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对退卸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53796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1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对退卸系统,包括触头和垫块,触头包括受力端和施力端,所述受力端与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连接,所述施力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结构;垫块包括用于与所述触头的施力端相抵靠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与待退卸轮轴的轴颈相抵靠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轴颈的镦粗现象,保证车轴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铁路车辆检修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轮对退卸系统
技术介绍
铁路车辆入厂检修的轮对,因为车轮轮辋尺寸下限、轮对辐板孔裂纹等原因,车轮报废,而车轴可以再利用,因此需要将车轮退卸。目前,采用退卸机对报废车轮进行退卸,退卸机包括油缸和中心活塞杆,退卸机一侧的中心活塞杆伸出与车轴的轴颈端部接触,车轮被卡在退卸机的另一侧,通过逐渐增大油缸的压力,带动中心活塞杆抵压轴颈端部,从而把车轮从车轴的轮座部位退卸下来。由于车轮在退卸过程中力量较大,车轴会产生晃动,造成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端面与车轴轴颈端部不能垂直,在退卸的过程中,导致轴颈端部的受压面偏斜,即造成轴颈镦粗。产生墩粗的车轴会影响产品质量,墩粗较严重的车轴只能报废,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对退卸系统,可减少轴颈的镦粗现象,保证车轴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对退卸系统,包括触头和垫块,触头包括受力端和施力端,所述受力端与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连接,所述施力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结构;垫块包括用于与所述触头的施力端相抵靠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与待退卸轮轴的轴颈相抵靠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所述的轮对退卸系统,优选的,所述垫块的第一端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所述的轮对退卸系统,优选的,所述触头和所述垫块的轴线重合。所述的轮对退卸系统,优选的,所述触头为筒状结构。基于上述,本技术提供的轮对退卸系统,通过将触头的施力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结构,并设置垫块,在对轮对进行退卸过程中可减少轴颈的镦粗现象,保证车轴质量。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轮对退卸系统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1:触头; 102:垫块;103:受力端;104 :施力2而;105 :中心活塞杆;106 :弟一立而;107 :轴颈; 108:第二端。具体实施方式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轮对退卸系统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用于铁路车辆轮对的退卸。请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对退卸系统,包括触头101和垫块102,触头101包括受力端103和施力端104,所述受力端103与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105连接,所述施力端104的端面设置为弧面结构;垫块102包括用于与所述触头101的施力端104相抵靠连接的第一端106和用于与待退卸轮轴的轴颈107相抵靠连接的第二端108,所述第二端108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本实施例中,在进行轮对的退卸过程中,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105向触头101的受力端103施加外力,使触头101的施力端104与垫块102的第一端106相抵靠连接,并将外力传递给垫块102,使垫块102的第二端108与待退卸轮轴的轴颈107相抵靠连接,并将外力传递给轴颈107。由于触头101的施力端104的端面设置为弧面结构,因此触头101的施力端104在与垫块102的第一端106相抵靠连接后,可相对转动,另外,由于轴颈107与垫块102的接触面为平面结构,而垫块102的第二端108的表面也为平面结构,因此在轮对的退卸过程中,即使触头101的施力端104与垫块102的第一端106的相对位置发生偏转,垫铁可随轴颈107端面位置变化而灵活的改变方向,轴颈107与垫块102能够始终保持平行并平面触面,保证轴颈107端面均匀受力,从而避免了轮对的退卸过程中由于车轴产生晃动,从而导致轴颈107端部的受压面偏斜,造成轴颈107镦粗的现象,保证了退卸后的轮轴质量。本实施例中,垫块102可采用金属材料(例如垫铁),垫块102的第一端106的表面可设置为平面结构,当然,可也设置为凹面与触头101的施力端104配合,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触头101和垫块102的轴线重合,从而更好地保证了触头101和垫块102之间的相对转动,也使垫块102对轴颈107的施力更为均匀,更好地避免了轴颈107镦粗的现象。本实施例中,触头101优选为筒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将触头101套设在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105的端部,方便使用。本技术提供的轮对退卸系统,通过少轴颈的镦粗现象,保证退卸后车轴的质量,减少不合格轮轴进入下道工序的可能性,保证铁路车辆的行程安全,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轮对退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触头,包括受力端和施力端,所述受力端与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连接,所述施力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结构;垫块,包括用于与所述触头的施力端相抵靠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与待退卸轮轴的轴颈相抵靠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对退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的第一端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对退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和所述垫块的轴线重口 ο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轮对退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为筒状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轮对退卸系统,包括触头和垫块,触头包括受力端和施力端,所述受力端与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连接,所述施力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结构;垫块包括用于与所述触头的施力端相抵靠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与待退卸轮轴的轴颈相抵靠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本技术可减少轴颈的镦粗现象,保证车轴质量。文档编号B60B29/00GK202742982SQ20122033764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2日专利技术者王国明, 詹宏亮, 卢盛仕 申请人: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对退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触头,包括受力端和施力端,所述受力端与退卸机的中心活塞杆连接,所述施力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结构;垫块,包括用于与所述触头的施力端相抵靠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与待退卸轮轴的轴颈相抵靠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明詹宏亮卢盛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