽中的一第一插槽,该第一凸台凸出于该第一支撑座的该第二侧面;其中,该第一凸台的厚度大于该第一插槽在该第二侧面的开口高度,该第一凸台的上表面与该第一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该第一凸台的下表面与一第二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其中该第二插槽与该第一插槽相邻且位于该第一插槽下方。即上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与前述支撑结构的结构相似,只是结构左右对称,可以作为支撑架使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支撑架更包括一第二卡榫,具有一第二凸台与连接所述第二凸台的一第二插入部,其中所述第二插入部经由所述第一支撑座的所述第一侧面插入所述第二插槽,所述第二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所述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二凸台的上表面抵靠于所述第一凸台的下表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座,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梳状结构的一第二梳状结构;一第三卡榫,具有一第三凸台与连接所述第三凸台的一第三插入部,其中所述第三插入部经由所述第二支撑座的一第一侧面插入所述第二梳状结构,所述第三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二支撑座的一第二侧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卡榫,其能插入一支撑座,该支撑座具有相邻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的交接处设置有多个插槽以形成一梳状结构, 各所述插槽等间距设置于该支撑座的一底面与一顶面之间,其中该插入部经由该支撑座的该第一侧面插入各所述插槽中的一第一插槽,该凸台凸出于该支撑座的该第二侧面;其中, 该凸台的厚度大于该第一插槽在该第二侧面的开口高度,该凸台的上表面与该第一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该凸台的下表面与一第二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该第二插槽与该第一插槽相邻且位于该第一插槽下方,其中该第一插槽具有上下对称的结构,该插入部的结构则对应于该第一插槽的结构。即该卡榫适用于上述支撑结构,其具有一凸台与一连接凸台的插入部。卡榫具有上下不对应的结构,可以通过翻转卡榫来产生不同的高度变化。其中,凸台的厚度大于插槽在该第二侧面的开口高度,使凸台的上表面大致与所插入的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凸台的下表面大致与下方相邻的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其中插槽具有上下对称的结构,卡榫的插入部的结构则对应于各该插槽的结构。基于上述,本技术的支撑结构与支撑架具有可翻转插入的卡榫,其高度可以依照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另外上下相邻的卡榫可以相互抵靠以产生较高的支撑力。上述支5撑结构可应用于电子产品的落摔治具上,其可以依照测试需求产生多种不同的测试高度, 不仅可以降低整体治具的制作成本,同时可以增加使用的便利性。附图说明图I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撑座110的第二侧面140的示意图。图3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撑座110的第一侧面130白勺不意图ο图4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卡榫120的俯视图。图5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卡榫120的侧视图。图6绘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卡榫结构示意图。图7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示意图。图8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插入两个卡榫的支撑结构示意图。图9绘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支撑架的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支撑结构:100、800、910、911支撑座110插槽:111、112、118、119开口 :111a、111b、112a、112b、118b、119b间隔部113梳状结构:115、940、941卡榫120、620、820、920、930、921、931插入部121、621凸台122、622凸台的上表面122a凸台的下表面122b第一侧面130第二侧面140底面150顶面160凸台822支撑架900主体9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图I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支撑结构100 包括支撑座110与至少一个卡榫120,其卡榫120可以插入支撑座110的插槽111或112中以形成支撑结构100。支撑座110的侧边边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一支撑座,具有相邻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接处设置有多个插槽以形成一梳状结构,各所述插槽等间距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一底面与一顶面之间;一第一卡榫,具有一第一凸台与连接所述第一凸台的一第一插入部,其中所述第一插入部经由所述支撑座的所述第一侧面插入各所述插槽中的一第一插槽,所述第一凸台凸出于所述支撑座的所述第二侧面;其中,所述第一凸台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插槽在所述第二侧面的开口高度,所述第一凸台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所述凸台的下表面与一第二插槽的开口上缘对齐,其中所述第二插槽与所述第一插槽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一插槽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恒裕,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