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左右侧大滑块防粘模机构,包括:抵靠于产品的大滑块,具有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在该大滑块的远离产品的一端具有贯通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导孔,所述第一导孔内设有大斜导柱,第一平面上远离产品的一端具有一凸台;位于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平面上的小滑块,远离产品的一端具有贯穿小滑块的第二导孔,第二导孔内设有一小斜导柱;以及固定所述大斜导柱和所述小斜导柱的定模板;其中,大斜导柱与小斜导柱倾斜设置,第一导孔的孔径D大于大斜导柱的外径d,小滑块与凸台保持间隔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粘模机构采用大小滑块不同步脱模,以分解脱模时产品的包紧力,进而可避免产品变形,降低产品的不良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抽芯组合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左右侧大滑块防粘模机构。
技术介绍
在模具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注塑模具实现抽芯方向滑块防粘模机构通常采用如下措施加强滑块深筋抛光,加大脱模角度,滑块上增加反顶脱模机构。根据汽车副仪表板产品(CNSL)的特点,需要采用左右侧大滑块脱模机构,但是现有的滑块脱模机构,在包紧力较大的情况下进行强脱时产品仍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形和拉裂,而且很有可能导致产品刚性变形。申请号为ZL201020151479. 6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侧向分型中滑块防粘机构,该结构包括一大滑块和一小滑块,小滑块的一端与小滑块镶针固定连接,小滑块镶针沿水平方向连通并穿过大滑块与产品相接,小滑块另一端经由弹簧与限位块相连,限位块与大滑块固定连接,大滑块和小滑块上均开设有垂直方向上的相连通的导孔,导孔连接有一限位杆,其中,大滑块与小滑块之间留有一定限位距离。开模时,大滑块在斜导柱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小滑块因为限位杆的作用停留在原位置,小滑块镶针顶在产品上依然保持不动,此时大滑块的扣位基本脱出,限位距离也接近于O。开模后当当限位杆完全抽出且限位距离等于O时,大、小滑块的相对运动停止。弹簧压力最大化释放。大滑块在斜导柱的作用下带动小滑块一起向后运动,完成抽芯。虽然该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包紧力过大造成脱模困难的技术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运动开始阶段,小滑块只起到顶出产品的作用,从而容易在产品上产生顶痕,影响外观;开模前,小滑块与大滑块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导致注塑前定位不稳定。因此,实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易操作的、能减弱抽芯方向较大包紧力的,从而避免产品变形的防粘模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容易在产品上产生顶痕并且注塑前定位不稳定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左右侧大滑块防粘模机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左右侧大滑块防粘模机构,包括抵靠于产品的大滑块,所述大滑块具有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分别位于产品的近端和远端,在该大滑块的远端具有贯通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导孔,所述第一导孔内设有一大斜导柱,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平面上的远离产品的一端具有一凸台;位于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平面上的小滑块,所述小滑块具有一沿水平方向延伸贯穿所述大滑块并与产品相顶触的突出部,所述小滑块上远离所述产品的一端具有贯穿小滑块的第二导孔,所述第二导孔内设有一小斜导柱;以及固定所述大斜导柱和所述小斜导柱的定模板;其中,所述大斜导柱的顶端与所述产品的距离小于大斜导柱的底端与所述产品之间的距离,所述小斜导柱的顶端与所述产品的距离小于小斜导柱的底端与所述产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导孔的孔径D大于所述大斜导柱的外径山所述小滑块与凸台保持间隔开。所述大滑块上具有一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朝着小滑块敞开的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连接所述大滑块和小滑块的弹簧。所述第一导孔的孔径D与所述大斜导柱的外径d的差值L满足以下条件2mm ^ L ^ 4mm η所述第一导孔的孔径D与所述大斜导柱的外径d的差值L为3mm。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所述大斜导柱和小斜导柱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相等。本技术提供的左右侧大滑块防粘模机构采用小滑块先运动,而后大滑块带动小滑块一起后退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防粘模机构,使得操作人员可根据产品不同的需求而选择不同的机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小滑块镶针,克服了由于镶针的顶出而在产品上产生顶痕的缺陷;由于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注塑前控制L间隙,导致不易定位的问题,保证了小滑块在注塑阶段定位的稳定性;通过采用大、小滑块的不同步脱模,以分解脱模时产品的包紧力,解决产品包紧力大的区域易粘模的问题,降低产品的不良率。附图说明参考随后的作为本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示出的附图,本技术将更容易理解,但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图I示出了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机构在开模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机构在开模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机构开模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I、产品2、定模板3、动模板4、大滑块5、小滑块6、大斜导柱7、小斜导柱8、弹簧9、延时间隙10、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图1-4,给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功能、特点。图I示出了汽车副仪表板的产品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品结构复杂,因此在产品注塑成型后,在产品的抽芯方向将会产生巨大的包紧力,从而导致脱模困难。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左右侧大滑块防粘模机构主要包括大滑块4和小滑块5,大滑块4具有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该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分别位于产品的近端和远端,该大滑块位于产品的远端上具有贯穿该大滑块的第一导孔,该第一导孔相应贯通位于大滑块4下方的动模板3,并紧靠该第一导孔的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为靠近产品的一侧。第一导孔的孔径D大于大斜导柱6的外径d,从而在大斜导柱6和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之间形成一延时间隙L,该第二侧壁即为远离产品的一侧,该延时间隙L在图2中示出为9,L=D— d,该延时间隙用于延迟大滑块抽出,这样在小滑块抽出时,大滑块可以抵住产品。小滑块5位于大滑块4的第一平面上,该小滑块5具有一沿水平方向延伸贯穿所述大滑块4并与产品I相顶触的突出部,该小滑块5上远离产品的一端具有贯穿的第二导孔,该第二导孔内设有一小斜导柱7 ;大斜导柱6和小斜导柱7分别固定于定模板2上。其中,所述大斜导柱6和小斜导柱7均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顶端与产品I之间的距离小于底端与产品I之间的距离,该大滑块4的第一平面上远离产品的一端还具有一凸台10,小滑块5与凸台10之间保持间隔开。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大滑块4上具有一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凹槽,该凹槽内设有至少一根弹簧连接大滑块4与小滑块5。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优选实施例,延时间隙L满足以下条件2mm彡L彡4mm。优选地,该延时间隙L为3mm。优选地,大滑块4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第一平面比第二平面高,也可以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低。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大斜导柱6和小斜导柱7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相等。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使用方法为开模前,产品I包覆在大滑块4和小滑块5上;开模初始阶段,定模板2做向上运动,大斜导柱6和小斜导柱7随定模板2离开动模板3侧,因为小斜导柱为斜插在小滑块5里,因此在小斜导柱7向上的运动中,小滑块5被拨动从而进行背离产品方向的滑动,将包紧力较大的区域先抽出一定距离。在这一阶段,由于延时间隙L的存在,大斜导柱6在运动过程中并未接触到大滑块4,因此大滑块4保持不动。此时,小斜导柱7完全脱离第二导孔,如图3所示,小滑块在凸台10的阻止下,停止运动,这时,小滑块5也完全脱离产品倒扣区域。 继续开模,大斜导柱6接触到第一导孔的第二侧壁,从而拨动大滑块4进行背离产品方向的运动,小滑块5在弹簧8和凸台10的联合作用下与大滑块4保持静止。此时,大滑块4开始载着小滑块5 —起滑动,直到大滑块4完全脱离产品的倒扣区域,如图4所示,此时,大滑块4和小滑块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左右侧大滑块防粘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抵靠于产品的大滑块,所述大滑块具有水平延伸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分别位于产品的近端和远端,在该大滑块的远端具有贯通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导孔,所述第一导孔内设有一大斜导柱,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平面上的远离产品的一端具有一凸台;位于所述大滑块的第一平面上的小滑块,所述小滑块具有一沿水平方向延伸贯穿所述大滑块并与产品相顶触的突出部,所述小滑块上远离所述产品的一端具有贯穿小滑块的第二导孔,所述第二导孔内设有一小斜导柱;以及固定所述大斜导柱和所述小斜导柱的定模板;其中,所述大斜导柱的顶端与所述产品的距离小于大斜导柱的底端与所述产品之间的距离,所述小斜导柱的顶端与所述产品的距离小于小斜导柱的底端与所述产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导孔的孔径D大于所述大斜导柱的外径d,所述小滑块与凸台保持间隔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先兵,陈烽华,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伟世通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